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面对学生的学习懈怠,不善思考的问题,将不见高效率的课前预习移至课内,并用合作小组的形式提高学生课前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展示教辅等现有答案作为自身能力的体现。要能真正的让学生“备”能力、“备”知识来课堂,做到真正的“有备而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度。
【关键词】 教辅 学习懈怠 独立处理教材 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53-01
今年在本市的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听到了开课老师在介绍备课准备阶段的这样的一段话:这节公开课再次尝试以小组讨论形式开展,但之前并没有让学生进行预习,要是他们之前知道的话,单凭现在他们手里的资料,可以把课文给你角角落落的都评价一遍。确实,作为一线教师是深有体会的,语文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环节或是自由探讨环节,不少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拿出“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开始埋头翻阅,然后欣喜自得的若无其事的将那些“正确答案”进行朗诵,如此的语文课堂的“高效”,确是语文教师的悲哀。一直强调预习的语文教学现在面对那些“既成答案”需要反思,学生这样“有备而来”真的能让语文课堂发挥最大的教学效度吗?
1 语文课堂中的弊端
1.1 教辅弊端造成语文课难以高效
学生所备的教辅究竟是什么,为何让语文教师揪心呢?那就看市场上的辅导书,它们有的是对课文的解析,有的是与课文配套的练习,而且往往既有题目,又有答案。而且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辅导书出现选题滞后,内容重复,东拼西凑,或者把课本内容分解得过细,将教材知识咀嚼得过于细碎等弊病。有的学生将辅导书中的答案视为标准答案,而脱离了教材文本,更对课堂上教师对教材富有启发性的分析不以为然。更有甚者只将辅导书当成对付教师提问的宝典,将问题答案从辅导书上找到并原封不动地念出来,不带自己任何零星的思考。所以学生备“教辅”而来看似准备充分,事实上却是空洞无物。
1.2 束缚式的教学模式诱发学生学习心理懈怠
现实中,我们还能经常发现,不少智力正常甚至较高的学生,其学业成绩却低下。有的学生拥有优秀的头脑,看似智力不低,学习表现亦尚努力,丝毫不见其“不良”之状,可是他的学习成绩却始终未达到师长们对他的期望。他们中有的学生给别人的感觉是性格特别外向;有的学生不违反学校的各项规定,似“乖孩子”,可他们的学业成绩低下,凡是熟悉他们的人都会反映,他们极其懒惰,懒于作业,可想而知对于学习的主动思索又会有多大的激情。他们具有更多的学习投机与学习懈怠的倾向,他们选择投机,如考试前猜题,只复习能要考到的题目;因为投机,他们更懈怠。因他们在学习中持续这种不良的心理循环,不能踏实地完成作业,全面地进行学习,从而影响学业成绩。
1.3 语文教学内容的特性导致课前预习难以高效
语文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其它学科如数理化政治历史等不同,它的教学内容是言语智慧(李海林),这种智慧不是也不能直接在教材(课文)上呈现,而是隐藏在教材背后的,需进行二次选择。语文教学的目的具有双重性,即既要学习教材所传播的信息,更要学习教材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而后者是隐藏在前者当中的。而由语文教学内容的内隐性又引申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预设与生成问题。而这些生成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在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中生成的。而课堂生成又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而应考虑生成的自身价值,要避免因赶时髦而盲目生成只流于形式;因缺少准备而随意生成只注重噱头;因迎合学生而无效生成只变成浪费。
2 提高语文课堂高效的措施
2.1 教师要独立处理教材,并积极利用生成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关注“生成”但并非摒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2.2 学生思辨能力准备及建立讨论小组
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问的能力等等。而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约束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体现为: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打破惯有的教与学的填鸭模式,使学生养成一种思维惯式,养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学习习惯。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阅读环境和一个宽阔的阅读视野。
叶氏说:“国文教学明明悬着‘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这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已。”什么叫“能够读”?那就是自己不须教师指点,就“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读物中陌生的字词较多,成语典故成堆,自己能够翻查工具书加以解决;读物内容较为复杂,自己能够条分缕析,看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脉络;读物内容深切、语言优美,自己能够涵咏、揣摩、体会,从中汲取营养;读物中如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明显的错失,自己能够准确地判断,明白地指出;如此等等。这些能力和习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才能逐步养成。 “欢喜读”就是不须教师催逼督促,自己起劲地、认真地去阅读。这种读书的快感,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才能逐步获得。在新课前将阅读相似文章进行小组探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再将能力移植到课堂新课的运用上将会使叶老“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进一步得到落实。
3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独立处理教材,并积极利用生成资源,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准备及建立讨论小组等方式提高语文课堂的效度。真正的讓学生“备”能力、“备”知识来课堂,做到真正的“有备而来”,希望我们语文的课堂教育走得更纯粹些。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理论新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p12.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叶圣陶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 教辅 学习懈怠 独立处理教材 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53-01
今年在本市的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听到了开课老师在介绍备课准备阶段的这样的一段话:这节公开课再次尝试以小组讨论形式开展,但之前并没有让学生进行预习,要是他们之前知道的话,单凭现在他们手里的资料,可以把课文给你角角落落的都评价一遍。确实,作为一线教师是深有体会的,语文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环节或是自由探讨环节,不少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拿出“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开始埋头翻阅,然后欣喜自得的若无其事的将那些“正确答案”进行朗诵,如此的语文课堂的“高效”,确是语文教师的悲哀。一直强调预习的语文教学现在面对那些“既成答案”需要反思,学生这样“有备而来”真的能让语文课堂发挥最大的教学效度吗?
