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西南约80公里的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两面高山耸峙,长十公里、宽三公里的沟谷地带。其间裸露着湖泊残迹、垒垒砾石。此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迹罕至,气候寒冷,即使五六月间也时常小雨夹雪。
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青藏高原珍禽异兽及一些贵重药材的产地。这里除了栖息着斑头雁、棕头鸥、雁鸥、赤麻鸭、秋沙鸭、雪鸡等十余种禽鸟,最著名的是黑颈鹤,素有“黑颈鹤之乡”的誉称。
4月23日,隆宝滩两面的高山仍然白雪皑皑。这一天,玉树州林业环保局接到一个来自隆宝滩保护区观察站的电话,工作人员报告:发现多只不明原因死亡的斑头雁。
当天,玉树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向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发出紧急通知,称“玉树县人民政府接到隆宝镇镇政府关于隆宝湖区发现禽类不明原因死亡报告”。通知没有提到具体的死亡数字。
第二天,玉树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向州内各相关机构发出第一份内部疫情通报。通报内容包括“疫情情况”和“防控情况”两部分。一连数日,通报都写的是“禽类不明原因死亡”。
据《财经》获悉,4月24日的通报称,至当晚11时为止,发现17只斑头雁不明原因死亡;至28日,累计死亡53只,其中52只为斑头雁,一只为海鸥。从29日开始,通报除了报告死亡数字,还将死鸟发现地点也列入其中。这天,通报称,在隆宝滩保护区下游地带的措商、措美、君青周边,又发现有17只斑头雁死亡。
4月30日的通报中,赫然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水鸭”。截止到当日,累计有79例候鸟死亡,其中斑头雁77只,海鸥和水鸭各一只。
5月3日,通报名称改成了“州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动态”,正文中也将“禽类”换成了“候鸟”。
正是在这一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对来自隆宝滩死亡鸟类样本进行检测,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5月5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了这个消息。
消息并称,疫情发生后,农业部和青海省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各项防控措施。青海省根据候鸟活动的特点,已按有关规定,对疫区进行了严密监控和严格消毒,并将附近放牧的牲畜统一组织提前转入远离疫区的夏季牧场,防止人与野生禽鸟接触;同时加强对疫区和周边地区的疫情监测,对牧民进行防控知识宣传,严防疫情向人传播。
候鸟疫情更具危险性
就在隆宝滩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死亡斑头雁的同一天,即4月23日,在青海湖周边的刚察县,也发现一只斑头雁死亡,青海省动物防疫站诊断其为疑似感染H5亚型禽流感。4月29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对这只死鸟进行检测,确认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
这起单个事件,加之玉树的候鸟禽流感,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和担忧。这不仅因为玉树是我国报告的第二起较大规模的候鸟禽流感疫情,还因为此事件被认为有可能引发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禽流感传播。
一年前,同样是在5月的一天,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鸟岛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发现有500多只斑头雁、鱼鸥、棕头鸥、赤麻鸭和鸬鹚死亡。检测发现,这些鸟感染了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最终农业部报告,整个青海湖有6000余只候鸟感染H5N1死亡。
