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如何实施之陋见 湘乡市育塅中心学校

来源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8l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部颁布相关政策,确定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地各学校开始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中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有存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研学旅行如何实施谈几点陋见。
   一、首先要注重实质理念建设
   研学旅行应该以什么为目的,或许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思考和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借鉴。结合这位哲人的观点,我认为研学旅行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自由和完整。只有充分了解我们与他人、事物、观念以及自然的联系,自由和完整才会降临。只有通过对自我的了解,人才不会在某一方面过度狂热或偏执,才会深刻地理解自由。教师和家长其实也同样存在着不足——这是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决定的。如果教师和家长不与学生建立爱和平等的关系,而是建立一种控制与操纵的关系,那学生就会产生内在的混乱、敌对和恐惧。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过分干涉学生对他们的成长可能是一种威胁。一个人会通过体验来获得技巧,创作的冲动会使学生去完善自身的技巧,如学生想画画就会去画,之前他可能并没掌握多少画画的技巧,但他有很大可能去慢慢完善,这时教师应该去合理引导,而研学旅行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式。那些对生活有所体验而去引导学生的人——他们就是很好的教师,而他们也将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教学技巧。在这一理念之下,完整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勤于动手,创新必定会成为研学旅行丰硕的“副产品”,这能有效地缓解某些人因为“理念先行”带来的“创新焦虑”。现在一些研学旅行只关心外在,以结果作为目标,不注重其中的理念和内涵,以至研学活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二、注意政策、制度、实践实施三个层面的结合
   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制度、实践实施,笔者有下面几点看法:1.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当地的公安部门要参与其中,研学活动进行时要派员跟进。2.加大研学旅行理念和意义的宣传力度。3.学校、家庭、研学机构、社会在研学旅行中的相关责任要具体、清晰,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的基地。4.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确保理念和方法不变形走样。5.要重视个体、小组、班级成长过程档案的建设。6.要在理念、政策、制度之后进行主题活动设计、实施过程包括具体每次安全措施的设计。活动的成效既要有成果总结又要有持续效果。
   三、注意活动主题、形式的多样性
   我们正是通过对各种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事物的关系、与观念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中自我合理位置的了解来形成我们的完整性,使我们更为从容,远离偏执。各种关系之间有时会交叉融合、相互作用,它们并非一定界限分明。那么体现这些关系的研学旅行的主题和形式要尽量合理,不要偏离初心。
   例如,現代工业文明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人与它们的关系怎样?研学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答案。要体验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现代企业生产流程等类型的研学活动;要体悟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活动,如学做皮影、学演皮影戏,学做手工纸,让师生学会从“土”中去寻找民族那热腾腾生机旺盛的根,让民族文化的自信在骨子里流淌。我们会懂得:现代的工业文明与人类诞生之时先祖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一脉相承,先祖唱着渔歌,围着猎裙,艰难坚定前行;到达今天,科技的两重性、人性的复杂性使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后人有了比先祖更多的梦想和困惑。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体悟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小组和班级之内同学的关系。
   文化差异常令人无所适从。如怎样面对观念的不同,如何与观念不同的人群相处,包容的特质如何在体悟中建立起来,不同民族的人如何相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共存,不同宗教和习俗的人如何在地球上共存共荣,在研学旅行中都可以探索实践。研学旅行可以通过相关主题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和教师来体悟多元,习得包容。
   野营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亲子关系、与同学协作和竞争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在与自然关系的体悟方面,可在成长过程档案的建设中引导解决一些问题:为什么回归自然人很舒服?人与自然正常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快乐的回归自然的旅途中启悟灵智,使学生从身体到精神都感到愉悦,在愉悦中拔节成长。
   四、坚持本地化、民族化和现代化
   本地化和民族化是指研学旅行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当地的自然资源、当地的企业、当地的家庭农户旅游、当地的非遗项目、当地的民族资源、当地的宗教资源……立足自己所存身的“土”,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人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的体悟中去形成自己的完整性。当然,并非说不能“远游”,如果一开始就“好高骛远”,结果可能就不如人意。我们生活在工业文明的现代,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和体悟肯定要成为研学旅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否则我们也很难理解和实现中国梦。但现代从古代、近代传承发展而来,这是怎样的一脉相承?研学旅行中也要有活动探索实现以去达到人的完整性。
其他文献
本报讯 为阻断疫情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月27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各培训机构也按要求取消各类线下课程。  延期开学后,学生的学习该如何进行?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承担起重要角色。云课堂、网上学校等在线教育平台纷纷发力,成为教育领域对抗疫情冲击的重要一招。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2月17日开课  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ykt.eduyun.c
期刊
本报讯 日前,高三、初三年级开学复课在即,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通知,对各地各校开学复课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其中明确要求,各校要认真开展线上教学效果评估,妥善处理好开学复课前线上学习和开学复课后教学的衔接问题,避免出现教学进度和学习程度不一的“夹生饭”现象,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据悉,延迟开学期间,内蒙古全区大中小学教师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居家学习,确保“停课
期刊
本报讯 浙江省在延期开学期间,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远程教育等网络平台和技术手段,助力全省师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据了解,为强化“互联网+教学”,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专门成立了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之江汇教育广场服务专班,加大名师网络工作室和数字资源基地校投入,为浙江省提供优质资源和在线教学服务。全省各地教育技术部门也制订了面向本区
期刊
本报讯 近日,上海市闵行区开展“紫竹云讲堂”在线教学工作系列交流首期活动。首期议题是“在线教学”的学校管理,全区135所学校通过文档协作的方式,交流了两周的在线教学做法,闵行区实验小学、莘城学校、闵教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华东理工大学科技高中四所学校做了连线发言。全区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学科教研员、部分教师以及其他区教研室主任近500人参加了在线会议。  作为一所超大规模的学校,闵行区实验小学副校
期刊
STEM教育视域下小学结构化创新教学是以问题化学习为主要特征,始终围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体验全新的学习过程。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教师应该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同学习者。这样的角色转变是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引入STEM教育理念,构建全新课堂生态  STEM教育主要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它强调多学科的综
期刊
教学背景  本课例借助学生熟悉的小程序与随机函数的有机融合,在寓教于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强化用已学的算法与程序设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小程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验由知识的“趣味性”过渡到解决问题的“获得感”。  此外,教师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小组研讨、建立模型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主题探究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造性。而结合生活中的验证码、验证字符和验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见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对话。那么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应该如何与学生谈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一些想法。   一、营造轻松的氛围   当我们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时,他们是忐忑不安的,如果教师正言厉色,大多学生会感到恐慌,这样谈心将无从谈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去听教师的呵斥。我
期刊
随着通用技术课程的改革,通用技术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在课程中更好地提升学生通用技术核心素养?新兴的3D打印对此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以3D打印与通用技术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小风扇的制作”为例,讨论3D打印对提升学生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引言  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PAL、ABS或粉末、金属、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随
期刊
1月,《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要求》《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要求》《电子考场系统通用要求》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规定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适用于智慧校园建设的设计与实施;《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要求》规定了数字语言学习环境的环境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性要求,适用于采用数字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进行语言教学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要求》
期刊
【譯题】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Product by UNESCO and ProFuturo Found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布罗孚图卢基金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producing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lutions that are currently being tested gl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