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独具匠心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州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续,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形成了三大老字号。张氏“裕德堂”招牌,从1930年树立至今,已历经百年沧桑岁月。但,张氏做壶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以前,而这段延续百年的故事的开始,则起源于一只被打破的孟臣壶。
  缘起一把“孟臣壶”
  作为“裕德堂”第四代传人,张瑞端回首家族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感慨万分。谁都没想到,张氏一族开始踏上制作手拉壶之路,源起于张瑞端曾祖张登镜先生打破的一只心爱的孟臣壶。
  张氏一族原是以商业发家,开设汕头水果行,承办新加坡祥泰隆批局、福兴隆批局;香港声兴批局、汕头悦己批局,事业蒸蒸日上。张瑞端曾祖父张登镜先生爱把玩茶壶,曾得一把孟臣壶,爱不释手,视若珍宝,但却意外摔破。这让爱壶如命的张登镜先生心痛不已,唯有请制壶师傅仿制一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痛失爱壶,却也成为了张氏一族开启做壶之路的契机。
  看着制壶师傅娴熟的制壶手艺,一个想法在张登镜先生心中萌芽:喜欢茶壶,倒不如自己做。加之对于做生意的人而言,礼尚往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以自己亲手做出的茶壶作为礼品赠送给别人,岂非更有意义。于是,张登镜先生拜师学艺,闲时做壶,做出的茶壶便作为礼品送人。
  张氏做壶从张登镜先生为起点,手艺传承到张瑞端的祖父和三叔父,再传给到张瑞端的两位伯父,现到张瑞端一辈已是第四代了。
  振兴家业
  张瑞端做手拉壶的手艺是从他的一位伯父手中传承过来的。他的这位伯父,早年间移居新加坡。一次返乡探亲的机会,他发现家里老房子存放的着的“裕德堂”牌匾。当其时,便说“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
  90年从部队退伍以后,张瑞端来到了宜兴,考察学习制壶手艺。在宜兴工作的这段日子里,张瑞端看到了茶壶市场的商业前景,于是乎重振家业的想法在他头脑中应运而生。在旧时,家族做手拉壶并非为了盈利,只是出于爱好,为了赠礼。到了张瑞端这一代,张瑞端决定要把做出来的产品推向市场,便创立了人生中的第一家新“裕德堂”手拉壶工作室,做一些套壶产品。
  两年后,张瑞端还是选择回到潮州,回归本土,回归到手拉壶的发源地。刚开始,张瑞端做壶,只是把壶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在后来的日子里,经过和团队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走这样的路子,是错误的,手拉壶必须得融入文化元素,得把每件手拉壶从普通的泡茶工具变为一件艺术品,才会实现手拉壶的价值。
  现在张氏所做手拉壶,既考虑其实用价值,也在手拉壶中注入文化内涵,使每一件手拉壶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一跃成为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精品。
  于壶中注入文化内涵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茶壶,或许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普通泡茶工具,但在张瑞端以及喜好把玩、欣赏手拉壶的人而言,手拉壶,更应是一件精致的、蕴含无穷底蕴的艺术作品。为了使手拉壶成为一种艺术作品,张氏手拉壶既注重形式上的美,所做手拉壶温润、质朴、细腻、线条顺畅、精密;又内涵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以有限的点、线、面,容纳无限的精、气、神。张春雷大师曾高度评价张瑞端所制手拉壶得南朝宋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所说的“用心得神”的境界:“通过视觉和心理反应,产生精神感悟。透过艺术作品的合理组织,以求精神的超迈,才能达到‘妙写’的境界。而唯有达到如此高度,才能算是艺术作品的极致。瑞端几乎把宗炳此论最为简洁、朴素的四个字‘用心得神’表达出来。”越是静心欣赏张瑞端手拉壶,壶中蕴含着的深厚文化精神元素便会透过简洁利落的线条汹涌而至。这也是张瑞端手拉壶最为出彩之处,也是张瑞端个人最为突出的艺术风格。
  张瑞端手拉壶作品《民族魂》,灵感来自于潮州滨江长廊上的城墙。说起制作该壶的契机,张瑞端说当其时他站在滨江长廊上,凝望着眼前古朴、浑厚的城墙,灵感便在那一刻触发。他巧妙地把城墙造型转移到手拉壶壶身,在壶身上雕刻砖块花纹,使欣赏者一眼看去,十分容易联想到大气磅礴的万里长城;壶嘴造型为夔龙,而夔龙善于吐水,以夔龙作壶嘴可以说是张瑞端别出心裁之安排;壶钮则设计为代表中华民族的“华表”造型。该壶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由内而外地渗透出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他独创的极具潮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手拉壶作品《大潮》,以抽象手法,把最能代表潮汕地区文化精神的三江:韩江、榕江、练江三江以三条简练的曲线融汇于壶钮之上,寓意为奔流在潮汕大地上的三江汇聚于南海,奔流入海,更是寓意着海内外潮汕人团结一致,为潮汕地区经济腾飞奋斗拼搏的精神气质。