1 语文课堂中的弊端
1.1 教辅弊端造成语文课难以高效
学生所备的教辅究竟是什么,为何让语文教师揪心呢?那就看市场上的辅导书,它们有的是对课文的解析,有的是与课文配套的练习,而且往往既有题目,又有答案。而且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辅导书出现选题滞后,内容重复,东拼西凑,或者把课本内容分解得过细,将教材知识咀嚼得过于细碎等弊病。有的学生将辅导书中的答案视为标准答案,而脱离了教材文本,更对课堂上教师对教材富有启发性的分析不以为然。更有甚者只将辅导书当成对付教师提问的宝典,将问题答案从辅导书上找到并原封不动地念出来,不带自己任何零星的思考。所以学生备“教辅”而来看似准备充分,事实上却是空洞无物。
1.2 束缚式的教学模式诱发学生学习心理懈怠
现实中,我们还能经常发现,不少智力正常甚至较高的学生,其学业成绩却低下。有的学生拥有优秀的头脑,看似智力不低,学习表现亦尚努力,丝毫不见其“不良”之状,可是他的学习成绩却始终未达到师长们对他的期望。他们中有的学生给别人的感觉是性格特别外向;有的学生不违反学校的各项规定,似“乖孩子”,可他们的学业成绩低下,凡是熟悉他们的人都会反映,他们极其懒惰,懒于作业,可想而知对于学习的主动思索又会有多大的激情。他们具有更多的学习投机与学习懈怠的倾向,他们选择投机,如考试前猜题,只复习能要考到的题目;因为投机,他们更懈怠。因他们在学习中持续这种不良的心理循环,不能踏实地完成作业,全面地进行学习,从而影响学业成绩。
1.3 语文教学内容的特性导致课前预习难以高效
语文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其它学科如数理化政治历史等不同,它的教学内容是言语智慧(李海林),这种智慧不是也不能直接在教材(课文)上呈现,而是隐藏在教材背后的,需进行二次选择。语文教学的目的具有双重性,即既要学习教材所传播的信息,更要学习教材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而后者是隐藏在前者当中的。而由语文教学内容的内隐性又引申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预设与生成问题。而这些生成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在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中生成的。而课堂生成又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而应考虑生成的自身价值,要避免因赶时髦而盲目生成只流于形式;因缺少准备而随意生成只注重噱头;因迎合学生而无效生成只变成浪费。
2 提高语文课堂高效的措施
2.1 教师要独立处理教材,并积极利用生成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关注“生成”但并非摒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2.2 学生思辨能力准备及建立讨论小组
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问的能力等等。而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约束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体现为: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打破惯有的教与学的填鸭模式,使学生养成一种思维惯式,养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学习习惯。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阅读环境和一个宽阔的阅读视野。
叶氏说:“国文教学明明悬着‘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这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已。”什么叫“能够读”?那就是自己不须教师指点,就“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读物中陌生的字词较多,成语典故成堆,自己能够翻查工具书加以解决;读物内容较为复杂,自己能够条分缕析,看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脉络;读物内容深切、语言优美,自己能够涵咏、揣摩、体会,从中汲取营养;读物中如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明显的错失,自己能够准确地判断,明白地指出;如此等等。这些能力和习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才能逐步养成。 “欢喜读”就是不须教师催逼督促,自己起劲地、认真地去阅读。这种读书的快感,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才能逐步获得。在新课前将阅读相似文章进行小组探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再将能力移植到课堂新课的运用上将会使叶老“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进一步得到落实。
3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独立处理教材,并积极利用生成资源,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准备及建立讨论小组等方式提高语文课堂的效度。真正的讓学生“备”能力、“备”知识来课堂,做到真正的“有备而来”,希望我们语文的课堂教育走得更纯粹些。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理论新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p12.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叶圣陶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