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在德、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其充分发挥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师生平等,突出主体,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课堂的主人究竟是谁?从理性上谁都不怀疑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仍然是手捧教案,(当然,这绝不是否认备课的重要性)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按部就班,一问一答, 40分钟看来颇热闹,其实学生无半点“自由”,相反,课上得不理想,责任还在学生“配合”得不好,怪学生“启而不发”。然而学生為主体,但主体是不能恩赐的,主体必须要有会学的本领。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本领传授给学生。笔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交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控程序,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按“感知—理解—评价”将其分为“导入、初读、精读、深读、总结”几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之为学生所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程序自己进行学习,进行发现交流,教师精讲、重点点拨,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面向全体,注重个性,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保证.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我们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将个别当作全部的不合理现象,如: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个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学生答对了,于是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体学生答对了吗?显然不能,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提出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既要为优生搭建舞台,也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搭建舞台;既要让学生表现语言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行为才能,既要让学生表现逻辑思维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形象思维才能。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给优生有提高的时间,给一般的学生有理解的时间,给有困难的学生有补缺的时间。
三、发展能力,培养习惯.这是我们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
素质教育旨在发展人的能力,这是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节奏拖沓,方法繁琐,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缺乏运用性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很不利。
首先,科学实用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小学语文界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我们不能片面,单纯地强调某一教法好,一窝蜂地拿来用,不管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材。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种教法,或哪一种教法的某些方面,只要它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适合我们的“生”情,就可以借用,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我们在确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个观念后,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花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和容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能有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有一个“读——悟——问”的学习过程,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如“质疑”,它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我们不能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学生学习的权利。相反,对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精神要加表扬鼓励,激励其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养成自觉、持久、主动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这一点,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方面,语文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学习“负荆请罪”这部分内容时,就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我利用课文中的空白,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想象能力的另一个途径是作文教学。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这有其可取的一面,然而也会对学生形成束缚,尤其是写前指导和写中指导对学生的束缚更大,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本人让学生独立思考,放开胆子,大胆想象,写出优秀的作文来。在题材方面,也有偏重,多写有利于学生想象的文章,如《相会2020年》、《假如我是校长》、《太空遨游》等等。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再现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再现能力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良好的再现能力是不能很好创新的。所以对学生再现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本人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再现能力,在教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被学生所理解。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靠图片,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训练。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化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我们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大胆创新,才能使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一、师生平等,突出主体,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课堂的主人究竟是谁?从理性上谁都不怀疑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仍然是手捧教案,(当然,这绝不是否认备课的重要性)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按部就班,一问一答, 40分钟看来颇热闹,其实学生无半点“自由”,相反,课上得不理想,责任还在学生“配合”得不好,怪学生“启而不发”。然而学生為主体,但主体是不能恩赐的,主体必须要有会学的本领。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本领传授给学生。笔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交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控程序,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按“感知—理解—评价”将其分为“导入、初读、精读、深读、总结”几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之为学生所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程序自己进行学习,进行发现交流,教师精讲、重点点拨,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面向全体,注重个性,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保证.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我们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将个别当作全部的不合理现象,如: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个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学生答对了,于是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体学生答对了吗?显然不能,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提出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既要为优生搭建舞台,也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搭建舞台;既要让学生表现语言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行为才能,既要让学生表现逻辑思维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形象思维才能。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给优生有提高的时间,给一般的学生有理解的时间,给有困难的学生有补缺的时间。
三、发展能力,培养习惯.这是我们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
素质教育旨在发展人的能力,这是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节奏拖沓,方法繁琐,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缺乏运用性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很不利。
首先,科学实用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小学语文界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我们不能片面,单纯地强调某一教法好,一窝蜂地拿来用,不管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材。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种教法,或哪一种教法的某些方面,只要它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适合我们的“生”情,就可以借用,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我们在确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个观念后,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花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和容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能有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有一个“读——悟——问”的学习过程,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如“质疑”,它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我们不能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学生学习的权利。相反,对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精神要加表扬鼓励,激励其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养成自觉、持久、主动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这一点,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方面,语文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学习“负荆请罪”这部分内容时,就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我利用课文中的空白,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想象能力的另一个途径是作文教学。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这有其可取的一面,然而也会对学生形成束缚,尤其是写前指导和写中指导对学生的束缚更大,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本人让学生独立思考,放开胆子,大胆想象,写出优秀的作文来。在题材方面,也有偏重,多写有利于学生想象的文章,如《相会2020年》、《假如我是校长》、《太空遨游》等等。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再现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再现能力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良好的再现能力是不能很好创新的。所以对学生再现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本人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再现能力,在教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被学生所理解。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靠图片,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训练。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化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我们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大胆创新,才能使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