  “潮州手拉壶一般以圆形造型为主,只有高低之分。要融入文化元素是比较难的。”为了使作品成功地闪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手拉壶设计上,张瑞端总是别出心裁地进行造型设计,或在壶上加上雕塑装饰,或在壶身上进行雕花刻字,极大地丰富了手拉壶的文化内涵。可以这样说,张瑞端手拉壶,小小的手拉壶包含的文化精神内涵是无可估量的。一个手拉壶承载着的既有潮汕地域精神文明,更跨出潮汕地区局限,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气质。这样宽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非一般匠人可以媲美。
  一生得意之作《方圆壶》
  “我认为,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就要不断前进,而我的宗旨就是要博览群书。这对一个艺术人来说,是绝对有好处的。”在创作的道路上,张瑞端绝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告诉我们,在不同时期,他所专注创作的作品类型是不同。而近期最为让他得意的作品是一把“方圆壶”。
  “本是无方胜似方”,“方圆壶”以抽象的形式,打破潮州手拉壶给人只有圆形造型的单一印象。所谓的“方”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方”,而是张瑞端匠心独运,在壶底和靠近壶嘴连接处设计一个微凹弧度,欣赏者在把玩茶壶时,只要静心欣赏,在想象力的促使下,便也渐渐看出“方”的意象造型,实属精妙之作。
  另一件让张瑞端颇感自豪的作品便是每年定期推出的“十二生肖壶”系列。如今该系列手拉壶就只剩下明年猪年的作品。当年“生肖壶”刚推出市场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现如今不用作过多宣传,每年自然会有识货、爱壶之人上门只为求得一把张瑞端亲手所作的“生肖壶”。谈及做这一系列手拉壶的初衷,依然离不开的是张瑞端希望在茶壶中注入中华文化元素:“目的是为了让玩茶壶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生肖文化。”为了达到这一初衷,张瑞端与张春雷大师强强联手,在设计上,有的“生肖壶”造型抽象,有的则把生肖形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戊戌狗年,张瑞端与张春雷大师联袂合作,“义狗壶”面世。该壶一反以往生肖壶设计手法,在象形塑造的手法上,大胆融入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卡通元素,整体造型简洁,壶流处以点画修饰,形似犬嘴;壶把顺弯而上,以肖犬尾;壶钮设计夸张,壶身点睛,尽显“义狗”的憨态之姿。
  江山代有才人出
  “裕德堂”這个百年老字号的招牌传到张瑞端手中已经是第四代,而现在张瑞端的儿子张泽峰继承父辈手艺,成为“裕德堂”第五代传人。在浓郁的家学氛围中长大的张泽峰,从小就对制作手拉壶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年纪尚轻,但艺术设计本科毕业的张泽峰从艺年龄经已有十几年。从初中开始,张泽峰便常到父亲的工作室中玩耍,观看父亲与工作室中师傅们做手拉壶,也尝试着做。高中时期,学校要举行一场艺术表演,张泽峰为了能做出一把好茶壶,便来到工作室反复练习。随着岁月的增长,张泽峰的手艺也见长,现如今他的作品拿去参加评选也总能获得大奖。他的代表作品《半个月亮》把在韩江边所看到的火烧云壮丽景象以及中国人对中秋节美好情愫融入其间,壶身圆润,酷似那中秋圆月;壶身上的流云纹样,容易联想到傍晚时分,天边流光溢彩的火烧云。
  “裕后抟觚师造化,德先传法得心源。”历经百年岁月,“裕德堂”招牌依旧在时代大潮中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年轻一代人乐意加入传统手艺当中,为传统行业的发展灌注新鲜的血液,激发创新的灵感;更敬佩张瑞端大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匠精神,痴迷做壶,在潮州手拉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成就卓著。
其他文献
画家圈里,我有一位结交了30多年的朋友。他没办过个展,也没出过集子,更没人写过介绍他的文章。他当过知青,干过工人,恢复高考后考入原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大)油画专业,毕业后又公费选派到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两年油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别人介绍他的时候会说:“这是油画家易台华。”而我,一直叫他“台哥”。  台哥已经快70岁了。他曾在涟钢宣传部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一生以酒和油画为伴,他喝过的酒
