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南溪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opm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面图像的挪用观念始于波普艺术,南溪之不同,在于观念性和绘画性兼顾,他始终不放弃对笔墨气韵的深度迷恋。
  这似乎是挪用观念的后移,但在这里,后移即创造。波普艺术的创造性就在杜尚挪用观念向画面的后移之中。
  对笔墨气韵的深度迷恋使南溪与一切波普艺术拉开了距离。
  关于当代性
  南溪水墨艺术于2006年以后迈入了当代。
  当代艺术无法界定,我只能就南溪说南溪,从他转变前后的差异中谈他的当代性或当代意义。
  1、观念开拓
  观念即对艺术本身的思考—以成功突破禁区的创作实践实现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对南溪而言,他思考的对象是他长期从事的现代水墨画创作,他突破的主要戒律是“不可抄”,他不顾成见,不怕蔑视,大胆而又毫不掩饰地自由挪用和引入了网络、影视、摄影、印刷品等各种图像和元素,并在挪用和转化中开拓出一个又一个创作系列。为这次展览,他又创作了新的3D山水系列。
  2、语言创造
  观念的开拓,大胆地挪用,推动了语言的创造。
  他引入棋谱点阵创造了他的南氏晕点,他引入Photoshop的变异图像创造了他的南氏笔路,他引入印刷网点原理创造了他的原色点复合图像,他引入裸视3D视觉游戏创造了他的3D水墨和虚拟装置。
  对笔墨气韵的深度迷恋使他的“引入”转化成了独特的语言创造。
  3、现实关注
  社会学转向是当代艺术的主潮(不是全部)。由于纯粹的观念开拓和纯粹的语言创造,其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观念、语言、现实关注的综合推进,便成为一批艺术家艺术探索的首选或被首选。与以往的社会现实主义等等不同的是,当代艺术的现实关注立足于观念和语言的继续拓展。
  南溪的现实关注在更早的“都市与老虎”的作品系列中已经表现出来,那时他主要关注的是生态问题。2006年以后,关注点一步步转向了金钱与权力,越来越多地引入了五角星、货币符号、VISA卡、“南”字、解放军、女兵、政坛棋坛人物、时装模特等等图像。
  南溪的现实关注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含有东方式的终极指向。他超脱了批判、歌颂、调侃、反讽,有一种亦有亦空、似真似幻之感。那些图像,一会儿是实的,一会儿是虚的;近看是点,远看是女兵或钱币;近看是原色点,远看是灰色点;此时有3D图像浮出,转身又没有了……这使他现实关注蒙上了某种禅意。
  对笔墨气韵的深度迷恋使他长年无休无止地晕点再晕点,这更加重了坐禅的意味。
  关于诡异3D
  将诡异3D引入绘画,是南溪最近的也是争议最大的尝试,又是这次部分参展作品的取向,本文重点谈他的诡异3D。
  “诡异3D”是我设定的概念,它是一种网上风靡的裸视三维图像,它不需要使用双色眼镜,当观者双目对焦发生某种特定的视觉错位时,图像会展现出奇异的三维立体效果。这种诡异3D,美术界十分陌生,于是南溪突发奇想—将它引入水墨。
  诡异3D的图像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南溪毕竟是艺术家,因此对图像设计有一种诡异3D的设计明星们所没有的艺术要求,他3D设计始终不离对金钱与权力的关注,以及对笔墨气韵的深度迷恋。也就是说,他“不是为3D而3D”(南溪语),而是为他的现实关注和水墨世界打开新空间。例如他为这次展览专门创作的山水系列,直接引入了20元人民币的桂林山水图像,再按3D设计的需要将图形拆解重组为复数排列的图案,最后再用他特有的笔路和晕点呈现出来。
  从平面绘画中梦游般地凸显出3D图像,而且不借助双色眼镜,实在诡异。说它“诡异”,诡就诡在,基本图形变成了远处的一个底图,质感变得像镜面一样平滑光亮,那些五星、“南”字、?$€?符号、桂林山水等等,一层一层地浮现到了你的眼前,似乎可以用手捧起。
  南溪3D艺术的意义并不在作品本身,而在观众的参与过程中。它已经不是纯绘画,而是艺术家、作品、观众互动的,视觉心理和精神心理集体梦游的观念艺术、场域艺术、社会性行为艺术,或曰虚拟装置。3D图像浮现的过程,“看出”、“看不出”的讨论,甚至 “有”和“没有”的激烈辩论,“无意义”、“有意味”的击掌顿足等等,都是作品的展开的过程。面对南溪的作品,金钱与权力符号前浮时会产生一种心灵震荡,时有时无、亦真亦幻时又会产生另一种心灵波澜。
  南溪的诡异3D,言说在过程之中,内涵也在过程之中。正如笔墨的言说在运笔施墨过程之中,内涵也在运笔施墨过程之中一样。诡异3D的意义在集体梦游之中,在笔路和晕点之中,在迷彩图案之中,在五星、“南”字、钱币符号、桂林山水等等的浮现及时隐时现之中。离开过程,作品便只剩下了躯壳—四方连续图案。
