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日,由湖南衛视与恒顿传媒联合打造的大型观察式医疗纪实节目《生机无限》登陆湖南卫视晚7:30黄金档,于每周一至周四与观众见面。在此之前,国内首部聚焦120急救题材的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以下简称《生命时速》)也于3月12日在东方卫视开播。
自2014年起,《人间世》《生门》《急诊室故事》等医疗纪实节目集中亮相荧屏,成为真人秀中一股另辟蹊径的清流,这类节目所传递出的精神价值也备受观众认可。
虽然医疗纪实节目并非新鲜事物,但经过几年的发展演化,此类节目也呈现出新的形式样貌和制作特征。
不同视角展示治疗过程
尽管《生机无限》《生命时速》均将镜头对准医院,视角却不相同。《生机无限》聚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三所繁忙的医院,通过直击医院一线,全方位、多角度为观众呈现医疗环境及医患关系。
恒顿传媒首席内容官、《生机无限》总导演兼总撰稿王童告诉《综艺报》,从地域到医院的选择,节目组都进行了认真考量,比如之所以选择北京,是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有可能来首都看病,所以北京的医院和医生相对而言比较有代表性,医生用普通话与患者交流也方便观众了解病情。具体到三家医院的选择,是因为节目主题“覆盖人的一生”,“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过程的各种疾病,到最后的急症,这三家医院都覆盖到了,而且非常权威。”
《生命时速》则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为拍摄原点,连续100天每天12小时不间断记录三组120一线急救人员的工作日程,从553个拍摄案例中节选出72个故事,将人生百态直观记录并浓缩在一条条急救之路上。
《生命时速》总导演李菁介绍,该片从2016年开始筹备,进行了两个月的调研、三个月的实拍、四个月的剪辑。拍摄中,全组分四个摄制组同步进行,三辆车每辆车一个团队,在120调度中心还有一个组进行蹲点拍摄。片中的9位主人公也是节目组花费6个月时间从120一线1000多名从业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包括心肺复苏率最高的医生、在急救一线时间最长的老医生、重灾区出勤率最高的女医生等代表人物。
客观呈现真实记录
医疗纪实节目以素人出镜,在节目呈现和价值传递中将重点放在“真”和“人”上,无脚本、无策划的故事真实呈现在镜头下,直击观众内心。
拍摄手法上,《生机无限》用101个固定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拍摄,摄像师和导演可以通过远程遥控摄像头进入普通人无法涉足的产房、急诊室等医疗重地。王童表示,除了固定摄像头,整个节目一共才有4台摄像机,其中儿童医院有两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各有一台,只用来拍手术,因为手术室是不许架摄像头的,“使用固定摄像头更容易使参与者在镜头前流露出真情,不加掩饰,呈现自然状态,同时对医生和患者的干扰也相对比较少。”王童表示,很多医生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根本忘记了摄像头的存在,病人和患者的配合度也都很高。
《生命时速》采用跟踪拍摄,百分百纪实手法。但因院前急救的特殊性,拍摄组需要随时捕捉紧急救治的突发状况,同时还不能影响对病人急救。李菁介绍,拍摄中每辆急救车配备了5到7个GoPro(运动摄像机品牌),拍摄病人和家属的反应。由于急救车上空间有限,只能坐得下一位医生、一位急救员、一位驾驶员,加上病人和两位家属,剩下的空间非常小,摄制组只有执行总导演和摄像两人在车上,其他工作人员如录音师等在后面的车上跟随。
李菁强调,节目拍摄的第一要务就是绝对不能影响治疗,第二就是保证征求所有上镜患者和家属的同意。“我们的实际签约率很高,大多数患者和家属都非常理解和配合。”与同类医疗类节目不同的是,《生命时速》的旁白很少,也不会直接做出道德评判,“剪辑时,有些案例会让我气得吃不下饭。但我们不会多说,让观众自己去评判。实际什么样,我们就拍成什么样。”
不管医疗纪实节目如何创新发展,王童认为“真实”永远是根本,“而且我不偏向于展示极端病例,因为极端病例并不常见。从科普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还是希望展现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情。”包括对医生工作状态的呈现,也要把握真实的原则,“有的医生会担心,片子会不会把他们表现得过于伟大,无所不能。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是人,不是‘神’。”
案例选择标准
医疗纪实节目中的故事都是没有预设、真实发生的。案例选择有着明确的标准,其科普性是重要的一点。
《生命时速》最终从553个故事中挑选了72个进行呈现,李菁表示他们选择案例的要求有三点,“第一点也是我们拍摄这部片子的初衷——通过节目告诉观众急救知识。这是基础,所以我们选择案例的第一标准就是能让人学到东西;第二点是要展示真实的人性和医患关系;第三点,我们不想把这部片子拍成医疗行业片,希望它有着很浓的人情味,展示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死观。”
