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要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贯穿并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下面就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助人为乐、吃苦的精神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改革创新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及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历史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当中去。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体现了个人对祖国的道德关系。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爱国的品质和情感,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的好公民。感情是心灵的火花。要使学生对祖国产生最深厚的感情,必须有鲜明而生动的内容去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触发他们心中蕴藏着的激情。如在讲授《戚继光抗倭》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楷体字部分,其中有这样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从这一句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
现代的学生都是在长辈们的溺爱中生活,不经常与外界接触,独来独往,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往往不强。在问及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念是什么时,列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利益,第二位的是“一切向钱看”,而作为社会主义主导道德的“为人民服务”却列在倒数第一位。为此,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讲授《“药王”孙思邈》一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药王”孙思邈是怎样关心百姓的疾苦,怎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3.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普遍是在温室里成长:养尊处优,无忧无虑, ,缺乏进取心和创造性,心理承受力差,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是用这样的语句来教育学生的:“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笔者认为“吃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定要走长征路,一定要去抗洪抢险,一定要去保家卫国,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自律是信心和力量的体现;能自我约束,需要与自身的懈怠、放任颓丧进行不懈的抗争。战胜自我比战胜外物更需要坚强的意志。战胜不了自身的顽疾,就不能达到自律的境界。现代社会的学生,能经常战胜自我就是一种很好的吃苦锻炼。
二、历史教师要善于在课程教研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除了利用教材中显性德育信息外,还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然后将德育目标的突破和渗透寄托在典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最大限度地拓展和延伸德育渗透的效果。
1.利用典型历史人物进行渗透
历史总是由具体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的。因此,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就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入手来强化德育渗透。这些历史人物可能是有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革命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历史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德育渗透的空间,但前提是必须具备科学的善于挖掘和捕获课本中各种德育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并以此为突破口来强化渗透。
2.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
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重要的历史事件也能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适时地穿插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联合国宪章》和《日内瓦公约》制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补充长平之战、珍珠港事件、卢沟桥事件、南京大屠杀、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等事件,从而让他们理解战争的残忍性和它带给人类文明的灾难和破坏,从而珍视和平、维护和平,拥护党和国家实施的维护“和平和发展”大局的一系列国家政策。
3.在历史课题研究中进行渗透
课题研究是历史教学在课外的延伸,也是历史学科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空间的继续和拓展。教师可以将历史课程中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型课题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完成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收获感悟、培养能力,从而达成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渗透。如给学生提出“桂平传统婚礼习俗的调查研究”、“指南针的西传与地理大发现”、“某县乡土文化”等课题,学生就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个学生在完成了课题研究后在结题报告中写下了这样的收获与体会:“我们通过这次的研究调查,了解了不少家乡的传统婚礼习俗、风土人情,让我们对家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激励我更加热爱家乡。这次的调查研究让我们真正地体验到了什么是‘自主’。从资料的收集到社会的调查,什么问题的解决都要靠自己来想办法,这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我们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调查让我们走出校园,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它锻炼了我们的社交能力,也丰富和加强了我们的实践经验和行动能力。同时论文的撰写,数据的分析、归纳和统计都带给我们极大的新鲜感和能力的提高。
三、历史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岳飞抗金”这一历史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坟筑庙来纪念岳飞?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一个人?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本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观念,引导学生理解流芳百世的含义,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作用。
2.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观念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提高他们的素质尤其是科学素质,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关于“指南针和火药”内容的教学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指出我国虽然是这些发明的创始国,但古代却更多地将其用于看风水、敬鬼神等迷信活动,而这些发明传播到西欧后,却被用于航海,用来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用来造子弹抵御敌人,让学生从中懂得爱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社會责任感
人的社会性表现为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历史课的教学中,笔者紧密地结合课文内容和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联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古训,理解仁人志士在历史危急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勇敢地承担起国家、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教学《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激烈辩论中形成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承担起社会责任奠定思想基础。
总之,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学科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要做到以上三点提法和遵循学科的特点外,还要做到细水长流、潜移默化。
