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网络化教学成为高校教育革新的一个重要取向,但如何保证高校网络化教学的实效与质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广大网络化教学实施者和参与者亟需一些基本的操作思路和有效性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概述了有效教学的七条原则在高校网络化课程教学及评价中的应用。
关键词:有效教学 网络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7)09-0066-02
一、七条有效教学原则的提出
Chickering和Gamson教授在1987年提出了高等教育中有效教学的七条原则,[1] 分别是:(1)鼓励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2)设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共同提高机会;(3)鼓励主动学习;(4)给予快速的即时的反馈;(5)强调任务完成的时间性;(6)提供高期望值的交流;(7)尊重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2] 本文将介绍其在高校网络化课程教学及评价中的应用。
二、在网络化教学及评价中的有效应用
在这七条原则中,每条原则均提供了实例作为参照和评鉴。我们结合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实践,根据各条原则的要求,对其在网络教学及评价方面尝试应用和拓展:
原则一:建立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联系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明确的联系学生的指导策略。网络学习指导教师尽可能接近网络学习的学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能够使用的联系方法除了传统的电子邮件或是发布论坛之外,Web2.0技术也渐渐成为互动的形式,包括Blog、ePortfolios、WIKI等。但研究表明,在使用这些交流工具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学习者,教师总感觉不可靠。因为他们担心:如果通过这些方式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及时的反应,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别人忽略掉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学生的期望与教师的关心应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的指导建议下得到协调发展。这些指导建议包括:
(1)明确界定和确定交流策略:该策略描述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互相交流的形式。例如在教学之初使用这些描述性语句进行说明:“请不要将有关技术上的问题发邮件给教师,可将它发送到[email protected]中。”或者说是“公共论坛除了有关评等级的问题不予考虑之外,它可用于讨论任何其他问题。”(2)对教师自身也确定明确的答复问题的期限;例如:“我会尽可能在收到邮件的两天之内给你答复。”或者说:“我会在星期二和星期五的3点至5点之间回复你的邮件。”(3)鼓励学生和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管理系统来支持交互,比如主题特定的多用户Blog等,可以基于一个平台下进行师生交互、共享学习过程,也有助于教师经验共享。
原则二:提供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机会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讨论作业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意义的合作。在案例研究中发现,教师通常只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比如周末)班级论坛中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讨论的内容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向。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参考,比如在印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研究者根据网络教师的实际经验,设计了进行非实时讨论的指导性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了这些策略性建议,目的是为了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非实时网络讨论。这些建议是:
学习者应当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他们应当根据参与度这个标准来决定最后的定级);
讨论小组的人数应当少些;
讨论的内容应该集中于任务上;
这些任务应当有助于最后目标的生成;
任务应该使学习者得到满足;
学习者应该在他们的讨论中得到反馈信息;
评价应该建立在学生上传内容的质量上,而不是内容的长度或是总数上;
教师应该明确讨论的预期效果。
原则三: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示课程学习项目和学习成果的机会。主题和项目通常是面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课程项目,学生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技能。同时这些项目又激起了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水平的技能的兴趣。同样,学生也通过观察讨论从他们的同伴当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正式的非实时呈现可能对网络课程不切实际,但教师仍旧可以提供很多共享课程信息和教学项目的机会。比如在一门《多媒体制作》网络课程中,通常安排几名学生将他的电子作品呈现给全班同学。学生通过班级学习站点展示案例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则在评价这种解决方案的同时,提出有关该案例的更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当所有的同学都对该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案例呈现者就更新原来的解决方案,重新发布他(她)的方案,包括新的想法或是新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仅从教师身上,而且从其他学伴那学到了知识技能。
原则四:提供及时快速的学习反馈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两种反馈:知识性反馈和交流认定反馈。在评估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网络教师提供了两种反馈:“信息反馈”和“认定反馈”。 信息反馈提供信息或者评估;认定反馈确认一些事件已经发生。研究人员还发现教师在学期的开始能够做到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 但是在学期期间或者说教师忙碌的时候,教师答复学生问题的频率减少。
目前,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很少提供“认定反馈”,通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提供认定反馈:他们想要告诉学生上交的作业将会尽快评分。他们忽视了网络课程学习时的使用认定反馈的普遍性。在面授课程中,认定反馈通常是比较含糊的。例如,眼神上的接触,表明教师已经听到学生的意见;看到在教师手中的作业则表明教师已经收到学生的作业。因此,认定反馈对于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过程非常重要,这需要网络教师和服务支持系统共同承担认定反馈的职责。
