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48-01
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在学习中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和搞小发明、小创造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创新技能的训练,促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激发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结合当时正临近母亲节,设计了一节有关节日礼物的包装设计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带来礼物的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材料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热情。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等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可利用小组合作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强化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随时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
三、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创新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思维在行为上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们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1、教师应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为例,它们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引导概括的方式,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从而主动的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对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倒过程中推倒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
3、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扑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新异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等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创新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因此,在数学教学必须加强以基本技能力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本人设计了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课件演示摩托车的车轮运动与里程表数字的跳动
第二步:思考车轮前进与里程表数学跳动的关系。
第三步:抽象出数学问题:车轮滚动一周所走过的路实际上是车轮的周长。
第四步:动手实践,直接测量圆的周长。
学生自主探索出用绕绳法、滚动法这些直接测量的方法都可以求出圆的周长。
第五步:用数学方法求圆的周长
思考:圆的周长跟它的什么有关呢?
再次动手实践,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出方法:C/d=定值,从而得出C=
πd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本人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操作、去试验、去思考、去讨论、去抽象概括,最终“创造”新知,创新技能不断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逐渐形成创新的能力。
五、形成创新性的个性品质是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可以说,教育对象所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等,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在学习中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和搞小发明、小创造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创新技能的训练,促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激发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结合当时正临近母亲节,设计了一节有关节日礼物的包装设计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带来礼物的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材料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热情。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等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可利用小组合作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强化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随时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
三、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创新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思维在行为上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们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1、教师应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为例,它们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引导概括的方式,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从而主动的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对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倒过程中推倒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
3、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扑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新异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等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创新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因此,在数学教学必须加强以基本技能力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本人设计了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课件演示摩托车的车轮运动与里程表数字的跳动
第二步:思考车轮前进与里程表数学跳动的关系。
第三步:抽象出数学问题:车轮滚动一周所走过的路实际上是车轮的周长。
第四步:动手实践,直接测量圆的周长。
学生自主探索出用绕绳法、滚动法这些直接测量的方法都可以求出圆的周长。
第五步:用数学方法求圆的周长
思考:圆的周长跟它的什么有关呢?
再次动手实践,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出方法:C/d=定值,从而得出C=
πd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本人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操作、去试验、去思考、去讨论、去抽象概括,最终“创造”新知,创新技能不断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逐渐形成创新的能力。
五、形成创新性的个性品质是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可以说,教育对象所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等,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