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任何人都离不开交往,由此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即作为五伦之一的“朋友”关系。由于境界有高下,志趣分雅俗,交往有深浅,所以,“朋友”也就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既有生死之交、莫逆之交,也有一面之交和点头之交;既有益友、良友、挚友和诤友,也有狐朋狗友和酒肉朋友……所以,交友不可不慎,這就涉及到交友的原则和标准,即“友道”,也就是交友之道。
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中就有很多论述:例如《诗经》中涉及和歌颂友谊的诗歌就有十多首。《论语》中有关交友的论断也有十多处,其中特别提到哪些人可交,即“益者三友”,哪些人不可交,即“损者三友”。《孟子》中则提出了“友其德”的交友标准,等等。本栏目的几篇文章,无论是以道义相互砥砺,相期以死节的李白和杜甫,还是推崇“脱略”这一理想的交友之道的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也无论是与友人肝胆相照,崇义重情的曹植和蔡邕,还是生死与共,结下患难之交的苏轼和陈慥,都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珍惜友谊、重视“友道”的传统美德。
“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培根《论友谊》),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些有关交友的经典作品,早已成为一股滋润后人心田的清澈甘泉。让我们参悟古典,学习先贤,体味正确的交友之道,让友谊的鲜花遍地开放。这样,人生就会更幸福,社会就会更和谐,世界就会更美好!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赵沛霖
大诗人李白《陈情赠友人》一诗,以歌咏季札挂剑、管鲍之交,引出“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的感慨;孟浩然《送张子容进士赴举》也有“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的叮咛,均表现了对“友道”的重视,也透露出对当时“朋友道绝”(毛诗《小雅·古风序》)的不满。就历史实际而言,对“脱略”品格的推崇及知音难遇的忧伤,构成了盛唐诗人“友道”的两极。当时如李白、高适、王维、王昌龄、李颀、杜甫、岑参、綦毋潜等重要诗人之间,多情谊深厚。他们对脱略俗务、磊落不凡,情志高远的友人,均有发自内心的激赏。“脱略”则是他们自我肯定和赞扬友人的关键词,也是理想“友道”的重要内涵。
“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纵情任性无所拘束,对产业、名利等视若尘埃,只喜欢与志趣相投的贤人高才结交游处,这是高适对自己少年时代的追述。《旧唐书》本传有“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然“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记载,李颀《赠别高三十五》也说他“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与诗人的自白基本一致。
受时代精神的感召,盛唐诗人多胸怀大志,自视甚高。高适“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的诗句,颇能代表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交友理想,而“脱略”一词,也常见于其他几位大诗人的笔下。先看王昌龄和杜甫的自述: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 (王昌龄《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杜甫《壮游》)
两位诗人,一个自称“脱略腐儒辈”而重“神交”,“脱略当世务”而“轻王侯”;一个标榜“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意即轻视同辈少年而愿与长者交往。所谓“老苍”,并非一般老者,而是功成名就的“斯文崔(尚)魏(启心)徒”,是对少年杜甫“求识面”“愿卜邻”(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李邕、王翰等名士。从中不难看出,“脱略”不是少不更事的任意妄为,也与“腐儒”和俗士无关。唯有超拔俗世、粪土王侯的高才硕学,才可能具备此种品格。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得起“脱略”的高评呢?两位诗人在论及他人时,也用到了“脱略”。王昌龄在《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中,以“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来评价他的朋友沈兴宗。对他任情适性,不为“贤哲议”所囿的品格给予了高度肯定。沈兴宗事迹,两《唐书》失载,其诗文仅存《对赐则出就判》《大唐开元寺故禅师贞和尚塔铭并序》(《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两篇。李华《三贤论》有“吴兴沈兴宗季长专静不渝”“渤海高适达夫落落有奇节”(《全唐文》三百十七)之论;独孤及在《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一文中说,李华(赵郡李公)曾作《祭沈起居兴宗文》,“因乱失之,名存而篇亡。”(《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说明沈兴宗与李华友善,李华则把他与高适并称。可见沈氏与高适、王昌龄及李华,皆为具有“脱略”品格的俊才,这也是他们相互倾慕的基础。又杜甫《过郭代公故宅》曰:
