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是导致学生学习科学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阅读速度慢、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握阅读材料的关键等等。由于阅读能力低下,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所以他们只能过度依赖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概念却效率低下,在考试时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而成绩不理想,继而导致失去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学生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科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粗心,也有不少学生感到过自己的马虎。曾经有这样一道题:利用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制得的 ,可用于造纸工业。学生回答为碳酸钙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的占41%。后来笔者将题目改为:利用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可制得能用于造纸工业的 。在另一基础相同的班级进行测试,则回答出正确答案氢氧化钠的比率大幅提高到89%。考的是一样的知识点,题干也几乎一样,但为何前后差异如此之大?很多老师和学生可能都会以粗心来解释,但是笔者觉得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是个不可忽视的主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研究,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朗讀一篇文章,同时在旁边挂一幅与之有关的画。学生朗读完后,他向学生询问有关这幅画的内容。如果是一个阅读能力正常的人,视音之间可相隔约七个字的距离,即当学生的声音还停留在某点时,他的视线应已到下面了。这样,他在朗读时,就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眼角的余光,扫视到这幅画的内容。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差,他的视线就会相当小,就没有闲暇顾及其它了。上述案例中,之所以上述题目以前者的形式出现时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就是有些学生阅读时的视音差太小,无法完整地看完题目,导致误解题意而造成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
在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收录了很多阅读材料:名人典故、科学原理、最新科技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并安排了不少与阅读有关的学生活动,如读图、读表等,其目的也是为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运用好这些内容,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留出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教师不能只重视在课堂上有多少知识传授给了学生,盲目追求教学效率,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教材,从而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能通过阅读来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或不讲,当发现学生在阅读上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再及时地引导。另外,教师可以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尝试着去阅读并慢慢喜欢上阅读。如让学生多读一些科普书籍:介绍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事迹、科学在现代化建设及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些报刊、杂志、书籍等,笔者就为班级学生订了《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探索》、《自然的故事》等供之阅读。再如在讲到日食和月食时,笔者就找了有关最近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日食和月食图文并茂的新闻报道供学生阅读,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积累了科学知识,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的目的有着重要作用。
1、要培养学生耐心阅读的习惯。能静下心,坐得住,读得进,是阅读的基础要求。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先让学生阅读一些内容较短、浅显易懂的材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信心;然后逐渐给些难度高、文字长的材料让其阅读,同时要注意材料必须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耐下心来阅读。
2、阅读时要思考。阅读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为了让学生养成在阅读时思考的习惯,阅读时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以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样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从阅读中了解材料的要点,思考相关的问题,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虽然学生不可能在阅读时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是他们通过阅读,对一些直观的、感性的问题能够在阅读时找到答案,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且也能发现一些自己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在《科学》七年级上册“常见的动物”学习中,笔者就要求在阅读脊椎动物的有关内容时,找出每类脊椎动物的特征;又如在八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土壤”学习中,要求学生在阅读土壤分类的有关内容时,根据刚学的不同土壤颗粒的特性,思考各类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怎样。这种带着任务的阅读对培养学生在阅读时思考的习惯很有效。
3、善于把握阅读材料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考试中,面对大篇幅的文字,如何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也非常重要,因此,要注意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平时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寻找阅读材料的关键字词,把握重点。如“催化剂”的概念中,关键字词就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等。再如在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时,关键是看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通过了一段距离。对于试题中的阅读材料,并非字字都与解题有关,通过抓住材料的关键字词,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内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字词,以提高效率。
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短期来看简单重复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是以牺牲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代价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学习能轻负高效,如何让学生摆脱机械的重复,花费相对较少的时间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教师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只是为了教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而良好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得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他们将能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从而终身受益。
在科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粗心,也有不少学生感到过自己的马虎。曾经有这样一道题:利用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制得的 ,可用于造纸工业。学生回答为碳酸钙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的占41%。后来笔者将题目改为:利用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可制得能用于造纸工业的 。在另一基础相同的班级进行测试,则回答出正确答案氢氧化钠的比率大幅提高到89%。考的是一样的知识点,题干也几乎一样,但为何前后差异如此之大?很多老师和学生可能都会以粗心来解释,但是笔者觉得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是个不可忽视的主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研究,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朗讀一篇文章,同时在旁边挂一幅与之有关的画。学生朗读完后,他向学生询问有关这幅画的内容。如果是一个阅读能力正常的人,视音之间可相隔约七个字的距离,即当学生的声音还停留在某点时,他的视线应已到下面了。这样,他在朗读时,就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眼角的余光,扫视到这幅画的内容。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差,他的视线就会相当小,就没有闲暇顾及其它了。上述案例中,之所以上述题目以前者的形式出现时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就是有些学生阅读时的视音差太小,无法完整地看完题目,导致误解题意而造成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
在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收录了很多阅读材料:名人典故、科学原理、最新科技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并安排了不少与阅读有关的学生活动,如读图、读表等,其目的也是为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运用好这些内容,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留出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教师不能只重视在课堂上有多少知识传授给了学生,盲目追求教学效率,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教材,从而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能通过阅读来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或不讲,当发现学生在阅读上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再及时地引导。另外,教师可以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尝试着去阅读并慢慢喜欢上阅读。如让学生多读一些科普书籍:介绍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事迹、科学在现代化建设及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些报刊、杂志、书籍等,笔者就为班级学生订了《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探索》、《自然的故事》等供之阅读。再如在讲到日食和月食时,笔者就找了有关最近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日食和月食图文并茂的新闻报道供学生阅读,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积累了科学知识,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的目的有着重要作用。
1、要培养学生耐心阅读的习惯。能静下心,坐得住,读得进,是阅读的基础要求。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先让学生阅读一些内容较短、浅显易懂的材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信心;然后逐渐给些难度高、文字长的材料让其阅读,同时要注意材料必须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耐下心来阅读。
2、阅读时要思考。阅读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为了让学生养成在阅读时思考的习惯,阅读时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以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样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从阅读中了解材料的要点,思考相关的问题,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虽然学生不可能在阅读时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是他们通过阅读,对一些直观的、感性的问题能够在阅读时找到答案,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且也能发现一些自己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在《科学》七年级上册“常见的动物”学习中,笔者就要求在阅读脊椎动物的有关内容时,找出每类脊椎动物的特征;又如在八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土壤”学习中,要求学生在阅读土壤分类的有关内容时,根据刚学的不同土壤颗粒的特性,思考各类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怎样。这种带着任务的阅读对培养学生在阅读时思考的习惯很有效。
3、善于把握阅读材料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考试中,面对大篇幅的文字,如何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也非常重要,因此,要注意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平时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寻找阅读材料的关键字词,把握重点。如“催化剂”的概念中,关键字词就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等。再如在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时,关键是看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通过了一段距离。对于试题中的阅读材料,并非字字都与解题有关,通过抓住材料的关键字词,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内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字词,以提高效率。
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短期来看简单重复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是以牺牲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代价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学习能轻负高效,如何让学生摆脱机械的重复,花费相对较少的时间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教师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只是为了教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而良好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得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他们将能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从而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