原则五:强调任务完成的执行时间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的实施最好需要一个确定的学习期限。有些课程允许学生按照他自己的进度来学习,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限定学习期限,因为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关系需要很大的学习弹性。然而,制定一个正规的学习期限却可以激励学生多花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帮助那些工作日程繁忙的学生减少拖延时间。制定明确的学习期限又可以提供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联系的情境。网络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主题任务、学生反馈等提供一个执行时间表和时间关键节点,这样就在网络学习的“无限制”与“有条件”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以确保网络学习的有效性。
原则六:促进高期望值的学习交流
高期望值的交流对学生绩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一个途径是给学生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另外一种高期望值的交流方式是提供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范例, 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人或事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公开赞扬那些可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的人或事以引起高阶期望的交流。教师通常通过这种途径来引起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或是具有良好的表现能力的学生的共鸣。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案例、情景示例,通过学习典范和对具有高期望值工作任务的赞扬能够促进高期望值的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习绩效。
原则七: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的多样性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选择项目主题并融合多种观点于网络课程中。比如在教师网络教育项目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性以及背景知识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根据一系列的指导性策略选择项目主题以形成他们自己的课程目标。教师根据学生所研究、呈现的内容来布置讨论作业。教师又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课程,而不是布置特定的讨论题目。教师为学生选择他们自己的课程内容提供个人参考意见,鼓励学生来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提供了指导性策略来帮助学生选择主题,允许学生分享他们独到的观点。
三、结论
“七条原则在本科教育中的有效应用”虽然是从一般教学观点出发,但它提供了一种考察有效教学的视角和维度。目前,在Charles Graham等人的研究中,已经把这七条原则运用到评价美国各级网络课程的一个认证项目中,并作为网络课程及评价的一种实践性应用,表明其有效性。[4] 国内教育界也在网络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其应用思路。笔者认为,将七条原则作为一个通用框架运用到网络教学与评估实践中,将能给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指导和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Chickering, A.,
关键词:有效教学 网络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7)09-0066-02
一、七条有效教学原则的提出
Chickering和Gamson教授在1987年提出了高等教育中有效教学的七条原则,[1] 分别是:(1)鼓励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2)设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共同提高机会;(3)鼓励主动学习;(4)给予快速的即时的反馈;(5)强调任务完成的时间性;(6)提供高期望值的交流;(7)尊重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2] 本文将介绍其在高校网络化课程教学及评价中的应用。
二、在网络化教学及评价中的有效应用
在这七条原则中,每条原则均提供了实例作为参照和评鉴。我们结合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实践,根据各条原则的要求,对其在网络教学及评价方面尝试应用和拓展:
原则一:建立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联系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明确的联系学生的指导策略。网络学习指导教师尽可能接近网络学习的学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能够使用的联系方法除了传统的电子邮件或是发布论坛之外,Web2.0技术也渐渐成为互动的形式,包括Blog、ePortfolios、WIKI等。但研究表明,在使用这些交流工具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学习者,教师总感觉不可靠。因为他们担心:如果通过这些方式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及时的反应,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别人忽略掉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学生的期望与教师的关心应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的指导建议下得到协调发展。这些指导建议包括:
(1)明确界定和确定交流策略:该策略描述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互相交流的形式。例如在教学之初使用这些描述性语句进行说明:“请不要将有关技术上的问题发邮件给教师,可将它发送到[email protected]中。”或者说是“公共论坛除了有关评等级的问题不予考虑之外,它可用于讨论任何其他问题。”(2)对教师自身也确定明确的答复问题的期限;例如:“我会尽可能在收到邮件的两天之内给你答复。”或者说:“我会在星期二和星期五的3点至5点之间回复你的邮件。”(3)鼓励学生和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管理系统来支持交互,比如主题特定的多用户Blog等,可以基于一个平台下进行师生交互、共享学习过程,也有助于教师经验共享。
原则二:提供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机会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讨论作业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意义的合作。在案例研究中发现,教师通常只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比如周末)班级论坛中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讨论的内容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向。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参考,比如在印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研究者根据网络教师的实际经验,设计了进行非实时讨论的指导性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了这些策略性建议,目的是为了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非实时网络讨论。这些建议是:
学习者应当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他们应当根据参与度这个标准来决定最后的定级);
讨论小组的人数应当少些;
讨论的内容应该集中于任务上;
这些任务应当有助于最后目标的生成;
任务应该使学习者得到满足;
学习者应该在他们的讨论中得到反馈信息;
评价应该建立在学生上传内容的质量上,而不是内容的长度或是总数上;
教师应该明确讨论的预期效果。
原则三: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示课程学习项目和学习成果的机会。主题和项目通常是面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课程项目,学生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技能。同时这些项目又激起了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水平的技能的兴趣。同样,学生也通过观察讨论从他们的同伴当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正式的非实时呈现可能对网络课程不切实际,但教师仍旧可以提供很多共享课程信息和教学项目的机会。比如在一门《多媒体制作》网络课程中,通常安排几名学生将他的电子作品呈现给全班同学。学生通过班级学习站点展示案例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则在评价这种解决方案的同时,提出有关该案例的更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当所有的同学都对该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案例呈现者就更新原来的解决方案,重新发布他(她)的方案,包括新的想法或是新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仅从教师身上,而且从其他学伴那学到了知识技能。
原则四:提供及时快速的学习反馈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两种反馈:知识性反馈和交流认定反馈。在评估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网络教师提供了两种反馈:“信息反馈”和“认定反馈”。 信息反馈提供信息或者评估;认定反馈确认一些事件已经发生。研究人员还发现教师在学期的开始能够做到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 但是在学期期间或者说教师忙碌的时候,教师答复学生问题的频率减少。
目前,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很少提供“认定反馈”,通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提供认定反馈:他们想要告诉学生上交的作业将会尽快评分。他们忽视了网络课程学习时的使用认定反馈的普遍性。在面授课程中,认定反馈通常是比较含糊的。例如,眼神上的接触,表明教师已经听到学生的意见;看到在教师手中的作业则表明教师已经收到学生的作业。因此,认定反馈对于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过程非常重要,这需要网络教师和服务支持系统共同承担认定反馈的职责。
原则五:强调任务完成的执行时间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的实施最好需要一个确定的学习期限。有些课程允许学生按照他自己的进度来学习,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限定学习期限,因为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关系需要很大的学习弹性。然而,制定一个正规的学习期限却可以激励学生多花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帮助那些工作日程繁忙的学生减少拖延时间。制定明确的学习期限又可以提供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联系的情境。网络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主题任务、学生反馈等提供一个执行时间表和时间关键节点,这样就在网络学习的“无限制”与“有条件”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以确保网络学习的有效性。
原则六:促进高期望值的学习交流
高期望值的交流对学生绩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一个途径是给学生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另外一种高期望值的交流方式是提供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范例, 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人或事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公开赞扬那些可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的人或事以引起高阶期望的交流。教师通常通过这种途径来引起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或是具有良好的表现能力的学生的共鸣。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案例、情景示例,通过学习典范和对具有高期望值工作任务的赞扬能够促进高期望值的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习绩效。
原则七: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的多样性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选择项目主题并融合多种观点于网络课程中。比如在教师网络教育项目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性以及背景知识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根据一系列的指导性策略选择项目主题以形成他们自己的课程目标。教师根据学生所研究、呈现的内容来布置讨论作业。教师又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课程,而不是布置特定的讨论题目。教师为学生选择他们自己的课程内容提供个人参考意见,鼓励学生来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提供了指导性策略来帮助学生选择主题,允许学生分享他们独到的观点。
三、结论
“七条原则在本科教育中的有效应用”虽然是从一般教学观点出发,但它提供了一种考察有效教学的视角和维度。目前,在Charles Graham等人的研究中,已经把这七条原则运用到评价美国各级网络课程的一个认证项目中,并作为网络课程及评价的一种实践性应用,表明其有效性。[4] 国内教育界也在网络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其应用思路。笔者认为,将七条原则作为一个通用框架运用到网络教学与评估实践中,将能给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指导和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Chickerin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