这一事件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国际社会称,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生候鸟感染禽流感大批死亡。而候鸟一旦感染病毒,不可能像对付家禽一样用扑杀的方式来控制。科学家们担心,当迁徙季节到来,病毒可能随着鸟类的迁徙,飞出亚洲,最后传遍全球。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担忧不无道理。青海湖疫情出现后不久,中国新疆、西藏,以及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也爆发了候鸟疫情。接着,病毒越过中亚,冲出亚洲,到达俄罗斯和东欧,并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国际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对各国病毒样本进行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与青海湖的禽流感病毒株99%以上同源。
“候鸟在远距离传播疾病方面的确扮演一定的角色。” 5月9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总部传染病动物卫生官员马丁(Vincent Martin)先生在来华考察期间,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说。他确认,实验室结果证明,去年在欧洲的禽流感疫情源自青海湖。非洲的禽流感病毒也和青海湖的同源,但经调查证实,不是由候鸟传播的,而主要是通过从土耳其等地进口禽类导致。
据5月11日的《纽约时报》报道,总部位于荷兰的环境组织——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去年冬天对非洲7500只野鸟的样本进行了检测,没有发现任何H5N1禽流感病毒。说明非洲的禽流感并非来自候鸟传播,而是禽的活动。
不过,马丁表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信息得知青海湖的病毒来自何处。
在去年青海湖疫情发生后,有海外专家提出病毒来自中国华南的说法,而中国农业部坚称此说无根据,并认为病毒很可能来自其他国家。由于中国当时并未开放国际专家现场取样,农业部及相关科研单位亦未公开有关的病毒信息,目前还难下结论。
未解之谜
一年前的青海湖候鸟禽流感之谜尚未解开,刚刚发生的玉树候鸟禽流感更显得神秘。
青海省玉树县兽医站站长吴玉坚向《财经》表示,玉树的疫点在隆宝湖自然保护区南侧湿地,属于玉树县结隆乡管辖;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方圆几十公里见不到一顶帐篷。玉树县大多是藏民居住,藏民从来不养鸡,疫情不可能由鸡传染。
农业部自5月5日通报了玉树禽流感疫情后,没有再发布任何新的消息。然而,据《财经》获悉,自5月5日公开通报以来,玉树隆宝滩自然保护区的候鸟禽流感疫情仍在继续,且以每天十数只的速度在增长,其中5月7日比前一天增加36只,为单日增加数最多的一天。
这些死去的鸟全为斑头雁。截至5月9日,根据玉树州的内部通报,累计死亡候鸟总数为237只,其中斑头雁235只。“海鸥”和“水鸭”(即指棕头鸥和赤麻鸭)的数量仍维持在各一只。
去年的青海湖疫情中,死亡的也大多是斑头雁。为何总是斑头雁难逃劫难?
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李来兴曾在青海湖鸟岛长期观测研究,他告诉记者,斑头雁在孵化时,是高密度的种群,容易被禽流感病毒感染。而棕头鸥可能是和斑头雁在一个地方做巢,导致相互感染。赤麻鸭则是单独到岩洞、岩缝中做巢,按道理是分散孵化,不应该发病的,“这次发病是很奇怪的事情”。李来兴猜测,或许因为觅食习性相近,有机会挤到一个地方。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教授管轶则认为,斑头雁应该也是“受害者”,只是目前还不知道它是如何被传染上。有一点值得警惕的是,今年在西欧几个国家检测到的野鸟H5N1禽流感病毒,大多来自野天鹅。斑头雁同属鹅目,这或许说明鹅类候鸟较易感染禽流感病毒。巧合的是,中国最早检测出H5N1病毒即是1996年在广东的一只鹅身上。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据称斑头雁的迁徙路径主要是南下经青藏高原,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北部。但去年至今,印度并没有明确报告发现禽流感疫情。
《纽约时报》报道称,一些鸟类专家发现,许多候鸟感染禽流感病毒是在北部湖区筑巢之地,通常是夏秋繁殖季节。之后,病毒的传播和感染就呈式微状态。鸟类专家还推测,中亚和俄罗斯的一些湿地可能长期潜藏着病毒,成为欧洲和中亚感染的源头。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传染病学专家马利青向《财经》表示,候鸟发生禽流感,属于扩大流行,这会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候鸟飞到哪里就把病毒带到哪里,“这是比较令人担心的事情”,控制疫情也将变得更困难。另外,青藏高原紫外线强烈,病毒在照射下,毒力可能增强,必须加大检测力度。
对于玉树候鸟禽流感疫情,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卫生官员马丁认为,虽然发病的候鸟在数量上比去年的青海湖疫情少很多,但“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他表示,不排除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在今年重演。
