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竞争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学校的运动会大多以一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为主,且过分强调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这样的运动会模式与实际需要大相径庭。因此。对中小学运动会进行改革和创新,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加,真正达到全民健身、正确健身的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运动会 改革 创新 主体地位
学校运动会的初衷是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它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日常锻炼和普及为主,目的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组织能力。而现行运动会组织方式单一,项目设置单调,参与面窄,评奖方式单一,缺乏学校特色,与教学脱节,比赛时间长等都不利于学校运动会的正常开展。因此,学校运动会必须改革创新。
一、学校运动会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原有运动会比赛内容机械单调、比赛形式一成不变的现状,淡化竞技型的比赛模式,构建融群众性、竞争性、多样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校运动会新模式。营造一个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的良好的运动环境。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包括:
1.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贯彻“健康第一、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广大学生的运动、健康和人文等综合素质,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运动会要突破旧的传统思想束缚,增强创新意识,围绕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改变“从小无参与机会,长大无参与意识,成长无参与能力”的状况。运动会在检验竞技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广泛的参与性,使项目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新课标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比赛,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使运动竞赛更具有生命力。
2.项目的变革
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应大胆革新,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设置运动会的项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与运动会,能体验到体育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设置运动会项目应该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服务,体现新课标的有关精神。竞赛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紧密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
运动会项目设置可分为竞技项目、健身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等。竞技项目设置要发扬和继承传统的体育运动文化和精神,为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创设一个提高运动能力,展示高水平运动技术的舞台,树立运动健身榜样,为学校竞技体育选拔和培养优秀选手。健身项目设置可采取将运动能力与健康素质相结合的内容为主体,如阳光伙伴、50M×10迎面接力、障碍接力跑、抛掷实心球等,着重发展普通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和健身素质,提高基本的活动能力和机体工作能力,充分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和反映。休闲娱乐项目以高质轻负的运动休闲项目为主导,增加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如袋鼠跳接力、飞镖、足球射门、篮球投篮、体育舞蹈、棋牌类、游戏等,着重满足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的身体活动的要求和精神上的需要,丰富文化生活,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建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注意增加集体项目的数量。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体育吉尼斯纪录大奖赛,趣味项目挑战赛等,还可根据学校特色,开展特色项目比赛。
3.组织管理的改革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包办,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运动会其实也可以放手让学生组织,借此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策划能力、处理事件的能力,使运动会成为锻炼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充分调动体质弱或运动能力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使这些在传统运动会上的观众变成改革后运动会的参与者。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拓宽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培养运动兴趣。
4.组织形式的创改
校运会要面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场互动,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为了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的喜悦,运动会可不设预赛、复赛,只有决赛,合理编排后每组取名次,使每组比赛的竞争和得分率更高,这样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在运动会上,让家长和教师都成为运动会的参与者,编排一些游戏项目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进行,让他们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安排一些适合教师参与的比赛项目,或者师生共同比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针对学校学生人数多、年级多的现状,可以分学段开运动会,不同学段的运动会,竞赛内容、项目也可以不同,小学低段以趣味性、游戏性项目为主,高段的初中、高中则逐步增加竞技性项目的设置。
5.奖励评价办法的调整
学生运动会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决出比赛的结果,更是为了运动会上学生的参与过程。因而运动会结束后的评价不能仅以运动成绩的好差来论英雄,应对运动会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
运动会要想方设法多设奖项,尽量让参加者都有成功的体验。在奖励时多考虑团体赛的综合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除每个单项外,还可以设置“优秀运动员”、“精神文明队(员)”、“最佳表现奖”、“最佳进步奖”、“最佳稿件奖”等,使大多数运动员获得奖励或表扬,让成功的光环不只笼罩在少数人的头上。在奖励办法上也可做些改变,一张奖状、一块奖牌都会使参与者“陶醉”其中。另外,设计班旗和班歌,来个简短的升旗仪式,更能使那些胜利者欣喜不已。
6.职能范畴的拓展
学校运动会应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一年中集中在几天的组织形式,开展“体育节”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带有广泛参与性和娱乐性的竞技体育活动。运动会与学校的日常体育活动相结合,制度化地开展小型竞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也更广,而且时间上的安排可以更加充分,同时可以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也更容易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举办运动会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如组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体育保健知识介绍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方法,从而更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
二、学校运动会改革的意义
通过学校运动会的改革,使学生亲身体验比赛过程,或见证了比赛过程,增强挑战自我的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竞赛赛制和项目的设立向着“趣味性强、普及面广、参与性高”等综合性运动竞赛方向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体育比赛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锻炼身体,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展现个性”的学校体育宗旨与理念。通过改革,学生对参加运动会的态度、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欣赏能力都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
1.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对学生兴趣偏好的关注直接关系着运动会比赛方式改革的成败。新旧比赛方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采用改革后体育比赛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参加比赛兴趣的培养,学生参加比赛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个体潜力得到发挥。
2.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观念基本形成
良好的比赛观念有助于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比赛的成功和享受参加体育比赛的乐趣,并通过这种体验反馈给赛前的准备过程,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我要参加”的思想动员。
3.学生欣赏体育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或在观看他人表演、竞技比赛中,体验了美的享受,提高了体育欣赏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该活动过程的兴趣和偏好。
4.学生组织比赛能力提高
不同的运动会比赛方式对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无论是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自我学习评价能力、助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采用改革后运动会比赛方式的效果要好于传统的比赛方式。
5.学生的运动成就感得到满足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运动成就感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体育成绩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上。而学生运动成就感的满足又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总体水平,尤其是学校竞技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学校运动会应该让它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动会应该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和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学校体育运动会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它必将越来越显示其价值,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运动会 改革 创新 主体地位