一、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助人为乐、吃苦的精神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改革创新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及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历史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当中去。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体现了个人对祖国的道德关系。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爱国的品质和情感,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的好公民。感情是心灵的火花。要使学生对祖国产生最深厚的感情,必须有鲜明而生动的内容去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触发他们心中蕴藏着的激情。如在讲授《戚继光抗倭》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楷体字部分,其中有这样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从这一句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
现代的学生都是在长辈们的溺爱中生活,不经常与外界接触,独来独往,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往往不强。在问及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念是什么时,列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利益,第二位的是“一切向钱看”,而作为社会主义主导道德的“为人民服务”却列在倒数第一位。为此,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讲授《“药王”孙思邈》一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药王”孙思邈是怎样关心百姓的疾苦,怎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3.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普遍是在温室里成长:养尊处优,无忧无虑, ,缺乏进取心和创造性,心理承受力差,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是用这样的语句来教育学生的:“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笔者认为“吃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定要走长征路,一定要去抗洪抢险,一定要去保家卫国,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自律是信心和力量的体现;能自我约束,需要与自身的懈怠、放任颓丧进行不懈的抗争。战胜自我比战胜外物更需要坚强的意志。战胜不了自身的顽疾,就不能达到自律的境界。现代社会的学生,能经常战胜自我就是一种很好的吃苦锻炼。
二、历史教师要善于在课程教研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除了利用教材中显性德育信息外,还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然后将德育目标的突破和渗透寄托在典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最大限度地拓展和延伸德育渗透的效果。
1.利用典型历史人物进行渗透
历史总是由具体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的。因此,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就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入手来强化德育渗透。这些历史人物可能是有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革命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历史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德育渗透的空间,但前提是必须具备科学的善于挖掘和捕获课本中各种德育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并以此为突破口来强化渗透。
2.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
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重要的历史事件也能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适时地穿插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联合国宪章》和《日内瓦公约》制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补充长平之战、珍珠港事件、卢沟桥事件、南京大屠杀、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等事件,从而让他们理解战争的残忍性和它带给人类文明的灾难和破坏,从而珍视和平、维护和平,拥护党和国家实施的维护“和平和发展”大局的一系列国家政策。
3.在历史课题研究中进行渗透
课题研究是历史教学在课外的延伸,也是历史学科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空间的继续和拓展。教师可以将历史课程中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型课题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完成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收获感悟、培养能力,从而达成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渗透。如给学生提出“桂平传统婚礼习俗的调查研究”、“指南针的西传与地理大发现”、“某县乡土文化”等课题,学生就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个学生在完成了课题研究后在结题报告中写下了这样的收获与体会:“我们通过这次的研究调查,了解了不少家乡的传统婚礼习俗、风土人情,让我们对家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激励我更加热爱家乡。这次的调查研究让我们真正地体验到了什么是‘自主’。从资料的收集到社会的调查,什么问题的解决都要靠自己来想办法,这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我们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调查让我们走出校园,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它锻炼了我们的社交能力,也丰富和加强了我们的实践经验和行动能力。同时论文的撰写,数据的分析、归纳和统计都带给我们极大的新鲜感和能力的提高。
三、历史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岳飞抗金”这一历史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坟筑庙来纪念岳飞?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一个人?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本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观念,引导学生理解流芳百世的含义,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作用。
2.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观念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提高他们的素质尤其是科学素质,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关于“指南针和火药”内容的教学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指出我国虽然是这些发明的创始国,但古代却更多地将其用于看风水、敬鬼神等迷信活动,而这些发明传播到西欧后,却被用于航海,用来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用来造子弹抵御敌人,让学生从中懂得爱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社會责任感
人的社会性表现为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历史课的教学中,笔者紧密地结合课文内容和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联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古训,理解仁人志士在历史危急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勇敢地承担起国家、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教学《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激烈辩论中形成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承担起社会责任奠定思想基础。
总之,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学科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要做到以上三点提法和遵循学科的特点外,还要做到细水长流、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