“疾病有可能随着季节重新回来,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地控制。”马丁说。
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青藏高原珍禽异兽及一些贵重药材的产地。这里除了栖息着斑头雁、棕头鸥、雁鸥、赤麻鸭、秋沙鸭、雪鸡等十余种禽鸟,最著名的是黑颈鹤,素有“黑颈鹤之乡”的誉称。
4月23日,隆宝滩两面的高山仍然白雪皑皑。这一天,玉树州林业环保局接到一个来自隆宝滩保护区观察站的电话,工作人员报告:发现多只不明原因死亡的斑头雁。
当天,玉树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向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发出紧急通知,称“玉树县人民政府接到隆宝镇镇政府关于隆宝湖区发现禽类不明原因死亡报告”。通知没有提到具体的死亡数字。
第二天,玉树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向州内各相关机构发出第一份内部疫情通报。通报内容包括“疫情情况”和“防控情况”两部分。一连数日,通报都写的是“禽类不明原因死亡”。
据《财经》获悉,4月24日的通报称,至当晚11时为止,发现17只斑头雁不明原因死亡;至28日,累计死亡53只,其中52只为斑头雁,一只为海鸥。从29日开始,通报除了报告死亡数字,还将死鸟发现地点也列入其中。这天,通报称,在隆宝滩保护区下游地带的措商、措美、君青周边,又发现有17只斑头雁死亡。
4月30日的通报中,赫然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水鸭”。截止到当日,累计有79例候鸟死亡,其中斑头雁77只,海鸥和水鸭各一只。
5月3日,通报名称改成了“州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动态”,正文中也将“禽类”换成了“候鸟”。
正是在这一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对来自隆宝滩死亡鸟类样本进行检测,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5月5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了这个消息。
消息并称,疫情发生后,农业部和青海省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各项防控措施。青海省根据候鸟活动的特点,已按有关规定,对疫区进行了严密监控和严格消毒,并将附近放牧的牲畜统一组织提前转入远离疫区的夏季牧场,防止人与野生禽鸟接触;同时加强对疫区和周边地区的疫情监测,对牧民进行防控知识宣传,严防疫情向人传播。
候鸟疫情更具危险性
就在隆宝滩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死亡斑头雁的同一天,即4月23日,在青海湖周边的刚察县,也发现一只斑头雁死亡,青海省动物防疫站诊断其为疑似感染H5亚型禽流感。4月29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对这只死鸟进行检测,确认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
这起单个事件,加之玉树的候鸟禽流感,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和担忧。这不仅因为玉树是我国报告的第二起较大规模的候鸟禽流感疫情,还因为此事件被认为有可能引发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禽流感传播。
一年前,同样是在5月的一天,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鸟岛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发现有500多只斑头雁、鱼鸥、棕头鸥、赤麻鸭和鸬鹚死亡。检测发现,这些鸟感染了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最终农业部报告,整个青海湖有6000余只候鸟感染H5N1死亡。
这一事件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国际社会称,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生候鸟感染禽流感大批死亡。而候鸟一旦感染病毒,不可能像对付家禽一样用扑杀的方式来控制。科学家们担心,当迁徙季节到来,病毒可能随着鸟类的迁徙,飞出亚洲,最后传遍全球。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担忧不无道理。青海湖疫情出现后不久,中国新疆、西藏,以及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也爆发了候鸟疫情。接着,病毒越过中亚,冲出亚洲,到达俄罗斯和东欧,并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国际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对各国病毒样本进行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与青海湖的禽流感病毒株99%以上同源。