豪俊初未遇,其迹或脱略。代公尉通泉,放意何自若。及夫登衮冕,直气森喷薄。磊落见异人,岂伊常情度。(杜甫《过郭代公故宅》)
郭代公即郭震,字元振。《旧唐书》卷九十七说他“举进士,授通泉尉。任侠使气,不以细务介意,前后掠卖所部千余人,以遗宾客,百姓苦之”。这些违法行为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召见与语,甚奇之”。不予追责,反而开始受到重用,“大足元年(701),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先后任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金山道大总管、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等。入朝后,曾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并两度拜相。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也说他“在安西十余年,四镇宁静”,并引唐睿宗的评语曰:“元振正直齐于宋璟,政理逾于姚崇,其英谋宏亮过之矣。”(《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郭元振还是一位诗人,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存诗20首。武则天召见他时,对他的《古剑篇》(一作《宝剑篇》)称赞有加。故“不修名检”“倜傥不羁”、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郭元振,不仅是杜甫眼中的“豪俊”与“磊落异人”,更是具备“脱略”品格、堪为盛唐诗人自我人格理想和“友道”偶像的现实典范。 盛唐的另一位诗人李颀,对倜傥不羁、“高才脱略名与利”(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房给事》)的友人,更是常常有发自内心的赞誉。如《送刘四赴夏县》曰:
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刘侯致身能若此,天骨自然多叹美。声名播扬二十年,足下长途几千里。……脱略势利犹埃尘,啸傲时人而已矣。
…… ……
“刘四”即刘晏,七岁举神童,是唐代名臣,后官至宰相。从刘晏后来的功业来看,李颀“脱略势利犹埃尘”的褒扬,不仅知人,也可看作是盛唐人物品鉴和理想“友道”的独特表述。又如: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 ……
(李颀《赠张旭》)
夫子大名下,家無钟石储。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莱书。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
(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
…… ……
(李颀《别梁锽》)
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
…… ……
(李颀《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
上引诗中的张旭是草书大家,崔颢、綦毋潜(綦毋三)与李颀、王昌龄、高适等同为入选殷璠《河岳英灵集》的著名诗人。张旭与梁锽、房琯也都有诗存世,房琯后官至宰相。这些人物与李颀及盛唐其他诗人也多有交往,如杜甫与房琯就是布衣之交。李颀诗中的评价,虽未用到“脱略”,但从“生事如浮萍”“家无钟石储”“男儿在世无产业”,却能像高适那样“心轻百万资”,像梁锽那样“途穷气盖长安儿”来看,他们(包括李颀)都具有脱略名利、倜傥不群的精神品格,可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盛唐诗人对理想中友人人品的共识。
需要指出的是,盛唐诗人高涨的用世热情及得到友人赏识、提携的强烈渴望,与“脱略身外事”的理想“友道”是有明显矛盾的。故他们对世情冷暖极为敏感。杜甫为“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杜甫《久客》)“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其二》)而慨叹;李颀因“一朝谢病还乡里,穷巷苍茫绝知己。秋风落叶闭重门,昨日论交竟谁是?”(李颀《行路难》)而悲鸣。而理想“友道”与“士贫乏知己”(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其三)之现实的反差,还加重了盛唐诗人知音(知己)难遇的忧伤: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
(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知己怅难遇,良朋非易逢。
