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老师拿了一批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马克杯来到教室,这些马克杯的单价为四美元。当老师询问在场的同学是否愿意花四美元来买这个杯子的时候,同学们大多表示对这个马克杯没有多大兴趣,没有几个人愿意买。
接着,这个老师又拿着马克杯来到另一间教室,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一进门就先送给每一个同学一个这样的杯子。过了一会儿,这个老师宣布,现在他愿意出六美元的价格把刚才发下去的杯子买回来,学生们可以选择卖或者不卖,但是不存在讨價还价的余地。他问有多少同学愿意把这个杯子卖回,没想到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把杯子以六美元的价格卖掉。
同样一批马克杯,第一个教室的学生们不愿意以四美元的价格买下,这说明他们觉得老师拿来的杯子的价值可能低于四美元。按照避害理论,就算得不到好处,也不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不想吃亏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会拒绝老师的建议。
但是为什么在第二个教室,当价格增加到六美元时,又没多少学生愿意卖出同样的杯子呢?这种现象被称为“赋予效应”,意思是说,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件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时,学生心想:老师肯定不是那种容易吃亏上当的人,不划算的话,他是不会拿出这么多钱买回去的!因此,第二个教室的学生也拒绝了老师的提议,他们会在下课后自己去兜售这些杯子,或者收藏起来,因为他们认定自己占了便宜。
人們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买商品时往往出过低的价格,从而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常常会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而且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交易者交易经验的增加而消除。
接着,这个老师又拿着马克杯来到另一间教室,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一进门就先送给每一个同学一个这样的杯子。过了一会儿,这个老师宣布,现在他愿意出六美元的价格把刚才发下去的杯子买回来,学生们可以选择卖或者不卖,但是不存在讨價还价的余地。他问有多少同学愿意把这个杯子卖回,没想到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把杯子以六美元的价格卖掉。
同样一批马克杯,第一个教室的学生们不愿意以四美元的价格买下,这说明他们觉得老师拿来的杯子的价值可能低于四美元。按照避害理论,就算得不到好处,也不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不想吃亏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会拒绝老师的建议。
但是为什么在第二个教室,当价格增加到六美元时,又没多少学生愿意卖出同样的杯子呢?这种现象被称为“赋予效应”,意思是说,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件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时,学生心想:老师肯定不是那种容易吃亏上当的人,不划算的话,他是不会拿出这么多钱买回去的!因此,第二个教室的学生也拒绝了老师的提议,他们会在下课后自己去兜售这些杯子,或者收藏起来,因为他们认定自己占了便宜。
人們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买商品时往往出过低的价格,从而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常常会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而且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交易者交易经验的增加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