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广泛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介绍一些科学家成功的的轶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成功的艰难和喜悦。在课外能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巳学的知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题,激发学生选题的兴趣,吸引学生申报不同主题下的相关内容,例如:“电在你家中”、“菜刀中的力学知识”、“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等,这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高一第一学期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我就布置了“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的课题,同时列举了10个小课题,许多学生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也有部分学生研究自行车的尾灯,有关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的掌握早巳超过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而且,交流之后大家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下次研究的课题.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兴趣就会不怕艰苦,积极主动去学习,遇到问题喜欢多问,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肯去钻研,才会有所创新。
二、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決问题的途径。
三、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成就,就是由于他(她)们敢于探索,不怕艰辛,不甘失败的精神。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如在电功、电热区别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玩具电动机,先不让其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电压U,流过电流I及电动机电阻R,让学生计算U2/R,UI,I2R的值并要求他(她)们比较大小。接着,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I、R的值并要求学生再次计算出U2/R,UI,I2R再比较大小。启发学生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2/R=UI=I2R;电枢转动时,U2/R≠UI≠12R;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印象就很深刻,遇到此类问题错误率较低而且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广泛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介绍一些科学家成功的的轶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成功的艰难和喜悦。在课外能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巳学的知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题,激发学生选题的兴趣,吸引学生申报不同主题下的相关内容,例如:“电在你家中”、“菜刀中的力学知识”、“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等,这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高一第一学期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我就布置了“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的课题,同时列举了10个小课题,许多学生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也有部分学生研究自行车的尾灯,有关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的掌握早巳超过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而且,交流之后大家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下次研究的课题.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兴趣就会不怕艰苦,积极主动去学习,遇到问题喜欢多问,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肯去钻研,才会有所创新。
二、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決问题的途径。
三、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成就,就是由于他(她)们敢于探索,不怕艰辛,不甘失败的精神。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如在电功、电热区别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玩具电动机,先不让其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电压U,流过电流I及电动机电阻R,让学生计算U2/R,UI,I2R的值并要求他(她)们比较大小。接着,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I、R的值并要求学生再次计算出U2/R,UI,I2R再比较大小。启发学生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2/R=UI=I2R;电枢转动时,U2/R≠UI≠12R;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印象就很深刻,遇到此类问题错误率较低而且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