  诡异3D,信则有不信则无,一旦有了,还十分真切,甚至比照片更具体更实在。这种亦有亦无,亦真亦幻,可借老子的话形容:梦游时“惚兮恍兮”,破梦时“质精甚真”;梦游时“恍兮惚兮”,破梦时“其中有信”。南溪的笔路、晕点、原色点,以及诡异3D,一以贯之地隐藏着一种意涵:真与幻—性的真与幻,权力的真与幻,金钱的真与幻等等。按日常逻辑,真与幻是可以弥合的,所谓“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必须剥去”,便是最常规的弥合之途。但南溪艺术自从创立“南氏笔路”、“南氏晕点”之后便开始了超日常的追求。
  南溪说他不是为3D而3D,这很重要,否则他可以放弃他特有的笔路和晕点,去追求更惊人的诡异效果。他不是做3D而是引入3D,正如他以往不是画印刷网点而是引入印刷网点,不是画女兵而是引入女兵图像……几乎其他的一切都是挪用和引入,只有“南氏笔路”和“南氏晕点”才是他的命根。
  图像爆炸同时意味着图像的表层化、快餐化,南溪拒绝快餐化,拒绝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找回传统的“笔墨致道”。“南氏笔路”、“南氏晕点”便是他对“笔墨致道”的古训进行的个人解释,同时也是他自我超度方式。
  “南氏笔路”、“南氏晕点” 是南溪挖掘的与神灵沟通,与天道沟通,与上帝沟通的精神隧道。南溪在做他的3D时,绝大部分时间一如既往地游目于笔墨,驰怀于色蕴。他不厌其烦地晕点再晕点,平心静气地笔路续笔路,行笔一丝不苟,落墨虔敬从容,他就是在这样的日复一日的修行过程中寻求着“涤除玄览”(老子)之境—涤除凡念俗欲之障,体悟澄怀观道之境。
  3D没有改变他的根本,笔墨过程是整个3D展开过程的母体部分。勾皴点染的交错融合使3D设计心灵化了,笔墨纸砚的聚散吻合使3D游戏成为南溪生命的延伸,水色形体的相生相克使3D的亦真亦幻带上了彼岸色彩。因此,观众在参与他的3D游戏过程时,不可避免地也会自主不自主地参与他的笔墨过程,只是参与者体验到的笔墨过程不可能是作画过程的重复,而是作画过程留在作品中的信息激发起的新的过程魅力,是欣赏者自主地再创造、再发现、再体验。
  彼岸信仰只有放在此岸才有意义,有染尽红尘才有看破红尘,有凡念俗欲才有“涤除”和“澄怀”。挪用和引用,涉入红尘并丰富生命,这使他的“涤除”和“澄怀”日日更新。他画钱意不全在钱,画兵意不全在兵,画马意不全在马,画原色点意不全在原色点,画3D意不全在3D,一切挪用和借用,都是为了将澄怀观道过程化、生命化、世间化。
  “南氏笔路”、“南氏晕点”雾化了歌颂或批判的绝对此岸性,同时,南溪又以生命化和世间化背离了虚假空洞的绝对彼岸性。
  “南氏笔路”、“南氏晕点”使南溪作品带上了一种形而上学指向,而诡异3D,又加重了作品的禅机玄境。在这里,笔墨为母体,3D为幽灵。
  在形上学的意义上,真与幻是难以弥合的悖论,“庄周梦蝶”即是此意—庄子在梦中自己化身为蝴蝶,醒来他一时无法分辨是蝴蝶化身为庄子,还是庄子化身为蝴蝶。
  梦游与破梦,只在一念之间。前面借用的老子的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梦游时“其中有信”,破梦时一纸图案;梦游时“质精甚真”,破梦时原来是张迷彩绘画。
  “庄周梦蝶”之境,对南溪而言,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不断解悟不断提升的过程。或者说,这个过程只能以南溪艺术生命的终点为终点。
其他文献
余极将最新创作的装置艺术,综合材料制作的画作,雕塑等作品用一种考古学的方法,对历史、图志、艺术史图像的研究性清理与再发现。历史与图像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其细节已不复存在,当把这些生动与故事去除掉之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个黑洞一般的轮廓,以及一种无尽的思考与想象。这平面化的剪影其实也是一种简化和新生。  按古音韵学,“忽北切”,即黑。黑构成了余极新作的线索,也是作品基本的面目特征,但余极关心的并不是
期刊
7月6日,全艺社推出了“耐人寻味—戴永宁绘画作品展”,现场展出了艺术家最近两年最新创作的22幅油画作品,这也是艺术家首次在北京举办个展。戴永宁是澳门迅速成长的青年艺术家,曾任室内设计师,同时还在澳门报刊任特约专栏作家,经历过葡萄牙统治下的澳门读过中葡学校,中葡文化的碰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他的作品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空间、人物、物品,作品色彩柔和、舒适,而作品中时常出现零星的葡文,是他
期刊
