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要求我们:逐步摈弃那种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一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一种主动、积极、自觉的创新性学习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改把老师和学生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课堂。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困惑:作为老师曾试图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上老师就讲得多,给学生自疑、自悟、自主、自练的时间很有限。于是学生参与就少,对概念模糊不清,方法掌握不好,师生互动也不多等。师过“勤”生必“惰”,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不用动脑就明白了,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一种惰性。我们不由得不思考另一个相反的问题:怎样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我通过不同的学习培训,以及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在思想上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门!
钥匙一:让学生“活”起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艺术。”因此,老师需要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让学生“活”起来,从而乐于主动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单调而枯燥的学科,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从课题的导入,有趣提问的设计,生动的数学活动、安排趣味的练习等环节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
创设教学情境。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生活经验与教学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举了一个身边的事例,我们学校准备造一幢落地长方形的食堂,长50米,宽10米。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打算如何把它画在图纸上?这下学生们可高兴呢!有的用5厘米表示50米,有的用10厘米表示50米,有的用50厘米表示50米……我引导他们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最后师生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践证明越是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越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适宜的问题情境,去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学习,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更加主动。
优化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单一,忽视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天性,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老师应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快乐、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更愿意主动去学,自主学习才能尽显其迷人魅力。
适时肯定和表扬。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儿童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老师的鼓舞和表扬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数学学习需求。
钥匙二:让课堂“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曾说:让我们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嘴巴,解放双手,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口沟通。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让课堂“动”起来,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动脑
数学学习,归根到底是思维的过程,只有学生认真思考,勤于动脑,才能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各种数学能力。首先启发学生自主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从模仿原题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到会提逆向思考问题,还会根据图文和情境设问,然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智慧碰撞,引发了新的问题并自主提出来。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动脑自主提出问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其次,自主学习。课堂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自己动脑安排学习内容,思考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可自我设计作业,还可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动手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切一切、摸一摸、猜一猜、找一找、折一折、量一量等,让学生手、眼、口、脑都用起来,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课堂生动又焕发勃勃生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一枚硬币、一个矿泉水瓶盖、一个圆形水杯盖。让学生们自己亲自动手测量出这三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接着,计算出每一种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引导学生积極思考,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掌握才会更牢固。
动口
首先,数学阅读。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语言简洁、精炼,会读题,理解题意这是基本功。课堂中让学生多读一读,逐步学会抓住重点及关键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课堂问答。课堂问答尽量让学生多说,特别是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抛给学困生,老师引导他们将话说清楚,表达完整。如此,经老师不断示范、纠正、指导,相信大多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能增强。再次,课堂讨论。将那些易混淆的概念,难于掌握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老师、同学们多多交流。课堂讨论可分小组,分大组,分男生和女生等形式开展。在交流讨论时虽然场面可能有些混乱,但是效果非常好。最后,课后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老师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样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在课堂教学中开启“自主学习”的大门,为学生打造一片自由的天空,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课改把老师和学生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课堂。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困惑:作为老师曾试图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上老师就讲得多,给学生自疑、自悟、自主、自练的时间很有限。于是学生参与就少,对概念模糊不清,方法掌握不好,师生互动也不多等。师过“勤”生必“惰”,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不用动脑就明白了,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一种惰性。我们不由得不思考另一个相反的问题:怎样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我通过不同的学习培训,以及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在思想上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门!
钥匙一:让学生“活”起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艺术。”因此,老师需要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让学生“活”起来,从而乐于主动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单调而枯燥的学科,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从课题的导入,有趣提问的设计,生动的数学活动、安排趣味的练习等环节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
创设教学情境。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生活经验与教学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举了一个身边的事例,我们学校准备造一幢落地长方形的食堂,长50米,宽10米。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打算如何把它画在图纸上?这下学生们可高兴呢!有的用5厘米表示50米,有的用10厘米表示50米,有的用50厘米表示50米……我引导他们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最后师生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践证明越是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越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适宜的问题情境,去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学习,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更加主动。
优化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单一,忽视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天性,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老师应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快乐、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更愿意主动去学,自主学习才能尽显其迷人魅力。
适时肯定和表扬。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儿童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老师的鼓舞和表扬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数学学习需求。
钥匙二:让课堂“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曾说:让我们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嘴巴,解放双手,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口沟通。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让课堂“动”起来,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动脑
数学学习,归根到底是思维的过程,只有学生认真思考,勤于动脑,才能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各种数学能力。首先启发学生自主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从模仿原题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到会提逆向思考问题,还会根据图文和情境设问,然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智慧碰撞,引发了新的问题并自主提出来。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动脑自主提出问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其次,自主学习。课堂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自己动脑安排学习内容,思考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可自我设计作业,还可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动手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切一切、摸一摸、猜一猜、找一找、折一折、量一量等,让学生手、眼、口、脑都用起来,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课堂生动又焕发勃勃生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一枚硬币、一个矿泉水瓶盖、一个圆形水杯盖。让学生们自己亲自动手测量出这三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接着,计算出每一种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引导学生积極思考,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掌握才会更牢固。
动口
首先,数学阅读。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语言简洁、精炼,会读题,理解题意这是基本功。课堂中让学生多读一读,逐步学会抓住重点及关键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课堂问答。课堂问答尽量让学生多说,特别是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抛给学困生,老师引导他们将话说清楚,表达完整。如此,经老师不断示范、纠正、指导,相信大多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能增强。再次,课堂讨论。将那些易混淆的概念,难于掌握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老师、同学们多多交流。课堂讨论可分小组,分大组,分男生和女生等形式开展。在交流讨论时虽然场面可能有些混乱,但是效果非常好。最后,课后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老师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样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在课堂教学中开启“自主学习”的大门,为学生打造一片自由的天空,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