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概念转变理论、认知架构理论、概念形成理论都验证了核心概念建构的重要性.基于核心概念建构的进阶路径,介绍了学生理解“物质”概念进阶表征框架、“物质”和学生能力水平进阶表征框架、“物质”结构的学习进阶表征框架、“物质”核心概念区块理论表征框架和“物质”概念描述理论表征框架,并以“水的认识”为例分析了其构造图和结果空间.基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国台湾、中国大陆9个国家或地区1至9年级科学课程文件,梳理了学生“物质”核心概念,并从“成分与辨识”“性质与应用”“
【机 构】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吉林长春130024;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二系 重庆万州404047;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0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转变理论、认知架构理论、概念形成理论都验证了核心概念建构的重要性.基于核心概念建构的进阶路径,介绍了学生理解“物质”概念进阶表征框架、“物质”和学生能力水平进阶表征框架、“物质”结构的学习进阶表征框架、“物质”核心概念区块理论表征框架和“物质”概念描述理论表征框架,并以“水的认识”为例分析了其构造图和结果空间.基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国台湾、中国大陆9个国家或地区1至9年级科学课程文件,梳理了学生“物质”核心概念,并从“成分与辨识”“性质与应用”“变化与转化”3个视角划分了学生“物质”核心概念进阶维度,介绍了“物质”核心概念进阶测量方法,以期对我国科学教育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基于人教版必修新教材中新增“化学与职业”栏目进行了“硫酸的工业生产”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生角色扮演“化工工程师”为解决工业上是如何制备硫酸这一核心研究话题,经过理论分析硫酸生产路径、模拟体会具体反应用于生产实际时所需考虑的问题、实际调研化工厂中的硫酸生产工艺这3个环节,增强对化学相关职业的认识与了解,发展以化学为职业取向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一氧化氮的性质,结果发现一氧化氮能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氧化性,且一氧化氮与Cu+会形成一种未知的较稳定配合物;此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基于一氧化氮在不同条件下的氧化性提出对汽车尾气以及工业废气进行转化处理的可能方案.
针对焰色反应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手持技术TQVC概念认知模型为理论依据,从“混合、定量”的角度出发,设计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以促进学生对焰色反应概念的认知.利用分光光度计传感器,通过测定火焰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光强度,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检测混合液中的NaCl和KC1,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焰色反应的本质.
基于化学平衡的原理,通过简单的计算解释了氢氧化铜溶于氨水的反应机理,同时基于价键理论和Jahn-Teller效应来阐述铜氨络离子以及其他铜离子配合物的形成过程.
针对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进行探究与改进.探索出反应试剂的最佳用量,可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到氢气燃烧时的淡蓝色火焰;通过实验条件模拟、利用酒精检测仪检测,探究乙醇蒸气燃烧的条件,得出采用最佳试剂用量进行实验时乙醇蒸气对氢气的燃烧并未产生影响.实验改进后,在普通可见光下,也可明显地观察到氢气燃烧时的淡蓝色火焰.
1《梦溪笔谈》的评价维度rn《梦溪笔谈》全书共609个条目,有关自然科学的约占36%,其科学成就是古代典籍中罕见的,被誉为“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其科学价值可从2个维度进行评价.(1)史料价值,即所记载的科学内容在同时代是否领先或者唯一.(2)探究深度,可分为3个层次:①对现象的简单记录或转载;②有作者自己的思考;③有实验探究及结论.
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文献,对SLPRI、SLPAI和5EILP3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科教学设计评价工具进行评述和比较,发现当代国际理科教学设计评价工具呈现出适用对象具体化、指标设定专业化、评分标准精细化等发展趋势.从教师培训、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评价工具的开发3个方面提出我国理科教育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呼吁我国学者应关注和从事理科教学设计评价方面的研究.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开展课程思政,应做到润物无声.介绍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于“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和课堂讲授等环节,力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生态意识、辩证思维等科学素养,增强“四个自信”,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以化学专业英语为载体,通过母语在词汇词源、共有性专业知识及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中的正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共情,弘扬优秀文化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科专业性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通过新旧课标与教材的对比分析,确定水溶液主题的认识方式、大概念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以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认识水溶液的基本角度和思路,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