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1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土地沙漠化——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
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形成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A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B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
C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也可防止荒漠化。
3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成因
①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②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如人们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开矿、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工程技术措施
主要采取混凝土工程等措施使水土流失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②生物技术措施
主要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③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应用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A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B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劇增。
C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②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图示
4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型
一般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温馨提示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疏密状况等);⑤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等。
分析原因时并不需要我们将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二、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森林资源的作用、分布及现状
(1)森林的作用
森林既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森林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则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在城市中,森林则会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作用;在沿海地区,森林可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
(2)世界森林的分布
(3)世界森林的现状
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破坏。
2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①雨林生态的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的表现
由于雨林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十分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植物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一旦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3)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①雨林被毁的原因
②保护应放在第一位
③国际社会共同保护
3湿地
(1)湿地资源的功能
(2)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一般从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方面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由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年、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则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一般是由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的短期原因是人们对入湖河流的水资源过度利用。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的面积增减,一般与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有关。
(4)外流湖面积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