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度之中出新意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8102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误。”这句话强调了“度”的重要性。度是什么?度是分寸、尺度、界限和标准,是恰到好处。凡事有度,过犹不及。那么,其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大家听过这个故事吧。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喜用考画取仕,考生根据诗句内容作画。有一年,考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诗中的“花”“归来”“马蹄”均好表现,唯独“香”字令众生作难。有人侧重于马蹄,画马蹄在花丛中奔驰;有人倾向于百花,画了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夺取桂冠的是这样一幅画: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此画妙就妙在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这也正是其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艺术怕平庸,贵独创,教学亦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必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的阅读教学语用已成了大家的共识。如何在语用点的设计上把握“度”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既要教言语内容,又要教言语形式;既要创造性地开发文本,又要善于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大胆取舍,领异标新,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聚焦语用点的设计,笔者认为要遵循四个维度。
  一、把握高度,深入浅出——语用之着力点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为经典之作,不论是思想内容、语言规范,还是写作技巧和笔法文风都有独到之处。教师应站在语用的高度对课文进行透彻的解读,深入浅出,努力寻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从而把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具体有效的教学行为。做到既要入乎文内,以观其理;又要出乎文外,以通其变。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结合本组及学段要求,从语用的宏观角度把握课文:一是课文表面内容的结构线索,天游峰的高险及扫路人的特点;二是融合在文章结构后面的暗线,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教师可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和把握文本,以“作者是怎样刻画扫路人的”纲领性问题导读课文3~12自然段,以“观其貌,听其言”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扫路人的外貌描写和三次语言描写,如此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与学生一同“观其貌,听其言”的环节中,有层次地推进也必不可少。先要比较两处描写老人的句子:①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②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学生发现,句①侧重于衣着,句②侧重于面部神情。第二次看得更为真切,像拉近的特写镜头。作者为什么分两次写老人的外貌呢?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发现第一次外貌描写,作者只是初见,对老人还不了解,第一印象只是朴素、节俭、健朗。第二次描写是与老人交流后,作者的情感已发生变化,是带着敬佩之情观察老人的。这也是本文写法独具匠心之处。“既然是写扫路人,作者为什么要把天游峰的景色写得这么详细?”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学生渐渐领悟到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景物衬托人物的写法愈加鲜明。至此,学生对本文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都了然于胸。
  为巩固借鉴此种写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师要站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高度来设计语用点。如设计微型练笔《晨光中,那一抹身影》,就是让学生运用以景物衬托人物的手法写作。“一个寒冬的早晨,我因为要值日早早来到学校,啊,天气真冷,_____。刚进校门,只听见操场上传来“唰唰”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的好朋友李小明正在练习跳绳,只见他______。”教师若能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捕捉、挖掘和设计这样的语用练习,学生语文素养肯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没有思想的深邃和宏阔,就不可能有文字的犀利与旷远。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对课标把握的精神高度,决定着语用的高度。
  二、纵延深度,循序渐进——语用之支撑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就需要对文本内容深度犁耕,开发、重组、整合,捕捉语用的支撑点,以便向纵深推进。实践证明,唯有将语用学习跟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巧妙地加以融会,才能进入文化意义上的语用妙境,才能听到学生思想的拔节声。如《莫泊桑拜师》一文的学习需把握两大学习主题:一是通过品读三次请教,抓关键词句,探讨莫泊桑是个怎样的学生,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并在比较、联系、想象、朗读中逐步加深理解;二是学生在重点品味福楼拜的话语中,与莫泊桑一起聆听着大师那不绝于耳的点化,从而领悟到写作的真谛。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空间向深度纵延,通过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强化课文主旨,分三步循序渐进地创设语用情境。第一步,为了印证福楼拜的谆谆教诲和莫泊桑的勤奋好学,教师选取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中一段关于马车的描写加以补充。文中福楼拜的指导也多次涉及如何观察、描写马车。“车子走得慢而又慢,简直全是小步儿……赶车的手里那根长鞭子不住地噼噼啪啪响着,向各方面飞扬,如同一条细蛇一样扭成一个结子又散开,陡然鞭着一匹牲口撅起的臀部,马受到狠狠的一击,紧张地奔跑起来。”学生一边读一边惊叹,原本那么单调无趣、司空见惯的马车竟被描写得如此出神入化。第二步,教师趁热打铁,“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遇见一位好老师,通过福楼拜的指导,莫泊桑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示莫泊桑的作家卡片并介绍),连伟大导师恩格斯也说,应该对莫泊桑脱帽致敬”。至此,莫泊桑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深入。第三步,教师抛出语用练习,“1880年,莫泊桑因为《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文坛,享誉世界。他想把这本书送给恩师。如果你是莫泊桑,在书的扉页上会写些什么呢?”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此刻文思泉涌。这种巧妙的设计也让学生的表达空间更为自由和广阔,既可以提取和移植文中的言语材料,原汁原味地表达自己的收获,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悟调适与重组,酣畅淋漓地感恩老师的教诲。
