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拥有20个世界冠军头衔的羽坛老将林丹宣布退役,无缘东京奥运会。林丹发文称,体能和伤痛已不再允许自己和队友并肩作战。我们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但20年的职业运动生涯却为林丹留下不少伤病。作为普通人,我们有时候也会为了追求运动成绩加大运动量,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这就很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每周两三次有效运动足矣
大多数人是在工作之余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运动过少甚至不运动,可能会造成健康状况下滑,而如果运动过多,又可能在工作时精力不足,疲劳困倦,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了解自己的身体、合理控制运动量,是预防慢性运动损伤的关键。认识自己,估计出自己能够承受的运动量,是每个人在开始运动之前都要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控制运动量呢?具体说,每隔几天进行一次运动,每次运动多长时间比较好呢?根据人体运动能力的积累和疲劳消除的原理,一般建议每隔2至3天进行一次强度适中的有效运动是比较合适的。也就是说,一周进行2到3次有效运动就可以了。
什么是有效运动呢?运动员通常会用运动后心率等标准来衡量,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每次运动时都能准确地测量心率。所以我们可以把疲勞感作为一个比较好的指标。如果不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我们的运动系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但如果过于疲劳,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所以我们要学会找到身体的疲劳点,达到疲劳点的运动就是有效运动。
如果你在运动中出现了口干、心跳加速、头晕、嗓子眼儿冒烟等情况,这个时候身体其实在提示你:该喝点儿水休息一会儿了。如果休息5到10分钟感觉恢复了,那就说明刚刚到疲劳点了。这就是比较简单的判断办法。
运动前认真做好热身
在弹跳和奔跑时,自身体重对膝盖和脚产生很大冲击。因此,大家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体重,选择跟体重相适应的运动。例如,体重超重较多的人,尽量选择关节负重较小的运动,例如游泳、骑车及椭圆仪等健身房器械锻炼。
要想避免运动损伤,我们应该学习一些科学健身的方法和知识。比如打球和跑步的正确姿势,还要了解一些相关的运动医学知识,以便在第一时间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最后想提醒的是,运动前的热身不仅可以降低伤病发生的概率,还可以快速激活肌肉、活动关节。热身过程中不断加快的运动频率,也会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慢慢适应将要开始的运动所产生的负荷。所以希望大家重视热身环节,在运动前认真做好热身。
每周两三次有效运动足矣
大多数人是在工作之余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运动过少甚至不运动,可能会造成健康状况下滑,而如果运动过多,又可能在工作时精力不足,疲劳困倦,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了解自己的身体、合理控制运动量,是预防慢性运动损伤的关键。认识自己,估计出自己能够承受的运动量,是每个人在开始运动之前都要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控制运动量呢?具体说,每隔几天进行一次运动,每次运动多长时间比较好呢?根据人体运动能力的积累和疲劳消除的原理,一般建议每隔2至3天进行一次强度适中的有效运动是比较合适的。也就是说,一周进行2到3次有效运动就可以了。
什么是有效运动呢?运动员通常会用运动后心率等标准来衡量,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每次运动时都能准确地测量心率。所以我们可以把疲勞感作为一个比较好的指标。如果不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我们的运动系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但如果过于疲劳,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所以我们要学会找到身体的疲劳点,达到疲劳点的运动就是有效运动。
如果你在运动中出现了口干、心跳加速、头晕、嗓子眼儿冒烟等情况,这个时候身体其实在提示你:该喝点儿水休息一会儿了。如果休息5到10分钟感觉恢复了,那就说明刚刚到疲劳点了。这就是比较简单的判断办法。
运动前认真做好热身
在弹跳和奔跑时,自身体重对膝盖和脚产生很大冲击。因此,大家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体重,选择跟体重相适应的运动。例如,体重超重较多的人,尽量选择关节负重较小的运动,例如游泳、骑车及椭圆仪等健身房器械锻炼。
要想避免运动损伤,我们应该学习一些科学健身的方法和知识。比如打球和跑步的正确姿势,还要了解一些相关的运动医学知识,以便在第一时间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最后想提醒的是,运动前的热身不仅可以降低伤病发生的概率,还可以快速激活肌肉、活动关节。热身过程中不断加快的运动频率,也会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慢慢适应将要开始的运动所产生的负荷。所以希望大家重视热身环节,在运动前认真做好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