《生机无限》也有着明确的素材筛选标准,王童表示,第一个标准就是要把治疗过程拍完整,再者,“有种说法叫‘共情’,比如前段时间流感特别严重,以及现在备受关注的二胎话题,我们希望选择的案例能起到科普作用,能让观众知道以后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另外就是需要足够的情感张力,“我们会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相守40多年的老夫妻,浪子回头的小帅哥,第一次当爸妈的90后夫妻等。”
增强故事性
一直以来,医疗纪实类节目给观众留下了沉重、严肃的印象,其中对病例残酷、真实的展示也时常引发观众争议,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疗类节目开始尝试创新剪辑手法,融入喜剧元素协调整体节奏。李菁表示,由于主人公集中,记录的时间、空间都带有突发即时性,这些元素让《生命时速》成为一部带有偶像剧气质的纪录片。片中的9位主人公虽然是普通人,但他们都自带光环,节目播出后甚至成了上海的“网红”。 在剧情节奏上,《生命时速》也进行了协调穿插,“比如一集由6个故事组成,有大故事有小故事,但是节奏上我们会做出取舍,不是一味煽情哭哭啼啼。如果这个故事是喜剧结尾,下一个故事可能就比较震撼,再下一个可能就讲讲医生日常。”
《生机无限》则将“温暖”作为节目的整体基调,“我们选的都是大家日常关心的、有共鸣的内容,有温柔的、温情的,也有很震撼的故事,但不会选择那些猎奇、狗血、重口味的内容。”王童说。
在首集节目中,高龄产妇李某因胎盘长在了前一次剖宫产的瘢痕上,在剖腹产过程中,未足月的孩子久久没有呼吸;51岁的患者赵某肺部严重感染,在急救室突然失去意识;一岁半的小朋友因为脑里长了一个九厘米的大肿瘤,生命危在旦夕……节目将3个案例进行了平行展示,三位病人都命悬一线,但最终的治疗结果却并未直接给出,而是设置了悬念。
虽然是纪实类节目,但《生机无限》希望通过剪辑手法让节目具有更强的故事性,王童表示,“以前的纪录片多是平铺直叙,但我们这次采用了偏向于强节奏、美剧式的剧情剪辑手法,我们希望让它更像是一部真实发生的剧。”
如今医疗纪实节目开始集中出现,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争议,以及如何创新都成为创作者关注的重点。在王童看来,国外医疗纪录节目无非采用的是执机拍和固定摄像头两种拍摄方法,所谓的创新关键还是看讲故事的角度和剪辑手法,有时候有可能换一家医院,换一个科室,整个节目的风格就迥然不同,所以这类节目的延展性還是很高的。接下来,王童所在的恒顿传媒准备利用制作医疗纪实节目的丰富经验,拍摄一部有着“极强专业性”的医疗行业剧。
凸显社会影响力
带有公益性质的医疗纪实节目不仅向观众传递生命的价值与世间温暖,也给观众带来了实用而生动的急救医学知识,并将日常相关的医学常识、急救技巧等自然融入。
“观察式医疗类纪实节目,把镜头聚焦到医院的现场,零距离记录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把医学科普、敬重生命等理念延伸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副院长、健康中国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郭晓科教授如此评价医疗纪实节目。
虽然不管是收视还是收益,医疗纪实节目都无法与投资动辄过亿元的明星真人秀抗衡,但医疗纪实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却不容忽视。湖南卫视将《生机无限》安排在了晚间7:30黄金档,这也是该时段首次引进医疗纪实节目。湖南卫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黄金档推出这档节目,是希望它能以直击人心的情感穿透力,向大众传递正能量、让大家思考生命价值、传递人间温情、理解社会关系。与此同时,更希望节目能通过大胆的创新和精良的制作,引领整个媒体行业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
《生机无限》并非王童首次参与制作医疗纪实节目,之所以即便不赚钱也要坚持做此类内容,王童说更多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我始终认为媒体人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你在平面媒体、新媒体、电视台、网络平台还是在制作公司,如果我们制作和传播的作品播出之后对社会没有任何正面意义,那这个作品就是失败的。”
东方卫视热播的《生命时速》在商业性上迈出重要一步,在拍摄之初就找到了冠名商,节目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药品的植入广告,“原来都说纪实医疗节目是‘裸奔型’,因为觉得没有人看,但是播出之后看的人真心多。其实我们节目晚上10点才播,但是还有很多老人都坚持看下去。因为他们觉得节目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还能学到很多知识点。”同时,李菁认为只要做好内容,处理得当的植入广告不会影响成片的公正性。
在李菁看来,医疗纪实类节目存在的意义首先就是答疑解惑,让更多观众学习掌握疾病和意外发生时“急救的正确打开方式”,同时在缓解医患关系方面也能产生正面影响,“上海120的资源浪费现象挺严重的,但是我们的片子播出后,调度中心接到的无理电话少了很多,有些患者和家属甚至已经知道在120来之前自己要如何自救——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另外这类节目虽然多数都以某个城市为背景,折射出的却是人世间、普通人所共通、切身的情感与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