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京奥运赛场观众席上,英国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为缓解比赛紧张情绪而织毛衣成了奥运赛场上独树一帜的焦点。践行这种解压方式的也不只有戴利,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是织毛衣的拥趸。
在东京奥运赛场观众席上,英国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织毛衣成了奥运赛场上独树一帜的焦点。戴利说,织毛衣一方面是为了给脑肿瘤慈善机构筹款,另一方面也可以帮他缓解比赛紧张情绪。
践行这种解压方式的也不只有戴利,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是织毛衣的拥趸。织毛衣为何在二战期间成为普遍的事呢?
泰然织毛衣的丘吉尔
二战开始不久,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目光就盯上了英伦三岛。为了尽快征服英国,希特勒在打败法国后,亲自拟定了“海狮计划”,英国继而遭到连续不断的疯狂轰炸。
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面对如此紧张的战争进程,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窗外炮火连天,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紧绷。一天,将军们来到丘吉尔所在的地下室匯报战况,看到首相坐在那里一本正经地织毛衣。将军们非常好奇地问丘吉尔,为什么在如此紧急的关头织毛衣?丘吉尔说:“正是在紧要关头,我的大脑才要时刻保持冷静与清醒。织毛衣可以让我松弛下来,缓解紧张情绪,避免发出错误指令。”
1940年9月15日中午,德军的200架轰炸机在60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准备对英国发动最后攻击。300多架英军战机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分6个批次升空实施拦截,突然发动攻击。对此毫无准备的德军措手不及,庞大的机群很快乱成一团,20分钟后就损失了183架战机。德军眼看战机已逝,胜利机会渺茫,只得撤退。两天后,希特勒宣布推迟“海狮计划”。
对丘吉尔而言,织毛衣无疑是最好的减压方式。而对于英国人民而言,织毛衣的首相带领他们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结束后,丘吉尔一直致力于撰写关于这场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后来日渐年迈的他,在写作之余还是会拿起毛衣针,在来回穿梭的针线中放松神经、谋篇布局。
毛衣的命运转折点
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14世纪时,针织类商品就开始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欧洲部分地区传播。中世纪的欧洲曾非常流行针织羊毛袜,手工编织业也一度是英国、西班牙等地的热门行业。17、18世纪时,生活在苏格兰岛屿地区的人们全情投入毛衣制作,因为渔民们非常需要羊毛服饰来抵御外出捕鱼时的恶劣天气。所以,毛衣一度与特定职业联系在一起。
但是毛衣真正成为人人必备的服装,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战场上,士兵们对保暖衣物的渴求强烈,毛衣因此成为了极佳装备,士兵们身上穿着的都是家乡民众一针一线织出来的毛衣。
1914年9月,面对后方供应不足的局面,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号召全民为前线士兵织毛衣,计划用两个月时间织出30万双毛线袜与30万条毛线腰带。英国政府也顺势开展了“为胜利而织”的活动,引起热烈反响,甚至连学校的班级活动都在举行“谁织得最快”“谁的毛线针编得最大声”之类的比赛。
所以,当时的英国男女老少都在织毛衣,善良的民众想以这种方式为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织毛衣也因此被赋予了爱国意味。那时,人们坐在家里织毛衣,坐在蒸汽火车和公共汽车上织毛衣;人们在开会时织毛衣,满屋子都是织毛衣的声音,发言人的声音都被淹没了。准备演出的交响乐团甚至还贴出告示,禁止市民们在音乐会上织毛衣。
织毛衣毕竟费时费力,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编织逐渐取代了人工劳动。但是战时物资短缺的现实与群众的爱国热情,将手工织毛衣的热潮再次在多个国家掀起。
