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引领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注重对学生的指引和帮助,它能把教材中比较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学生能够在教师教学之前,形成自己的整体印象和一般感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案导学 主动性 坚持性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55-01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1.“教案”与“学案”的联系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自我检测达到每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落实,不留死角。
2.“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學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主要区别在于:①在教学目的方面,“教案”是为了教师上好课,预设教学方案,而“学案”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学习方案;②在性质方面,“教案”是着眼于如何“教”,侧重于使学生“学会”,而“学案”是着眼于“学”,侧重于使学生“会学”;③角色方面“教案”侧重教师主导,而“学案”是侧重学生主体,主动地“学”;④表达方面“教案”是界面规整,表达严整,多用书面,而“学案”是界面亲切,表达生动,多用口语。
二、信息技术“导学案”的设计的原则
1.学案以任务为导线进行,每个任务的设定应直观便于理解。
2.任务的设定要有层次性,应由易到难,技能的应用应层层递进。由开始的一两步的操作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过渡到多步操作才能完成。
3.每个任务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应各有侧重点,有的任务偏重于技能训练;有的任务偏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的任务偏重情感教育,有的认为侧重学习方法的体验,尽量不要让一个任务包含太多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降低了目标的达成度。
4.每个任务的侧重点应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强调,如文字修饰和段落修饰的关键;Flash动画中引导线能否有断点;引导动画中开始帧和结束帧中运动对象的位置在哪里;Excel排序操作中如何打开排序对话框等。
5.教学建议点到为止,如可让学生参考教材,与旧知识对比或同位交流、小组交流等。
6.不要把学案做成测试卷和教材,过多的题目设计会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填空上,而信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不同应用软件学习的共通性,而非纸上谈兵。
三、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以鼓励为主,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
4.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的意义
1.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2.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平时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我在课上不再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提前发的学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操作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尽可能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显然,要想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必须踏实,肯干,并持之以恒的去探索。在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通过这种模式,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
3.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而学习工具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一般都会超出老师的预料,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对于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教师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教师给予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张扬个性,勇于探究。
4.学案导学的使用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案导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但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更不能不管不问。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及时参与、指导。
由此可见,学案导学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让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交往与互动的立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学案导学 主动性 坚持性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55-01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1.“教案”与“学案”的联系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自我检测达到每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落实,不留死角。
2.“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學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主要区别在于:①在教学目的方面,“教案”是为了教师上好课,预设教学方案,而“学案”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学习方案;②在性质方面,“教案”是着眼于如何“教”,侧重于使学生“学会”,而“学案”是着眼于“学”,侧重于使学生“会学”;③角色方面“教案”侧重教师主导,而“学案”是侧重学生主体,主动地“学”;④表达方面“教案”是界面规整,表达严整,多用书面,而“学案”是界面亲切,表达生动,多用口语。
二、信息技术“导学案”的设计的原则
1.学案以任务为导线进行,每个任务的设定应直观便于理解。
2.任务的设定要有层次性,应由易到难,技能的应用应层层递进。由开始的一两步的操作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过渡到多步操作才能完成。
3.每个任务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应各有侧重点,有的任务偏重于技能训练;有的任务偏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的任务偏重情感教育,有的认为侧重学习方法的体验,尽量不要让一个任务包含太多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降低了目标的达成度。
4.每个任务的侧重点应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强调,如文字修饰和段落修饰的关键;Flash动画中引导线能否有断点;引导动画中开始帧和结束帧中运动对象的位置在哪里;Excel排序操作中如何打开排序对话框等。
5.教学建议点到为止,如可让学生参考教材,与旧知识对比或同位交流、小组交流等。
6.不要把学案做成测试卷和教材,过多的题目设计会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填空上,而信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不同应用软件学习的共通性,而非纸上谈兵。
三、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以鼓励为主,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
4.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的意义
1.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2.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平时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我在课上不再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提前发的学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操作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尽可能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显然,要想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必须踏实,肯干,并持之以恒的去探索。在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通过这种模式,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
3.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而学习工具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一般都会超出老师的预料,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对于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教师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教师给予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张扬个性,勇于探究。
4.学案导学的使用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案导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但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更不能不管不问。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及时参与、指导。
由此可见,学案导学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让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交往与互动的立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