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这里指:开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社会生活中美的蕴含;开放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向现代化、电教化、现实化方向发展;开放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开放师生关系,稳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开放性
一、 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一节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首先,应注重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吕叔湘),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囿于旧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一讲到底,唯恐讲漏、讲不透。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迁移。不论是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还是表演式、竞赛式、欣赏式均要根据教学需要及学习主体(学生)的需要去做决定。
其次,借助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开放课堂,提高学生兴趣,进行创新教育,能力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这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论语》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分组利用多媒体查找资料,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学生的课件中有文档、图片,甚至把论语故事做成动画,孔子名言编成歌词,并谱上曲、配上音乐进行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更开放,更个性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究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
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方法,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法。它强调“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取知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感知、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③“读书贵有疑”,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发现、探究。伴随着学习观念的变迁,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变迁。从单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把学习的观念从学习知识转变为借助于学习知识的手段,学习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前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运用发现知识的学习方法。具体原则是把自己定位于探索者的地位,本着一种探索的姿态去实践发现知识的过程,用来替代消极地向头脑灌输知识结论的做法。“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这是高层次的教学。发现法能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它借助学生主动探索的实践活动,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体现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习。例如在学习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诗中的意象“草莓”是诗人主观情绪的体现,但诗人却用隐喻的方法来抒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意象,并抓住“草莓”与“篱笆”的关系,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面对要学习的知识,把被动地接受一个结论的学习调整为主动地、一步步地产生和获得这一结论的历程。采用发现法进行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抓住知识发展的过程,不停地磨练学生的创新锋芒,不断地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培养学生自学学习法。21世纪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且终身学习。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自学作为重要环节。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和强调自学环节,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趋势。传统教育千篇一律地讲解、串讲、提问等,窒息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接受和积累知识,通过自读、自思、自练、自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
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开放性
一、 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一节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首先,应注重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吕叔湘),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囿于旧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一讲到底,唯恐讲漏、讲不透。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迁移。不论是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还是表演式、竞赛式、欣赏式均要根据教学需要及学习主体(学生)的需要去做决定。
其次,借助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开放课堂,提高学生兴趣,进行创新教育,能力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这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论语》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分组利用多媒体查找资料,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学生的课件中有文档、图片,甚至把论语故事做成动画,孔子名言编成歌词,并谱上曲、配上音乐进行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更开放,更个性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究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
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方法,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法。它强调“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取知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感知、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③“读书贵有疑”,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发现、探究。伴随着学习观念的变迁,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变迁。从单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把学习的观念从学习知识转变为借助于学习知识的手段,学习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前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运用发现知识的学习方法。具体原则是把自己定位于探索者的地位,本着一种探索的姿态去实践发现知识的过程,用来替代消极地向头脑灌输知识结论的做法。“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这是高层次的教学。发现法能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它借助学生主动探索的实践活动,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体现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习。例如在学习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诗中的意象“草莓”是诗人主观情绪的体现,但诗人却用隐喻的方法来抒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意象,并抓住“草莓”与“篱笆”的关系,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面对要学习的知识,把被动地接受一个结论的学习调整为主动地、一步步地产生和获得这一结论的历程。采用发现法进行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抓住知识发展的过程,不停地磨练学生的创新锋芒,不断地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培养学生自学学习法。21世纪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且终身学习。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自学作为重要环节。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和强调自学环节,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趋势。传统教育千篇一律地讲解、串讲、提问等,窒息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接受和积累知识,通过自读、自思、自练、自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
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