“候鸟在远距离传播疾病方面的确扮演一定的角色。” 5月9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总部传染病动物卫生官员马丁(Vincent Martin)先生在来华考察期间,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说。他确认,实验室结果证明,去年在欧洲的禽流感疫情源自青海湖。非洲的禽流感病毒也和青海湖的同源,但经调查证实,不是由候鸟传播的,而主要是通过从土耳其等地进口禽类导致。
据5月11日的《纽约时报》报道,总部位于荷兰的环境组织——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去年冬天对非洲7500只野鸟的样本进行了检测,没有发现任何H5N1禽流感病毒。说明非洲的禽流感并非来自候鸟传播,而是禽的活动。
不过,马丁表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信息得知青海湖的病毒来自何处。
在去年青海湖疫情发生后,有海外专家提出病毒来自中国华南的说法,而中国农业部坚称此说无根据,并认为病毒很可能来自其他国家。由于中国当时并未开放国际专家现场取样,农业部及相关科研单位亦未公开有关的病毒信息,目前还难下结论。
未解之谜
一年前的青海湖候鸟禽流感之谜尚未解开,刚刚发生的玉树候鸟禽流感更显得神秘。
青海省玉树县兽医站站长吴玉坚向《财经》表示,玉树的疫点在隆宝湖自然保护区南侧湿地,属于玉树县结隆乡管辖;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方圆几十公里见不到一顶帐篷。玉树县大多是藏民居住,藏民从来不养鸡,疫情不可能由鸡传染。
农业部自5月5日通报了玉树禽流感疫情后,没有再发布任何新的消息。然而,据《财经》获悉,自5月5日公开通报以来,玉树隆宝滩自然保护区的候鸟禽流感疫情仍在继续,且以每天十数只的速度在增长,其中5月7日比前一天增加36只,为单日增加数最多的一天。
这些死去的鸟全为斑头雁。截至5月9日,根据玉树州的内部通报,累计死亡候鸟总数为237只,其中斑头雁235只。“海鸥”和“水鸭”(即指棕头鸥和赤麻鸭)的数量仍维持在各一只。
去年的青海湖疫情中,死亡的也大多是斑头雁。为何总是斑头雁难逃劫难?
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李来兴曾在青海湖鸟岛长期观测研究,他告诉记者,斑头雁在孵化时,是高密度的种群,容易被禽流感病毒感染。而棕头鸥可能是和斑头雁在一个地方做巢,导致相互感染。赤麻鸭则是单独到岩洞、岩缝中做巢,按道理是分散孵化,不应该发病的,“这次发病是很奇怪的事情”。李来兴猜测,或许因为觅食习性相近,有机会挤到一个地方。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教授管轶则认为,斑头雁应该也是“受害者”,只是目前还不知道它是如何被传染上。有一点值得警惕的是,今年在西欧几个国家检测到的野鸟H5N1禽流感病毒,大多来自野天鹅。斑头雁同属鹅目,这或许说明鹅类候鸟较易感染禽流感病毒。巧合的是,中国最早检测出H5N1病毒即是1996年在广东的一只鹅身上。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据称斑头雁的迁徙路径主要是南下经青藏高原,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北部。但去年至今,印度并没有明确报告发现禽流感疫情。
《纽约时报》报道称,一些鸟类专家发现,许多候鸟感染禽流感病毒是在北部湖区筑巢之地,通常是夏秋繁殖季节。之后,病毒的传播和感染就呈式微状态。鸟类专家还推测,中亚和俄罗斯的一些湿地可能长期潜藏着病毒,成为欧洲和中亚感染的源头。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传染病学专家马利青向《财经》表示,候鸟发生禽流感,属于扩大流行,这会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候鸟飞到哪里就把病毒带到哪里,“这是比较令人担心的事情”,控制疫情也将变得更困难。另外,青藏高原紫外线强烈,病毒在照射下,毒力可能增强,必须加大检测力度。
对于玉树候鸟禽流感疫情,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卫生官员马丁认为,虽然发病的候鸟在数量上比去年的青海湖疫情少很多,但“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他表示,不排除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在今年重演。
“疾病有可能随着季节重新回来,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地控制。”马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