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诗行,见与不见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步乡间,总能觅寻到一些“年年岁岁都相似”的图景,也总能发现一些“风光不与古时同”的情形。
   “狗吠深巷中”的图景仍可见。在狗粮不缺的今日,村子里的狗从数量上来看保持着与古代相当甚至更大的规模。巷子里的狗吠声,无论是出自锁于链条之下、只在晚间无人时才被放出来遛一遛的凶猛大狗,还是出自白天满街追欢乱跑的小狗,只要稍加留意总能听得到。
   “鸡鸣桑树颠”的情形已不见。“白天街巷找食、吃饱树上栖息”的放任型养鸡模式已经难得一见。“一唱天下白”的公鸡销了声音,就是母鸡也要到村外的养鸡场才能集中看到,真的是“千户无鸡鸣”了。
   “汗滴禾下土”的图景仍可见。玉米苗刚刚长出来的那段时日,农人们排好次序、不留余闲地浇保墒水,就是烈日当头也照浇不误。汗珠从额头上沁出、凝聚,最终以和古代农夫同样的方式从脸颊径直滴入禾下土中。
   “锄禾日当午”的情形已不见。“莠去津”“百草枯”“克无踪”“一扫光”,各种除草剂的大面积、全覆盖式地使用,让一度在田间发挥重要作用的锄头退居二线。天气相对凉爽的晨昏尚且无人挥锄除草,更不用说阳光毒辣的正午时分了。
   “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图景仍可见。不必说丰年,就是粮食欠收或者所谓的青黄不接的时节用鸡豚来招待客人也是不成问题的。不必亲自动手杀鸡宰猪,若图快捷只需一个电话打过去,不久就会有饭店里的服务生把点好的酒菜送到家门口。摆上一桌上好的宴席已经与主人本人的厨艺水平关系不大。
   “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情形已不见。“昼短苦夜长”的冬天夜间街面上本来就冷冷清清,就是暑气弥漫的炎炎夏日也极少有人出来纳凉。空调代替了蒲扇,晚饭刚过人们就把自己的大门关好,如果没有在电话、电脑中无法解决的紧要事,夜间是断然无人随意敲门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仍可见,“村南村北响缫车”已不见;“听取蛙声一片”仍可见,“旧时茅店社林边”已不见;“小麦覆陇黄”仍可见,“背灼炎天光”已不见;“道狭草木长”仍可见,“晨兴理荒秽”已不见,“带月荷锄归”更是不见……
   “不见”最多的大概要数儿童了。“急走追黄蝶”的儿童已不见,“溪头卧剥莲蓬”的儿童已不见,“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儿童已不见,“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情形已不见,“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的情形已不见。至于“归去牛背上”“一笛一蓑衣”“歌声振林樾” “短笛无腔信口吹”“短笛横吹隔垄闻”“笛弄晚风三四声”以及“柳阴眠正着”的牧童更是难见其踪影。当然,在村口“倚杖候荆扉”等待牧童回家的“野老”也不知了去向。即使没有被送往城镇读书,电视、电脑以及各种补习班都是“捕获”儿童的“利器”。
   漫步乡间吟诗行,见或者不见,村庄一直都在这里迈着自己的步子前行,不急亦不缓。
其他文献
一友人给我寄过来一款他“成功复原”的宋朝贡茶。   这是一种小茶砖,圆圆的,扁扁的,状如棋子,比象棋小,比围棋大,外裹白纸,托在手里沉甸甸的,上秤称一称,一两多重。把纸撕开,茶砖黑色,黑中透青,青中透亮,闻着一股糯米香。还有款儿呢,一面印着“大宋”,另一面印着“贡茶”,都是阴文,一看就是用模子压出来的。   这哥们儿小气,总共寄我两枚,今天我敲碎一枚,用碾子碾细,用小石磨磨成粉,用茶箩筛一筛—
期刊
章太炎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随便都能拿出两三万来买房;梁启超一年赚五六万,居然说“家计粗足自给”;康有为光靠卖字每月就能进账1000银元…… 还敢嘲笑文人穷酸吗?  章太炎:专写墓志,要价奇高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随便都能拿出两三万来买房,估计羡煞了不少人。倘若您以为章老爷子一直过得很富裕,那就错了。   他早年闹革命,穷得一塌糊涂,最困顿的日子在日本一天只吃一个面饼。他和
期刊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
期刊
小的时候,喜欢抓螃蟹:在田埂上,找到螃蟹洞后,拿一根树枝,伸进螃蟹后洞里,一直触到螃蟹为止。螃蟹遭到攻击后,用它的钳紧紧夹住树枝不放,就这样,轻轻松松就抓到了螃蟹。   在《动物世界》看过一个故事:在非洲原始森林里,动物保护者们为了得到一些猴子的数据,需要捉到一只猴子,但它们太狡猾了,很难抓到。后来,保护者请当地的土著居民帮助抓猴子:先在树上安装一个固定的盒子,里面装着猴子爱吃的苹果,又在盒子上
期刊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里的两句诗。大概意思是:当诗人沉醉在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一阵鼓声,诗人又该上朝了。正所谓有了工作日,便会存在假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假期的制度可谓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的假日记录是在晋代。陆云的《请吴王观书启》中记载:“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根据《汉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
期刊
苏轼有诗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酒与诗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我们翻阅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酒与诗的完美结合,生发出别致动人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了中国美酒的芬芳之味,也蕴藏着中国诗歌的曼妙之姿。  形同槁木因诗苦,眉锁愁山得酒开。      酒成了诗人灵感的源泉,创作的催化剂。因了酒,诗人们给后世留下了品赏不尽的佳作名篇。     -1-  一代枭雄曹操是
期刊
时近中秋,一场冷雨下过,天色已近黄昏。   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梳理着翅膀下和尾巴上有些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像极了庄子眼中和笔下的风景。   天空,随风而动的灰色云层下,几只燕子在空中忙着捕食,再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跋山涉水飞往南方了。用羽翼追求梦想丈量天下,一路奔波劳顿如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   麻雀与燕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庄子与孔子,代表了
期刊
对英雄的崇拜可以说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在英雄身上,人们常常感受到的是自己旺盛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志。  人格境界   英雄情结驱使作家为人类寻求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而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人”的定位。一般说来,中国作家对人定位的着眼点在于“做人”,故英雄心态往往聚焦于“人格境界”上。如在儒家理想人格中,向外的经世致用、垂范后世、创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向内的心性尽心、诚意近仁、务求自我完善,达到“志
期刊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李贺  这首古风,是中唐诗人李贺在就任朝廷奉礼郎后,怀念家山昌谷时所作。在群峰并峙的中唐诗坛上,李贺是位极富特色并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的青年诗人。他一生年促命短,只活了二十七岁(790-816);但却是一位神童,据说他七岁
期刊
“曾经有一段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当无厘头的周星驰把这句原本深情的话变成搞笑的段子,“曾经”一词便被世俗的眼光所湮没,美感消失殆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年,唐代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写下这样深情的句子时,他没想到它会成为一个历史的“铁证”。从诗句看去元稹是这样的痴心情圣,实际上却是个花心萝卜,他在一本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中,叙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