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社团是学生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團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团活动的理念、理论、操作等已演变为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形与隐形的动态资源。本文将重点阐述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整合;校园文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社团活动已嬗变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与教育教学生态,社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的活动已生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尽情释放。社团活动已演变为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的特色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背景下一个学校办学活力的体现。新课改要求我们改革课程的单一化结构,改变教学的“一刀切”做法,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态,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校本课程的含义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开展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合作开发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社团活动课的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学校特色、打破课程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的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几项策略。
一、立足学校特色文化确立,构建学生社团活动的校本课程模式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自我完善,发展了学生特长,有效培养了学生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促进了学生领袖意识和领袖才能的萌发。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实验学校,2015年春学期就确立“行知教育”工作愿景,即:浸润行知教育、建设行知校园,实施互联网 ,构建有效课堂。通过浸润“行知教育”,建设“行知校园”,实施互联网 教育信息化、构建EEPO有效教育的课堂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以达到“行知立校、特色强校、课堂有效”工作目标,通过“行知教育”将学生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学生社团活动课的校本课程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品位的特色学校。
二、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初始阶段,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物色好社团活动所需的教师,使教师的特长也得以在课外拓展及延伸。分别成立了木棉花文学社、声乐社、播音演讲社、英语戏剧社、书画社、舞蹈社及体艺社。
其中体艺社中的狮舞传统技艺被列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该技艺在全国及世界大赛屡创佳绩,多次问鼎世界狮王争霸赛的冠军。我校作为该技艺的示范校,将狮舞这一项传统技艺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受到了学生的热捧,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文学社也依托原有的基础,创办了彰显学校文化特色的木棉花文学社,每学期收集学生、教师作品以及专家名师教育教学经验介绍,集结出版了6期的《木棉花》。这一社团活动的开展,重在培养学生勤于阅读、写作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评判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及写作的热情,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声乐社与舞蹈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学期的晚会都少不了这两个社团的加盟。感兴趣、好表演的学生人数为各社团之最,而且从小学就具备了一定的先天条件,使得在初中阶段更是找到了让其尽情发挥的场所。
播音演讲社基础为“木棉之声”广播站,每天的校园广播为这些学生开辟的自我展现的舞台,将兴趣转移到实战当中,让自己动听柔美的声音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是他们在学习之余另一种成就感的获得。
书画社与英语戏剧社是为另一部分学生开启兴趣爱好的渠道,着重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发挥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里并非只有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成绩,更有素质教育所带来终身成就感。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自主权。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而社团活动课是在学校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由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发展而成的。学生选择了这门课,只因为他想学,他需要,他有兴趣,所以他会努力学好,并坚持学下去,这是真正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三、健全组织机构,设计以人为本、凸显素养的活动
在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还必须健全各种组织机构,才能使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紧密地结合,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合力才能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与师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为此,教育必须关注人们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社团活动必须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让更多不同兴趣或特长的学生都找到展示自己和释放个性的空间。社团活动为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它在时间上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在空间上打破了教室的限制,在活动方式上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上由学生自由选定,在活动参与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辅导者。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他们可以在某种活动中充分显示自己,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增强了自主性和自信心。
四、为学生社团活动搭建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尽情地绽放
在社团活动课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设计、自我调控,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觉、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学校也要善于为学生的社团活动搭建平台,如市、县级各种文艺汇演、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朗诵比赛、书画比赛等,让学生找到了展现自我平台。
如声乐社团、舞蹈社团参加县级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合唱比赛以及中学生文艺汇演获得了二等奖,它不仅汇聚了同学们活动的效果,也让他们找到了自信。每年的宝石娃娃才艺展演比赛中,文学社、书画社更是有了用武之地,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自信、阳光般的笑脸。每学期的文艺晚会上,英语戏剧社、播音演讲社更是将自己的才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社团活动是展露学生才艺的大舞台,是课内外衔接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仅成就了学生,同时也成就了老师,从而也使教师感受到了一种职业的幸福感。
五、结语
学生社团活动课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背景和操作的切入口。如何更好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和发掘资源,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新世纪开创特色的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大课题。
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而广泛开展中学社团活动课程的构建,正是这样一种“播种”。开拓社团阵地,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特色教育,在这方沃土,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它不仅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建构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综合评价——自我发展[J].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
[3]对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初步构想[J].北京教育.
[4]试论高校学生社团的构建与功能.