  吴忠豪教授说:“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是积极语言。”结合课文情境循序渐进巧设读写训练点,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意又得言,做到了真正的兼容与发展。   三、横拓广度,触类旁通——语用之契合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审视“例子”,其点睛之笔,或许是精巧的句式表达、典型的段式结构,抑或是特别的谋篇布局、独特的描述手法。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警觉才能捕捉到,然后以此为训练点,把认知感悟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在语用最佳的契合之处设计、模仿、运用。学生就会在触类旁通中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用经验,提升语文素养。如:《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家伊林依托丰富的说明方法,将大自然中的种种现象借助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进行阐述。这样一来,深奥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对于此类课文,除了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外,还要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注重科学视野和文学情怀的自然融合,上出浓浓的语文味。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对科学的向往,教师围绕大自然文字的神奇、科学的奇妙来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跟随“地质队的小学员”一同考察。学生观看一段由教师精心准备的、与课文配套的有关岩石的视频之后讨论猜测:林中的岩石是怎么来的?在质疑讨论中大家确认是由冰搬运来的,继而展开想象冰是怎样搬运的。教师顺势引出科学家的推断,出示《百科全书》上表述的文字,再与文中的语言对比体会。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也从中认识到科学探索离不开观察和思考,体验到“推理”过程的魅力所在——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咬文嚼字”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地品味小品文的语言特征。学生从“爬”“搬”“带”读出了拟人手法的妙处,从“皮毛”感受到了打比方的生动形象,进而联系上下文、品读整段,在一遍遍诵读与交流中,小品文的文学之美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为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探索的脚步继续向前行进。观看完一段实地拍摄的狼山沉积岩的视频之后,教师出示相关的科学论文片段——“这儿的岩石为什么是层层叠叠的”。指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仿照小品文的写作风格进行改写,让更多的人一读就懂。学生从读学写,顺利完成了读写迁移,并在模仿中创造,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处设计的语用点可谓是匠心独具。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充满趣味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自主揣摩、感悟文中典型性的言语特点,进而内化为言语素养,外化为言语能力。
  四、巧选角度,横峰侧岭——语用之突破点
  角度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侧重点。角度一词源于摄影,具有表现力的照片一定是选取了与众不同、出乎意料的拍摄角度。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横看成岭侧成峰”,不难想象,教师选取语用的角度不同,教学的增值点自然也就不同。巧妙的角度不但能够折射出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表达会在智慧的碰撞交流中显示出强大的生长力。如:《剪枝的学问》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教师要以“我”三进桃园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紧紧扣住文中的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逐层深入探究,由浅入深地理解王大伯的话。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来说,情境说话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语用角度,它可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为此,围绕教学重难点“剪枝到底有哪些学问”,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师可分两步推进。一是真正弄懂王大伯要剪枝的原因,让学生细细品读并思考王大伯的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是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如果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教师先是浅层次地引领辨析:“王大伯剪掉的都是一些什么枝条?如果任由它疯长会有什么结果?”王大伯要把枝条剪掉的原因正是剪枝的学问所在。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清句子间的关系,教师采用关联词句式训练的方式加以巩固。(①因为……所以……;②之所以……是因为……;③虽然……但是……;④如果……就……;⑤只有……才……)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感受句子之间的变换组合,发现不同的关联词也能表示同一个道理,从而领会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二是让学生在赏桃园的过程中验证王大伯的话。剪枝后的桃园是什么样的呢?春季,桃园红云片片,无数的蜜蜂在花间舞蹈,预示着桃园的大丰收;夏季,枝头上缀满了光鲜红润的大桃子,王大伯的剪枝实现了丰产。这两处也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呢?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桃园春夏两季的迷人风光,创设富有情趣的情感体悟渠道和空间,让学生入情入境加以描述。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言语实践的空间,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再到表达和运用,可以说是行云流水,流畅自然。通过以上学习,“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深层次的哲理就如春雨一般浸润在学生的心田。