二战期间,“修修补补一辈子”运动演变成了全民针织活动。人们对旧毛衣进行二次加工,有人织入新纱线让毛衣更耐穿,有人以熟练的绣花技巧遮盖毛衣蛀洞。另外那些无法继续穿着的旧毛衣,则被改造成了锅柄防烫布、创意地毯以及抹布等。
一战时,坊间流传人们在织毛衣时,会用毛衣中的各个绳结之间的距离与字母表对照,生成密码,借此将情报织在毛衣中。二战时,坊间传言再次出现,据说那些住在铁路附近的姑娘会将火车班次与运行情况编成密码,织在袜筒里,然后传递给情报单位。
织毛衣的神奇作用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织毛衣成为风潮。正是在这一风潮中,人们发现了织毛衣的多种功用。
一战时,数百名出游美国的欧洲旅客被困在纽约附近的爱丽丝岛上。为帮助他们打发时间,美国红十字会组织了一些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其中就包括织毛衣。那些原本精神失落、无所事事的漂泊之人,就在织毛衣活动中找到了快乐。
而对于俘虏,织毛衣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良好途径。在英国《每日邮报》刊登的一则报道中,一名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士兵说:“闲得慌的双手只有拿起毛线针才有事可做……不少人都觉得熟练织毛衣是女性化的表现,但被俘虏的人要是看到自己的衣服破了,马上就兴高采烈地拿起针线缝补。”织毛衣确实能让士兵们老老实实地呆在战俘营里。
同理,监狱管理也可发扬织毛衣的好处。美国著名监狱改革家托马斯·莫特·奥斯本曾在一战期间,对美国两所监狱展开编织课试点。平日里没事干的犯人们被组织坐在桌前,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学习织毛衣。
除了安抚情绪和激发乐趣,织毛衣似乎还能激发大脑潜能。在美国新泽西迪克斯营的外科医生建议下,美军开始培训士兵们织毛衣。在战后的康复治疗中,受伤的战士们也在疗伤期间躺在病床上织毛衣,专家认为,织毛衣不仅能够以温暖的成品抚慰心灵,还能在编织过程中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疼痛,是一种很好的康复治疗方法。
此外,织毛衣还成为了表达思想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喜欢穿着自己织的毛衣来标榜对传统和同质化的反抗,他们会在毛衣上留有破洞、裂口和未收口的碎线,以此传递自己的态度与思想。
(《国家人文历史》 北辰/文)
在东京奥运赛场观众席上,英国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织毛衣成了奥运赛场上独树一帜的焦点。戴利说,织毛衣一方面是为了给脑肿瘤慈善机构筹款,另一方面也可以帮他缓解比赛紧张情绪。
践行这种解压方式的也不只有戴利,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是织毛衣的拥趸。织毛衣为何在二战期间成为普遍的事呢?
泰然织毛衣的丘吉尔
二战开始不久,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目光就盯上了英伦三岛。为了尽快征服英国,希特勒在打败法国后,亲自拟定了“海狮计划”,英国继而遭到连续不断的疯狂轰炸。
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面对如此紧张的战争进程,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窗外炮火连天,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紧绷。一天,将军们来到丘吉尔所在的地下室匯报战况,看到首相坐在那里一本正经地织毛衣。将军们非常好奇地问丘吉尔,为什么在如此紧急的关头织毛衣?丘吉尔说:“正是在紧要关头,我的大脑才要时刻保持冷静与清醒。织毛衣可以让我松弛下来,缓解紧张情绪,避免发出错误指令。”
1940年9月15日中午,德军的200架轰炸机在60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准备对英国发动最后攻击。300多架英军战机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分6个批次升空实施拦截,突然发动攻击。对此毫无准备的德军措手不及,庞大的机群很快乱成一团,20分钟后就损失了183架战机。德军眼看战机已逝,胜利机会渺茫,只得撤退。两天后,希特勒宣布推迟“海狮计划”。