本文系梧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2013—2014年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初中学校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研究》(课题编号:2014C026)研究成果。
关键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整合;校园文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社团活动已嬗变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与教育教学生态,社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的活动已生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尽情释放。社团活动已演变为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的特色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背景下一个学校办学活力的体现。新课改要求我们改革课程的单一化结构,改变教学的“一刀切”做法,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态,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校本课程的含义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开展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合作开发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社团活动课的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学校特色、打破课程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的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几项策略。
一、立足学校特色文化确立,构建学生社团活动的校本课程模式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自我完善,发展了学生特长,有效培养了学生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促进了学生领袖意识和领袖才能的萌发。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实验学校,2015年春学期就确立“行知教育”工作愿景,即:浸润行知教育、建设行知校园,实施互联网 ,构建有效课堂。通过浸润“行知教育”,建设“行知校园”,实施互联网 教育信息化、构建EEPO有效教育的课堂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以达到“行知立校、特色强校、课堂有效”工作目标,通过“行知教育”将学生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学生社团活动课的校本课程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品位的特色学校。
二、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初始阶段,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物色好社团活动所需的教师,使教师的特长也得以在课外拓展及延伸。分别成立了木棉花文学社、声乐社、播音演讲社、英语戏剧社、书画社、舞蹈社及体艺社。
其中体艺社中的狮舞传统技艺被列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该技艺在全国及世界大赛屡创佳绩,多次问鼎世界狮王争霸赛的冠军。我校作为该技艺的示范校,将狮舞这一项传统技艺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受到了学生的热捧,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文学社也依托原有的基础,创办了彰显学校文化特色的木棉花文学社,每学期收集学生、教师作品以及专家名师教育教学经验介绍,集结出版了6期的《木棉花》。这一社团活动的开展,重在培养学生勤于阅读、写作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评判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及写作的热情,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声乐社与舞蹈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学期的晚会都少不了这两个社团的加盟。感兴趣、好表演的学生人数为各社团之最,而且从小学就具备了一定的先天条件,使得在初中阶段更是找到了让其尽情发挥的场所。
播音演讲社基础为“木棉之声”广播站,每天的校园广播为这些学生开辟的自我展现的舞台,将兴趣转移到实战当中,让自己动听柔美的声音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是他们在学习之余另一种成就感的获得。
书画社与英语戏剧社是为另一部分学生开启兴趣爱好的渠道,着重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发挥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里并非只有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成绩,更有素质教育所带来终身成就感。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自主权。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而社团活动课是在学校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由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发展而成的。学生选择了这门课,只因为他想学,他需要,他有兴趣,所以他会努力学好,并坚持学下去,这是真正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三、健全组织机构,设计以人为本、凸显素养的活动
在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还必须健全各种组织机构,才能使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紧密地结合,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合力才能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与师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为此,教育必须关注人们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社团活动必须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让更多不同兴趣或特长的学生都找到展示自己和释放个性的空间。社团活动为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它在时间上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在空间上打破了教室的限制,在活动方式上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上由学生自由选定,在活动参与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辅导者。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他们可以在某种活动中充分显示自己,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增强了自主性和自信心。
四、为学生社团活动搭建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尽情地绽放
在社团活动课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设计、自我调控,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觉、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学校也要善于为学生的社团活动搭建平台,如市、县级各种文艺汇演、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朗诵比赛、书画比赛等,让学生找到了展现自我平台。
如声乐社团、舞蹈社团参加县级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合唱比赛以及中学生文艺汇演获得了二等奖,它不仅汇聚了同学们活动的效果,也让他们找到了自信。每年的宝石娃娃才艺展演比赛中,文学社、书画社更是有了用武之地,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自信、阳光般的笑脸。每学期的文艺晚会上,英语戏剧社、播音演讲社更是将自己的才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社团活动是展露学生才艺的大舞台,是课内外衔接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仅成就了学生,同时也成就了老师,从而也使教师感受到了一种职业的幸福感。
五、结语
学生社团活动课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背景和操作的切入口。如何更好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和发掘资源,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新世纪开创特色的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大课题。
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而广泛开展中学社团活动课程的构建,正是这样一种“播种”。开拓社团阵地,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特色教育,在这方沃土,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它不仅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建构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综合评价——自我发展[J].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
[3]对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初步构想[J].北京教育.
[4]试论高校学生社团的构建与功能.
本文系梧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2013—2014年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初中学校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研究》(课题编号:2014C0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