  贝尔说:“有时我们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因此,在思考教学的突破口时,教师不仅要站在读者、教者的角度来审视它,更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理解它,设计它。这样,你的课堂才会绽放意想不到的精彩。(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其他文献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文学、美术等作品的巧妙留白给人以想象美的感受,而刘德武老师的教学留白,则让原来拥挤的练习课变得疏朗起来,为学生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元解答和多维思索的广阔空间。下面选取刘德武老师教学“两位数加减法练习”的两个教学片段与大家一起赏析。  留出空白,延伸思考空间  在口算、笔算之后,刘老师开展了“拔萝卜”游戏,将学生分成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两队,竖式计算结果大于50时“萝卜”归
期刊
数学概念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研究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第一节 “变量与函数”就是一节概念课课型。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
期刊
【片段一】  (出示: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师:课文中是谁抚养了谁?  生:孔繁森抚养了三个孤儿。  师:同学们,是谁抚养了你们?  生:爸爸和妈妈。  师:爸爸妈妈怎样抚养你呢?爸爸妈妈呵护你、养育你的事例很多,你会用这个句式说说吗?(出示:爸爸妈妈(为我)(帮我)(给我)______,他们抚养了我)  生:爸爸妈妈给我买甜甜的蛋糕,为我过生日,还送我漂亮
期刊
幂的运算性质有四条:同底幂的乘法、同底幂的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都是基于幂的运算,教材上安排了4个课时,零打碎敲,重起炉灶,无形中浪费了课堂启动起来的现场资源,使得思维脉络得不到有效延伸,缺失了思维的连贯性。鉴于此,把这4课时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本节课安排在有理数的乘方的第三课时,借助乘方的概念,步步推进,完成幂的运算性质的整体构建,然后再利用1课时,适度演练,巩固成果,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  
期刊
?摇?摇?摇?摇?摇?摇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任何创造发明就缺乏了根基。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培养空间观念呢?  策略之一:首次感知,注重准确到位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最初阶段。离开感知认识不可能深化。小
期刊
上饶市第一小学坐落在秀美的信江之滨,是一所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学校秉承“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宗旨,践行贴近学生发展的教育。近年来,他们着眼生本,立足校本,以校本特色为探点,开设特色小课,开展特色主题活动,营建特色校园文化,让教育更真实地走向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素质教育。    特色小课,回应教育内容的多元性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怎么办?动手操作能力差怎么办?不爱运动,肥胖体形低
期刊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充满激情的教学首先表现在教师对语文情感基调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后将情感融入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  ■【片段一】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导入激发情感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用火热的激
期刊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九章“四边形”中的教学内容。邓武高老师的教学过程由创设情景、操作互动、学以致用、变式训练、活动体验五部分构成,他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把问题看做教与学的动力、起点,问题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在问题中激发思维碰撞、揭示问题本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思维、挑战思维难度。本节课也是一堂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课,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的
期刊
铅山县紫溪中心小学位于武夷山北麓,与福建武夷山市接壤。乘车翻越30多公里的山间高速,穿过一条条隧道,便是风景秀丽的武夷山景区。这里群山环抱,翠木葱茏,是一所典型的边远山区小学。  学校距闻名遐迩的鹅湖书院只有一乡之隔。或许得益于鹅湖书院千年文化底蕴的浸润,抑或是武夷山水秀山灵的陶冶,这所山区学校的孩子充满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灵气。这种灵气带着山野的清新,同时又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该校最为鲜明的办
期刊
特级教师蔡宏圣站在数学史的角度,通过研读数学史深入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部,以“怎样促进儿童数学学习”的敏锐触角,捕捉到“用字母表示数”隐藏着的丰富教育基因,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将代数学的发展史融于课堂的每一环节,让抽象的字母表示数变得生动形象,在浓厚的数学史观照下为学生打开神奇的数学之门,使得课堂充满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  屏幕上出示3根小棒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