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问起来,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获得新知识。让学生问。对于学好数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要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使其敢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提问,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与问’中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自学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学生主动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圆周率是个什么数?圆周率就是3.14吗?为什么圆周率在计算时取3,14?如果取3不是在计算时更简单吗?可见,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来,终于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发问情境。因此,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敢于发问,与老师驾 课堂和激活课堂气氛是分不开的,要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心里障碍,使其敢于发问。
1、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里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所提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引导使其发表清楚,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在小组内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2、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写下来,为课堂上提问做好充分准备。
3、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问题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通过提问,让学生多说,锻炼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的提问方法,使其会问
学生有了敢于提问的信心之后,要交给学生的提问方法,使其会问。由于不同情况下容易、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的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还必须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会提问。
1、 引导学生进行考察性提问。考察性问题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和本质之处让学生提问,把过去因为教师要强化重点知识而发出的提问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相互提问把新知识、新问题理解消化。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知识,学生在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出现了四种方法:(1)长 长 宽 宽;(2)长 宽 长 宽;(3)长x2 宽x2;(4)(长 宽)x2。各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把‘长 宽’打上小括号呢?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把新知识点转化,分解成旧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性提题。质疑性提问是学生在思维受阻时,百思不得其解处,让学生随时随地提出心中的疑问。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小组交流、互相探索,冲破思维的框架束缚,帮助别人解决自己没有遇到的问题,用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化难为易。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提问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除法’时,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48除2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对算理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计算的过程中,就会对竖式计算提出为什么先算4除2,而不先算8除2?为什么4除2商2的2写在十位上?竖式4-4为什么不写0,而8-8写0?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深刻的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独创性提问。独特性提问就是鼓励学生在别人的认识基础上提出异议和独特见解。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思路不同,方法不同,答案不同,都可以成为独创性的萌芽。努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和独特见解,甚至引起争论。相似的争论过程是自所感知的知识与思维差异的融合过程,很多问题就是在争议、讨论中自然得以解决的。
三、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使其善问
学生具备了敢问和爱问的能力后,不一定就能够把问题问的贴切,问得有深度。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放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抓住问题的时机,进行随机性的提问。在敢问阶段,教师通常要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才能够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某一个环节,教师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在问阶段,学生能初步在课堂的任意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但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善问阶段,就是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之后,能够随时随地提出问题,使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这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所要达到的最高要求。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了胆量且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并不等于就能够问的恰到好处。从原侧上说,学生的问题应当围绕学科教学任务去提。学生能否问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关键还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分类地给于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处疑问。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如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丛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
(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疑问。在原有知识的结构上或认知上出现了矛盾,学生自然就会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学生开始提问了,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创设矛盾,引领学生去提问,去质疑,去反思。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如;学校开运动会,进行400米赛跑,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统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统一起跑线上?’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一、要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使其敢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提问,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与问’中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自学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学生主动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圆周率是个什么数?圆周率就是3.14吗?为什么圆周率在计算时取3,14?如果取3不是在计算时更简单吗?可见,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来,终于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发问情境。因此,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敢于发问,与老师驾 课堂和激活课堂气氛是分不开的,要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心里障碍,使其敢于发问。
1、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里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所提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引导使其发表清楚,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在小组内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2、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写下来,为课堂上提问做好充分准备。
3、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问题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通过提问,让学生多说,锻炼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的提问方法,使其会问
学生有了敢于提问的信心之后,要交给学生的提问方法,使其会问。由于不同情况下容易、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的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还必须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会提问。
1、 引导学生进行考察性提问。考察性问题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和本质之处让学生提问,把过去因为教师要强化重点知识而发出的提问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相互提问把新知识、新问题理解消化。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知识,学生在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出现了四种方法:(1)长 长 宽 宽;(2)长 宽 长 宽;(3)长x2 宽x2;(4)(长 宽)x2。各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把‘长 宽’打上小括号呢?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把新知识点转化,分解成旧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性提题。质疑性提问是学生在思维受阻时,百思不得其解处,让学生随时随地提出心中的疑问。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小组交流、互相探索,冲破思维的框架束缚,帮助别人解决自己没有遇到的问题,用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化难为易。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提问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除法’时,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48除2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对算理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计算的过程中,就会对竖式计算提出为什么先算4除2,而不先算8除2?为什么4除2商2的2写在十位上?竖式4-4为什么不写0,而8-8写0?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深刻的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独创性提问。独特性提问就是鼓励学生在别人的认识基础上提出异议和独特见解。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思路不同,方法不同,答案不同,都可以成为独创性的萌芽。努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和独特见解,甚至引起争论。相似的争论过程是自所感知的知识与思维差异的融合过程,很多问题就是在争议、讨论中自然得以解决的。
三、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使其善问
学生具备了敢问和爱问的能力后,不一定就能够把问题问的贴切,问得有深度。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放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抓住问题的时机,进行随机性的提问。在敢问阶段,教师通常要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才能够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某一个环节,教师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在问阶段,学生能初步在课堂的任意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但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善问阶段,就是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之后,能够随时随地提出问题,使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这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所要达到的最高要求。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了胆量且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并不等于就能够问的恰到好处。从原侧上说,学生的问题应当围绕学科教学任务去提。学生能否问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关键还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分类地给于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处疑问。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如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丛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
(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疑问。在原有知识的结构上或认知上出现了矛盾,学生自然就会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学生开始提问了,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创设矛盾,引领学生去提问,去质疑,去反思。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如;学校开运动会,进行400米赛跑,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统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统一起跑线上?’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