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到图像:论陶渊明手中之“杖”

来源 :天中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ct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的画像有很多种,但是在宋元之后有一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极大的趋同性,那就是持杖行走的陶渊明,画像中的陶渊明逍遥、脱俗、高逸,但这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形象,它是宋元之后人们对于陶渊明高士形象的认知和对“杖”所附着的逍遥、闲适文化心理二者融合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确实发现陶渊明拄杖的描写,但更多的只是体现“杖”的实用功能而非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关键词】金文族徽;西周;商周族群;文化认同  【摘要】通常认为,西周金文族徽是商代晚期族氏名号的沿袭,事实上,西周金文族徽还存在许多变化:一是族徽地域分布中心转移,二是族徽铜器数量由增转减,三是族徽种类减少,四是人名、地名、官名性族徽增加,五是族徽功能与性质有所变化。正确认识西周金文族徽的这些变化,对于深入认识当时周人铜器上出现殷商文化标记的族徽与日名,大量殷遗族氏分散迁移各地与周人族群融合,以
家户是聚落社会中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分析聚落经济和文化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对查海遗址家户间房屋面积和遗物数量的量化分析,推测查海聚落已经透露出一定程度的经济分化迹象,而产生这种分化最直接的动因便是石器制作的半专业化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分化并没有使手工业者在查海聚落中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而是相对平等的与其他家户聚居于此.
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具有合宪性与合法性,行使这项权力应处理好检察权与行政权、审判权之间的关系,检察权应恪守一定的监督边界,做到形式监督与实质监督相统一、阶段性监督与终局性监督相统一、程序性监督与实体性监督相统一,同时做到法理、事理、情理相统一.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在制度构建层面可以采取“一点”+“两翼”的“分层监督”模式.根据权力行使方式和运行规律的不同,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又可以从实体运行与程序运行两个维度进行全面构建,前者包括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标准、监督方式等,后者包括启动方式、线索来
【关键词】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祝辞》;战国时期  【摘要】清华大学藏楚简《祭公之顾命》是重要的古代文献,史料价值可比《尚书》。简文记述祭公病重期间,周王前去探视,并向祭公请教治国方略。此文见于《逸周书》,两者相校,文字多有差异,简本胜于今本。楚简《祝辞》分两部分:前半为“恐弱”与“救火”,“弱”读为溺,二者与水火相应;后半为“随弓”“外弓”“踵弓”,儒家以“射”喻修身,“三弓”祝辞的核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