期刊
2005年,辜柳希首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赛,就斩获了第39届全国“金凤凰”原创旅游品、工艺品设计大奖赛的设计创新奖金奖、技术技艺创新奖银奖、优秀作品奖三项佳绩。这些骄人的成绩对于原来从来没有意识要去参加国家任何展览大赛、只知道勤勤恳恳地经营自己的木雕厂和创作木雕艺术作品的辜柳希来说,荣誉实至名归。之后的八年间,辜柳希可谓潮州木雕的“获奖专业户”,各种奖项接踵而至……辜柳希的木雕艺术也在这一系列密集
期刊
人类爱上了人类  爱的死来活去  但总是得不到  因为从来没有去真心爱过人类的主人  永远不会知道真爱也不会遇到真爱  永远找不到真爱  感受不到天地之间的爱  那不叫爱  爱是伟大的  它的伟大意义就是内心有没有感受到了《它》  世界上你所看的是人造一面  远离了事实  世界的事实是一个密秘  如果人类知道的事实的那一天  人们说  我会接受任何惩罚  不要渴望另一个世界的天堂  珍惜眼前的天堂
期刊
我认识王友智先生是先认识他的书法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朋友家中我看到了友智先生写的一幅草书。顿时眼前一亮,似見龙蛇飞舞,气贯山河,氤氲着一篇浓郁的诗意情境雨与厚重的文化气息。  我知道,真正的草书是书家性情与性格的直接表达,诗意的纵情呈现,胸中激情的奔涌入形,灵魂中心源的神韵飞扬。正如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  这次,我走近友智的草书作品《离骚》,就犹
期刊
一  王冰的书法我读了多年,面目在不断变化,功力在不断地增强,书外的和书内的蕴藉愈来愈多,人也随着道与艺的双进而变得更加平和。书法除了自身的本体外,有很多赋值的东西,传统从来都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书法的传统与人的习惯并行双构,每一个笔端的变化都包含着巨大的人的因素和这个人特殊的书法阶段的状态。  王冰是沿着书法的陡坡攀缘的人,入道愈深,更见风光,更见变化。他如今就工作在书法的圣殿——碑林,眼目所触
期刊
史载,壶早于商代至汉代已在我国流行,古人以壶包容天机与审时度势之哲理。古往今来,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并在茶道的渗透中,从容地诠释东方的伦理、美学与生活智慧。  宜兴紫砂壶始于宋,盛于明,繁荣于当代。明代聞龙在《茶笺》中对紫砂壶有:“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的描述。紫砂壶承载着历史悠久的儒家与道家文化,除了卓越的使用功能外,其“温文尔雅而不张扬”的品性与内涵,颇吻合国人的审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125-01    《语文课程标准》里有这样几句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利用小班化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那就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在日常
期刊
孙庆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从事潮州刺绣工艺设计30多年。他创立的“立体双面绣”的独特工艺令人拍案叫绝,独树一炽。  潮绣是潮州的主要传统工艺品,自清代以来刺绣艺术在潮州民间十分兴盛。潮绣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实用装饰品上。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在清代,绣房工人大多是广州人和潮州人,潮州绣工技巧高超,远近闻名,特别是很多男子也都精于绣工,这是其他地方所罕见的。孙庆先就是从小受到母亲耳濡目染喜欢上
期刊
画家梁镰芝自己说,他曾经是个叛徒。他背离了美术学院教育体系所灌输的传统具象的唯美价值,将触角伸向了意象绘画。然而,意象主义美学的某些束缚令他更加向往自由,于是他再次反叛,他走向了抽象绘画的无边疆野。  而从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的绘画,是一个毫无必然关联的多维体系,梁镰芝之所以背叛了前两者,取决于他创作思维中跳跃的因素,而当这些因素从跳跃状态坠落时,必然落入人的思维空间所感知到的常态化模式,这令肆意想
期刊
方成(漫画大师):题赞王友智先生书法:“穷变化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李铎(中国书协顾问、中国书协原副主席):“王友智书法老辣、苍茫、豁达、大度,有一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王友智先生的字要是放在水边就会像龙一样游走。很活动。”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生的狂草雄浑不失潇洒,厚重不失灵动,沉着而又痛快,而且大气磅礴,当中透露着很重的文化气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