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的听课效率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学习更轻松,更精彩,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下面我就对地理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地理;开放式;有效性
一、 树立新课程理念,激发学习的兴趣
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上好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那么他们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以最有效的方法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景问题,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的课堂。
(一)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中,可以经常发现学生走神,“思维缺席”,听课不闻不动,究其原因是教师上课单调、乏味。因此,设置情境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入手,激发他们的认知需求,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仅有用,而且内容十分有趣,它能带给同学们开阔的生活视野和实用的生活技能,因此,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饱满。
例如:在《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教学中,可以课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准备一套人民币(假币也可以),上课时,让学生找出“人民币上有几种民族的文字?人民币背面有什么旅游景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如在上《美国》这节时,可以从“刚刚离任的第一任非洲裔黑人总统叫什么?”来揭示美国种族歧视,这一提问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由此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设计趣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乏味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热情打消掉,学习兴趣全无,有趣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解题思维敏捷性。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度,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氛围,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究。例如《辽阔的疆域》一课中,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教师照书宣科地问:“①我国位于哪块大陆,哪个大洲?②邻哪个大洋?③位于哪个半球?④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温度带?有没有热带和寒带?⑤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学生在课本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对于这些知识更不会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活动,以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加以补充。然后,教师再小结;我们国家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南北跨纬度大,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场所,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陆位置是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可通往西亚、欧洲,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这为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提供了依据。教学中,为了能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提高其教学有效性,教师在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过程中多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三) 问题开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于是各个学科的考试开始有了开放性的试题,这个可以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因此,中考命题趋势是既要能体现区域文化的特色,又能融入新课程理念,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设置问题开放性,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解释一些简单地理现象,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中国地理《北京》一节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以故宫为例了解北京名胜古迹的保护。“活动”中的保护建议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联系福建土楼,让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保护名胜古迹的意义。
二、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都侧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和探究性教学,学生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点拨与启发,点燃学生这个主体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热情。比如,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中,可通过学生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启发学生思考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价值在哪儿?还有其他学说能解释今天的海陆分布的现状吗?又如在教授《黄土高原》一节中,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联系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当年知青下乡来到黄土高原的梁家河村住窑洞,吃窝窝头的情景,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内涵,窑洞与信天游与黄土维活动掌握了,因此,启发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口,有既利于知识深化,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构建高效课堂
农村学校,学习和养成习惯都不好,差生面广,厌学情绪浓,就地理小学科而言,问题更为严重,学生基础差,不少学生连基本地理常识都没有,所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注重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评价方式应多种多样的,除了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评价形式,也要通过注意观察学生讨论、实地观测、调查、制作学具、探究、课堂中的答问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无论过程、方法还是成绩都要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做得好的要及时肯定表扬,指出继续前进的方向;做得不好的及时指出,引导他改进,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地理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学生年龄特征、课程设置和地理教改的进展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常教常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孔祥发.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新华出版社,2005.
[2] 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 陸希舜.中学地理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地理;开放式;有效性
一、 树立新课程理念,激发学习的兴趣
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上好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那么他们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以最有效的方法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景问题,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的课堂。
(一)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中,可以经常发现学生走神,“思维缺席”,听课不闻不动,究其原因是教师上课单调、乏味。因此,设置情境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入手,激发他们的认知需求,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仅有用,而且内容十分有趣,它能带给同学们开阔的生活视野和实用的生活技能,因此,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饱满。
例如:在《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教学中,可以课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准备一套人民币(假币也可以),上课时,让学生找出“人民币上有几种民族的文字?人民币背面有什么旅游景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如在上《美国》这节时,可以从“刚刚离任的第一任非洲裔黑人总统叫什么?”来揭示美国种族歧视,这一提问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由此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设计趣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乏味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热情打消掉,学习兴趣全无,有趣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解题思维敏捷性。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度,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氛围,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究。例如《辽阔的疆域》一课中,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教师照书宣科地问:“①我国位于哪块大陆,哪个大洲?②邻哪个大洋?③位于哪个半球?④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温度带?有没有热带和寒带?⑤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学生在课本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对于这些知识更不会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活动,以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加以补充。然后,教师再小结;我们国家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南北跨纬度大,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场所,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陆位置是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可通往西亚、欧洲,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这为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提供了依据。教学中,为了能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提高其教学有效性,教师在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过程中多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三) 问题开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于是各个学科的考试开始有了开放性的试题,这个可以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因此,中考命题趋势是既要能体现区域文化的特色,又能融入新课程理念,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设置问题开放性,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解释一些简单地理现象,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中国地理《北京》一节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以故宫为例了解北京名胜古迹的保护。“活动”中的保护建议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联系福建土楼,让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保护名胜古迹的意义。
二、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都侧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和探究性教学,学生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点拨与启发,点燃学生这个主体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热情。比如,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中,可通过学生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启发学生思考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价值在哪儿?还有其他学说能解释今天的海陆分布的现状吗?又如在教授《黄土高原》一节中,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联系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当年知青下乡来到黄土高原的梁家河村住窑洞,吃窝窝头的情景,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内涵,窑洞与信天游与黄土维活动掌握了,因此,启发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口,有既利于知识深化,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构建高效课堂
农村学校,学习和养成习惯都不好,差生面广,厌学情绪浓,就地理小学科而言,问题更为严重,学生基础差,不少学生连基本地理常识都没有,所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注重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评价方式应多种多样的,除了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评价形式,也要通过注意观察学生讨论、实地观测、调查、制作学具、探究、课堂中的答问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无论过程、方法还是成绩都要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做得好的要及时肯定表扬,指出继续前进的方向;做得不好的及时指出,引导他改进,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地理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学生年龄特征、课程设置和地理教改的进展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常教常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孔祥发.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新华出版社,2005.
[2] 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 陸希舜.中学地理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