学校运动会的初衷是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它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日常锻炼和普及为主,目的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组织能力。而现行运动会组织方式单一,项目设置单调,参与面窄,评奖方式单一,缺乏学校特色,与教学脱节,比赛时间长等都不利于学校运动会的正常开展。因此,学校运动会必须改革创新。
一、学校运动会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原有运动会比赛内容机械单调、比赛形式一成不变的现状,淡化竞技型的比赛模式,构建融群众性、竞争性、多样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校运动会新模式。营造一个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的良好的运动环境。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包括:
1.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贯彻“健康第一、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广大学生的运动、健康和人文等综合素质,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运动会要突破旧的传统思想束缚,增强创新意识,围绕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改变“从小无参与机会,长大无参与意识,成长无参与能力”的状况。运动会在检验竞技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广泛的参与性,使项目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新课标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比赛,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使运动竞赛更具有生命力。
2.项目的变革
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应大胆革新,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设置运动会的项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与运动会,能体验到体育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设置运动会项目应该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服务,体现新课标的有关精神。竞赛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紧密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
运动会项目设置可分为竞技项目、健身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等。竞技项目设置要发扬和继承传统的体育运动文化和精神,为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创设一个提高运动能力,展示高水平运动技术的舞台,树立运动健身榜样,为学校竞技体育选拔和培养优秀选手。健身项目设置可采取将运动能力与健康素质相结合的内容为主体,如阳光伙伴、50M×10迎面接力、障碍接力跑、抛掷实心球等,着重发展普通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和健身素质,提高基本的活动能力和机体工作能力,充分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和反映。休闲娱乐项目以高质轻负的运动休闲项目为主导,增加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如袋鼠跳接力、飞镖、足球射门、篮球投篮、体育舞蹈、棋牌类、游戏等,着重满足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的身体活动的要求和精神上的需要,丰富文化生活,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建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注意增加集体项目的数量。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体育吉尼斯纪录大奖赛,趣味项目挑战赛等,还可根据学校特色,开展特色项目比赛。
3.组织管理的改革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包办,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运动会其实也可以放手让学生组织,借此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策划能力、处理事件的能力,使运动会成为锻炼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充分调动体质弱或运动能力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使这些在传统运动会上的观众变成改革后运动会的参与者。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拓宽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培养运动兴趣。
4.组织形式的创改
校运会要面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场互动,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为了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的喜悦,运动会可不设预赛、复赛,只有决赛,合理编排后每组取名次,使每组比赛的竞争和得分率更高,这样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在运动会上,让家长和教师都成为运动会的参与者,编排一些游戏项目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进行,让他们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安排一些适合教师参与的比赛项目,或者师生共同比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针对学校学生人数多、年级多的现状,可以分学段开运动会,不同学段的运动会,竞赛内容、项目也可以不同,小学低段以趣味性、游戏性项目为主,高段的初中、高中则逐步增加竞技性项目的设置。
5.奖励评价办法的调整
学生运动会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决出比赛的结果,更是为了运动会上学生的参与过程。因而运动会结束后的评价不能仅以运动成绩的好差来论英雄,应对运动会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
运动会要想方设法多设奖项,尽量让参加者都有成功的体验。在奖励时多考虑团体赛的综合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除每个单项外,还可以设置“优秀运动员”、“精神文明队(员)”、“最佳表现奖”、“最佳进步奖”、“最佳稿件奖”等,使大多数运动员获得奖励或表扬,让成功的光环不只笼罩在少数人的头上。在奖励办法上也可做些改变,一张奖状、一块奖牌都会使参与者“陶醉”其中。另外,设计班旗和班歌,来个简短的升旗仪式,更能使那些胜利者欣喜不已。
6.职能范畴的拓展
学校运动会应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一年中集中在几天的组织形式,开展“体育节”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带有广泛参与性和娱乐性的竞技体育活动。运动会与学校的日常体育活动相结合,制度化地开展小型竞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也更广,而且时间上的安排可以更加充分,同时可以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也更容易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举办运动会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如组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体育保健知识介绍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方法,从而更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
二、学校运动会改革的意义
通过学校运动会的改革,使学生亲身体验比赛过程,或见证了比赛过程,增强挑战自我的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竞赛赛制和项目的设立向着“趣味性强、普及面广、参与性高”等综合性运动竞赛方向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体育比赛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锻炼身体,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展现个性”的学校体育宗旨与理念。通过改革,学生对参加运动会的态度、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欣赏能力都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
1.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对学生兴趣偏好的关注直接关系着运动会比赛方式改革的成败。新旧比赛方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采用改革后体育比赛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参加比赛兴趣的培养,学生参加比赛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个体潜力得到发挥。
2.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观念基本形成
良好的比赛观念有助于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比赛的成功和享受参加体育比赛的乐趣,并通过这种体验反馈给赛前的准备过程,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我要参加”的思想动员。
3.学生欣赏体育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或在观看他人表演、竞技比赛中,体验了美的享受,提高了体育欣赏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该活动过程的兴趣和偏好。
4.学生组织比赛能力提高
不同的运动会比赛方式对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无论是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自我学习评价能力、助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采用改革后运动会比赛方式的效果要好于传统的比赛方式。
5.学生的运动成就感得到满足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运动成就感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体育成绩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上。而学生运动成就感的满足又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总体水平,尤其是学校竞技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学校运动会应该让它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动会应该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和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学校体育运动会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它必将越来越显示其价值,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