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传承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学的难度大,教法僵化,现结合“朗读——疏通——理解——评价——积累”五步,探究古诗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关键词】课堂 古诗文教学 模式
文言文是传承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種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有助于提升精神品格。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内容的30%左右,教学的难度是白话文教学的几倍,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教法僵化,导致学生对文情并茂的古诗文,日生厌倦,望而生畏。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更为多样。有的过于强调语法掌握,注重虚实词理解;有的教师对新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有误解,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即可。在语文新课标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本文就自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的过程,结合《小石潭记》谈谈“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欣赏评价----积累迁移”五步课堂基本教学模式。
一、导言激趣,朗读感知
通过谈话与学生拉进距离,复习学过的《黔之驴》,用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名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导入课文。通过配乐范读,了解句子的轻重缓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在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情况,语音的轻重、停顿长短、节奏快慢等问题逐一校正。如学生把 “其岸势犬牙参互”,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种断句使文意出现偏差,对理解产生歧义,着重引导,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结构章法、艺术特色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铺垫基础。
二、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借助工具书、课文注解,整理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合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建立学习小组,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合作探究,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如本课采用下列四步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4)文言句式
①坐潭上 (省略句:“坐”后省略了介词“于”)。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倒装句:谓语前置,石底卷以出)。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旨
结合新课标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思想内容。采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1)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很美,水清,石奇,境幽)。(2)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石奇)?学生在文中找出根据说理由,再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体会作者用移步换景法来写小石潭,处处以“石”字落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动静结合;“凄神寒骨”不仅是石潭境地的凄清,不可久居,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孤寂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细致加以描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鉴赏感悟,欣赏评价
《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者通过“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写作顺序,表达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文意,欣赏小石潭的特点清幽冷寂,感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感悟审美情趣,让学生体念家乡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纷纷发言。如一同学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 说者兴致,听者有味,把清悠悠的潭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潭中的景物在心中荡漾,体会潭水清澈的特征。
五、积累知识,迁移思维
文言文知识积累是让学生从古诗文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况、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同时积累字词含义、通假字、精彩语句、名篇佳作,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为我所用,活跃自己的思想和文笔,逐步扩展运用。如本课我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写景散文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抒发自己的感受来加深理解,培养自己的迁移思维能力。
总之,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积累文言文知识,语言材料,同时又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习能力。使学生从厌学转化到会学,从会学转化为乐学,使古诗文课堂教学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走向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
【关键词】课堂 古诗文教学 模式
文言文是传承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種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有助于提升精神品格。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内容的30%左右,教学的难度是白话文教学的几倍,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教法僵化,导致学生对文情并茂的古诗文,日生厌倦,望而生畏。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更为多样。有的过于强调语法掌握,注重虚实词理解;有的教师对新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有误解,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即可。在语文新课标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本文就自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的过程,结合《小石潭记》谈谈“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欣赏评价----积累迁移”五步课堂基本教学模式。
一、导言激趣,朗读感知
通过谈话与学生拉进距离,复习学过的《黔之驴》,用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名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导入课文。通过配乐范读,了解句子的轻重缓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在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情况,语音的轻重、停顿长短、节奏快慢等问题逐一校正。如学生把 “其岸势犬牙参互”,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种断句使文意出现偏差,对理解产生歧义,着重引导,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结构章法、艺术特色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铺垫基础。
二、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借助工具书、课文注解,整理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合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建立学习小组,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合作探究,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如本课采用下列四步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4)文言句式
①坐潭上 (省略句:“坐”后省略了介词“于”)。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倒装句:谓语前置,石底卷以出)。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旨
结合新课标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思想内容。采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1)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很美,水清,石奇,境幽)。(2)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石奇)?学生在文中找出根据说理由,再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体会作者用移步换景法来写小石潭,处处以“石”字落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动静结合;“凄神寒骨”不仅是石潭境地的凄清,不可久居,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孤寂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细致加以描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鉴赏感悟,欣赏评价
《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者通过“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写作顺序,表达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文意,欣赏小石潭的特点清幽冷寂,感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感悟审美情趣,让学生体念家乡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纷纷发言。如一同学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 说者兴致,听者有味,把清悠悠的潭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潭中的景物在心中荡漾,体会潭水清澈的特征。
五、积累知识,迁移思维
文言文知识积累是让学生从古诗文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况、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同时积累字词含义、通假字、精彩语句、名篇佳作,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为我所用,活跃自己的思想和文笔,逐步扩展运用。如本课我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写景散文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抒发自己的感受来加深理解,培养自己的迁移思维能力。
总之,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积累文言文知识,语言材料,同时又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习能力。使学生从厌学转化到会学,从会学转化为乐学,使古诗文课堂教学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走向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