(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所以从“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到“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或者说从对“友道”的理想化期望,到“一生称意能几人”(高适《题李别驾壁》)的现实失落,构成了盛唐诗人“友道”的两极。在这两极之间,他们的理想与真情、失望与悲歌以及脱俗超凡的人生体验,交织激荡其中,丰富了友情,催生了诗兴,也孕育了独特的“诗国高峰”。而“脱略”尘俗所显露的深情,不仅提升了盛唐诗人“友道”的高度,也为盛唐诗的绚烂多姿增添了别样的光辉。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中就有很多论述:例如《诗经》中涉及和歌颂友谊的诗歌就有十多首。《论语》中有关交友的论断也有十多处,其中特别提到哪些人可交,即“益者三友”,哪些人不可交,即“损者三友”。《孟子》中则提出了“友其德”的交友标准,等等。本栏目的几篇文章,无论是以道义相互砥砺,相期以死节的李白和杜甫,还是推崇“脱略”这一理想的交友之道的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也无论是与友人肝胆相照,崇义重情的曹植和蔡邕,还是生死与共,结下患难之交的苏轼和陈慥,都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珍惜友谊、重视“友道”的传统美德。
“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培根《论友谊》),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些有关交友的经典作品,早已成为一股滋润后人心田的清澈甘泉。让我们参悟古典,学习先贤,体味正确的交友之道,让友谊的鲜花遍地开放。这样,人生就会更幸福,社会就会更和谐,世界就会更美好!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赵沛霖
大诗人李白《陈情赠友人》一诗,以歌咏季札挂剑、管鲍之交,引出“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的感慨;孟浩然《送张子容进士赴举》也有“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的叮咛,均表现了对“友道”的重视,也透露出对当时“朋友道绝”(毛诗《小雅·古风序》)的不满。就历史实际而言,对“脱略”品格的推崇及知音难遇的忧伤,构成了盛唐诗人“友道”的两极。当时如李白、高适、王维、王昌龄、李颀、杜甫、岑参、綦毋潜等重要诗人之间,多情谊深厚。他们对脱略俗务、磊落不凡,情志高远的友人,均有发自内心的激赏。“脱略”则是他们自我肯定和赞扬友人的关键词,也是理想“友道”的重要内涵。
“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纵情任性无所拘束,对产业、名利等视若尘埃,只喜欢与志趣相投的贤人高才结交游处,这是高适对自己少年时代的追述。《旧唐书》本传有“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然“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记载,李颀《赠别高三十五》也说他“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与诗人的自白基本一致。
受时代精神的感召,盛唐诗人多胸怀大志,自视甚高。高适“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的诗句,颇能代表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交友理想,而“脱略”一词,也常见于其他几位大诗人的笔下。先看王昌龄和杜甫的自述: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 (王昌龄《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杜甫《壮游》)
两位诗人,一个自称“脱略腐儒辈”而重“神交”,“脱略当世务”而“轻王侯”;一个标榜“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意即轻视同辈少年而愿与长者交往。所谓“老苍”,并非一般老者,而是功成名就的“斯文崔(尚)魏(启心)徒”,是对少年杜甫“求识面”“愿卜邻”(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李邕、王翰等名士。从中不难看出,“脱略”不是少不更事的任意妄为,也与“腐儒”和俗士无关。唯有超拔俗世、粪土王侯的高才硕学,才可能具备此种品格。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得起“脱略”的高评呢?两位诗人在论及他人时,也用到了“脱略”。王昌龄在《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中,以“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来评价他的朋友沈兴宗。对他任情适性,不为“贤哲议”所囿的品格给予了高度肯定。沈兴宗事迹,两《唐书》失载,其诗文仅存《对赐则出就判》《大唐开元寺故禅师贞和尚塔铭并序》(《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两篇。李华《三贤论》有“吴兴沈兴宗季长专静不渝”“渤海高适达夫落落有奇节”(《全唐文》三百十七)之论;独孤及在《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一文中说,李华(赵郡李公)曾作《祭沈起居兴宗文》,“因乱失之,名存而篇亡。”(《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说明沈兴宗与李华友善,李华则把他与高适并称。可见沈氏与高适、王昌龄及李华,皆为具有“脱略”品格的俊才,这也是他们相互倾慕的基础。又杜甫《过郭代公故宅》曰:
豪俊初未遇,其迹或脱略。代公尉通泉,放意何自若。及夫登衮冕,直气森喷薄。磊落见异人,岂伊常情度。(杜甫《过郭代公故宅》)
郭代公即郭震,字元振。《旧唐书》卷九十七说他“举进士,授通泉尉。任侠使气,不以细务介意,前后掠卖所部千余人,以遗宾客,百姓苦之”。这些违法行为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召见与语,甚奇之”。不予追责,反而开始受到重用,“大足元年(701),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先后任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金山道大总管、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等。入朝后,曾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并两度拜相。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也说他“在安西十余年,四镇宁静”,并引唐睿宗的评语曰:“元振正直齐于宋璟,政理逾于姚崇,其英谋宏亮过之矣。”(《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郭元振还是一位诗人,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存诗20首。武则天召见他时,对他的《古剑篇》(一作《宝剑篇》)称赞有加。故“不修名检”“倜傥不羁”、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郭元振,不仅是杜甫眼中的“豪俊”与“磊落异人”,更是具备“脱略”品格、堪为盛唐诗人自我人格理想和“友道”偶像的现实典范。 盛唐的另一位诗人李颀,对倜傥不羁、“高才脱略名与利”(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房给事》)的友人,更是常常有发自内心的赞誉。如《送刘四赴夏县》曰:
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刘侯致身能若此,天骨自然多叹美。声名播扬二十年,足下长途几千里。……脱略势利犹埃尘,啸傲时人而已矣。
…… ……
“刘四”即刘晏,七岁举神童,是唐代名臣,后官至宰相。从刘晏后来的功业来看,李颀“脱略势利犹埃尘”的褒扬,不仅知人,也可看作是盛唐人物品鉴和理想“友道”的独特表述。又如: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 ……
(李颀《赠张旭》)
夫子大名下,家無钟石储。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莱书。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
(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
…… ……
(李颀《别梁锽》)
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
…… ……
(李颀《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
上引诗中的张旭是草书大家,崔颢、綦毋潜(綦毋三)与李颀、王昌龄、高适等同为入选殷璠《河岳英灵集》的著名诗人。张旭与梁锽、房琯也都有诗存世,房琯后官至宰相。这些人物与李颀及盛唐其他诗人也多有交往,如杜甫与房琯就是布衣之交。李颀诗中的评价,虽未用到“脱略”,但从“生事如浮萍”“家无钟石储”“男儿在世无产业”,却能像高适那样“心轻百万资”,像梁锽那样“途穷气盖长安儿”来看,他们(包括李颀)都具有脱略名利、倜傥不群的精神品格,可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盛唐诗人对理想中友人人品的共识。
需要指出的是,盛唐诗人高涨的用世热情及得到友人赏识、提携的强烈渴望,与“脱略身外事”的理想“友道”是有明显矛盾的。故他们对世情冷暖极为敏感。杜甫为“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杜甫《久客》)“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其二》)而慨叹;李颀因“一朝谢病还乡里,穷巷苍茫绝知己。秋风落叶闭重门,昨日论交竟谁是?”(李颀《行路难》)而悲鸣。而理想“友道”与“士贫乏知己”(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其三)之现实的反差,还加重了盛唐诗人知音(知己)难遇的忧伤: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
(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知己怅难遇,良朋非易逢。
(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所以从“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到“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或者说从对“友道”的理想化期望,到“一生称意能几人”(高适《题李别驾壁》)的现实失落,构成了盛唐诗人“友道”的两极。在这两极之间,他们的理想与真情、失望与悲歌以及脱俗超凡的人生体验,交织激荡其中,丰富了友情,催生了诗兴,也孕育了独特的“诗国高峰”。而“脱略”尘俗所显露的深情,不仅提升了盛唐诗人“友道”的高度,也为盛唐诗的绚烂多姿增添了别样的光辉。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