对丘吉尔而言,织毛衣无疑是最好的减压方式。而对于英国人民而言,织毛衣的首相带领他们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结束后,丘吉尔一直致力于撰写关于这场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后来日渐年迈的他,在写作之余还是会拿起毛衣针,在来回穿梭的针线中放松神经、谋篇布局。
毛衣的命运转折点
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14世纪时,针织类商品就开始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欧洲部分地区传播。中世纪的欧洲曾非常流行针织羊毛袜,手工编织业也一度是英国、西班牙等地的热门行业。17、18世纪时,生活在苏格兰岛屿地区的人们全情投入毛衣制作,因为渔民们非常需要羊毛服饰来抵御外出捕鱼时的恶劣天气。所以,毛衣一度与特定职业联系在一起。
但是毛衣真正成为人人必备的服装,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战场上,士兵们对保暖衣物的渴求强烈,毛衣因此成为了极佳装备,士兵们身上穿着的都是家乡民众一针一线织出来的毛衣。
1914年9月,面对后方供应不足的局面,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号召全民为前线士兵织毛衣,计划用两个月时间织出30万双毛线袜与30万条毛线腰带。英国政府也顺势开展了“为胜利而织”的活动,引起热烈反响,甚至连学校的班级活动都在举行“谁织得最快”“谁的毛线针编得最大声”之类的比赛。
所以,当时的英国男女老少都在织毛衣,善良的民众想以这种方式为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织毛衣也因此被赋予了爱国意味。那时,人们坐在家里织毛衣,坐在蒸汽火车和公共汽车上织毛衣;人们在开会时织毛衣,满屋子都是织毛衣的声音,发言人的声音都被淹没了。准备演出的交响乐团甚至还贴出告示,禁止市民们在音乐会上织毛衣。
织毛衣毕竟费时费力,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编织逐渐取代了人工劳动。但是战时物资短缺的现实与群众的爱国热情,将手工织毛衣的热潮再次在多个国家掀起。
二战期间,“修修补补一辈子”运动演变成了全民针织活动。人们对旧毛衣进行二次加工,有人织入新纱线让毛衣更耐穿,有人以熟练的绣花技巧遮盖毛衣蛀洞。另外那些无法继续穿着的旧毛衣,则被改造成了锅柄防烫布、创意地毯以及抹布等。
一战时,坊间流传人们在织毛衣时,会用毛衣中的各个绳结之间的距离与字母表对照,生成密码,借此将情报织在毛衣中。二战时,坊间传言再次出现,据说那些住在铁路附近的姑娘会将火车班次与运行情况编成密码,织在袜筒里,然后传递给情报单位。
织毛衣的神奇作用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织毛衣成为风潮。正是在这一风潮中,人们发现了织毛衣的多种功用。
一战时,数百名出游美国的欧洲旅客被困在纽约附近的爱丽丝岛上。为帮助他们打发时间,美国红十字会组织了一些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其中就包括织毛衣。那些原本精神失落、无所事事的漂泊之人,就在织毛衣活动中找到了快乐。
而对于俘虏,织毛衣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良好途径。在英国《每日邮报》刊登的一则报道中,一名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士兵说:“闲得慌的双手只有拿起毛线针才有事可做……不少人都觉得熟练织毛衣是女性化的表现,但被俘虏的人要是看到自己的衣服破了,马上就兴高采烈地拿起针线缝补。”织毛衣确实能让士兵们老老实实地呆在战俘营里。
同理,监狱管理也可发扬织毛衣的好处。美国著名监狱改革家托马斯·莫特·奥斯本曾在一战期间,对美国两所监狱展开编织课试点。平日里没事干的犯人们被组织坐在桌前,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学习织毛衣。
除了安抚情绪和激发乐趣,织毛衣似乎还能激发大脑潜能。在美国新泽西迪克斯营的外科医生建议下,美军开始培训士兵们织毛衣。在战后的康复治疗中,受伤的战士们也在疗伤期间躺在病床上织毛衣,专家认为,织毛衣不仅能够以温暖的成品抚慰心灵,还能在编织过程中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疼痛,是一种很好的康复治疗方法。
此外,织毛衣还成为了表达思想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喜欢穿着自己织的毛衣来标榜对传统和同质化的反抗,他们会在毛衣上留有破洞、裂口和未收口的碎线,以此传递自己的态度与思想。
(《国家人文历史》 北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