7月27日,公民记忆—黑明个展在大石馆展出,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属于大部分公民的集体记忆,时间跨度从1949年至2009年之长。此次的展览,艺术家用固定的空间来印证时间的流逝,时间的痕迹显现在人们老去的容颜和身体,见证了环境的变迁。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天安门广场是着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而在天安门前留影,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有独特的记忆。特别是在经历“文革”之后,在天安门前留影成为了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在
期刊
7月20日,“尹秀珍:无处着陆”个展在佩斯北京展出,这是继2010年个展“第二张皮”之后在佩斯北京的又一大型展览。对旧物的拼贴、重组是艺术家惯用的手法传达了对于现代社会全球化与同化问题的探索,她利用回收的材料形成一种雕塑性的记忆文献,在高度城市化、现代化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激素变化中,试图将那些通常会被忽略的事物个性化,以暗示生命的个性体。艺术家解释说:在高度变化的中国,“记忆”似乎比任何事物都消失得
期刊
这是一个充满着浓浓生活气息而又颇有些怀旧意味的展览,这就是艺术家董媛“万物生:姥姥家与博斯的乐园”带给观众的最大感受。在董媛的作品里没有任何故弄玄虚,老老实实画的都是生活周遭的原相,就像是一本亲切的生活笔记。董媛用了三年的时间,大大小的画了855张油画。呈现在她笔下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姥姥家”:昏暗而温馨的灶台旁供奉着福禄寿三仙,卧室和客厅塞满了家具与电器,年画和年夜饭则散发出浓浓的民俗味
期刊
“影—李玉端作品展” 是艺·凯旋艺术空间与艺术家李玉端合作后为李玉端举办的第一次个展。此次个展“影”集结了李玉端上世纪80、90年代的绘画作品,与其雕塑作品“梦”“小床”等系列经典之作,两个时代的作品形成有趣的呼应,也部分体现了艺术家这些年创作的风格及心情的变化。  从展览看来,李玉端上世纪末的绘画作品大多风格沉郁,人物造型抽象,较多运用超现实元素。在他的绘画作品里有各种各样的围墙、铁门,还有那种
期刊
7月20日,我是郭凤仪—郭凤仪个展在长征空间开幕,这个主题是由早年卢杰策划的“长征计划”发展而来,与早年举办的“谁是郭凤仪”和“郭凤仪”两个展览形成一个宏大的叙事方式,阐释了艺术家一生的创作的脉络。艺术家作品中的主题大都是关于被忽视的民间传统,包括针灸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占卜、古老的宇宙观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鬼画符。早年郭凤仪只是为了减轻病魔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之后伴随着生命的
期刊
这是一个被称之为“女性艺术大展”的展览,却出乎意料的是由三位男性艺术家参与。他们就是Ketchup小组的李震,刘斌,熊时涛。  三个男人做的女性艺术大展,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肯定是清新、感性,柔美如花的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展览中的6件作品没有抹去他们的男性身份。三个大男人为作品亲身上镜,在《看我就有莫名的冲动》中,他们将自己画妆为金发女性,但还保留着胸毛等男性特征。脸上还有女性艺术家常在作品中呈现
期刊
初读赵明飞的作品会让人感觉有点简单,甚至有点稚嫩,但细细品读却会被他画面中的人物吸引。“空白剧场—赵明飞的非典型青春绘画”这是一个有关孤独青春的展览。赵明飞一个出生在乡村的80艺术家,带着对于艺术的梦想一路坎坷,但愈挫愈勇。走入都市,他渐渐发现,他离开了一个经济贫瘠的乡村,却来到了一个更加贫瘠的都市(精神贫瘠)。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不难近距离的感受到现代人对事物的戏虐诙谐,以及他那遮不住的青春快乐和
期刊
自2011年个展“取悦谁”,到2013年的“花火花火”,金浩钒的作品经过两年的沉淀已经从当年的不羁与洒脱,变得更为缓和。画面少了些冲突激烈、冲击视觉的色彩搭配,多了些小幽默与大从容。艺术家说,最初的激烈色彩与现在的平静缓和都是自我状态的表达,两年沉淀,让他可以走出对画面效果与层次冲突的迷恋,而是用一种更为自信的状态,通过表达自我,回避在“取悦谁”中泄露的属于青春的急切躁动。  在新作中,花火、钻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