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群众传统文化是社区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载体,时代发展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价值全面提升。本文在通过对群众传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优化路径,以此为相关建设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为新形势下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提供思路指引。
关键词:群众传统文化 精神文明 优化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36
群众传统文化是不同社会公众群体在职业之外,通过不同参与和开发形式所组织的,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基本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传统文化的产生具有悠久历史,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在不同发展时期,由于传统文化活动开展载体不同,精神生活追求不同,开展环境不同,使得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形式的问题。结合发展实际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群众传统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群众传统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物质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更高要求,但是由于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现实影响,使得群众传统文化建设出现多方面问题。对于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来说,其不仅是满足基层群众业余生活的基本要求,更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群众传统文化建设,能够改变社会公众群体在业余生活中存在的落后现象,引导社会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中来,有效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实现不同职业、行业人群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不和谐事件的发生。通过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丰富的形式传递给社会公众群体,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
青岛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也以其鲜明的地方民俗,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民间工艺与民间小吃、近百年来形成的里院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茂腔、柳腔等。为了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占比,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青岛市在2019年专门出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以建设博览区、文化公园、文化廊道、古遗址展示带、博物馆等形式,夯实群众文化开展的基础。同时,还通过多渠道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引进乡村、社区,打造出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
群众是群众传统文化参与的基本主体,是群众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只有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来,才能够促进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但是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受制于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受到经济利益追求的现实影响,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群众传统文化整体建设水平较为滞后。在日常文化活动中,还存在赌博、迷信、邪教、大吃大喝等颓废文化形式。而对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全民阅读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使得群众文化建设覆盖面受限,整体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2.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单一
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是多元化的、积极向上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公众群体的精神生活追求全方位创新。但是目前多数地区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是以广场活动为主,例如广场舞、太极拳、戏曲、民乐等。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活动内容相对较为固定,受到场地和组织方面的限制较为明显,创新性不足,使得群众在长时间参与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参与人数不断减少。长时期负向发展,使得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水平受到明显限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无法体现出来。
3.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新时代背景下,群众传统文化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对软硬件配套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中,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场地面积小、设施类型单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相关方面的设施建设更是一片空白。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水平有所提升,但在管理层面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缺失,多数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损毁而没有及时维修,给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带来影响。
4.专业人才培养断代
新形势背景下,群众传统文化开展的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要求全面提升,对活动组织的专业技能要求全面提升。但是在实际发展中,群众传统文化无序开展现象还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地区,受到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现实因素影响,专业人才明显欠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城市发展,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缺乏有效引导,整体水平难以实现有效提升,给具体工作开展带来影响。
三、群众传统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1.加大群众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在群众传统文化建设重要性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公众群体正确认识群众文化,提升文化活动参与水平,是群众传统文化工作开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借助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期,遵循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整体要求,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契机为基本抓手,构建新型群众文化宣传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群众创新、创造了丰富的基层文化,不断提升业余生活水平。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小视频等媒体类型,具有直观性、传播速度快等特征。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依托农村广播和新媒体平台,搭建多元化的群众文化宣传平台,一方面能够提升宣传工作开展效率,促进宣传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公众群体对文化建设的接受程度,完善群众文化工作机制。
2.创新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内容
创新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内容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应当以当地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发出积极向上的新型文化节目。以此不仅能够满足群众在文化休闲方面的现实需求,还能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同时,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应当结合节日文化特征,组织一些群众参与度高、内涵丰富、意义性强的节目,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提升的同时,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3.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要促进群众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基礎设施建设体系。针对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建设类型单一等方面问题,应当强化投入机制创新,采用多种融资渠道,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首先是要加强与上级政府部门对接,争取国家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国家直补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PPP运行模式,增加社会层面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将群众文化建设同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企业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
4.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群众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是确保活动开展质量的基本前提。针对目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人才培养工作应当从三个基本层面入手:一是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契机,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的内部挖掘。二是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方面的支持,通过新型合作平台建设,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三是加大人才管理创新,改善地方工作环境,提升工作人员薪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融入群众文化工作中来,构建群众文化工作的长期运行机制。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也将不断提升,群众传统文化工作开展也将会面临更多新型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关层面要全面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效创新群众传统文化运行机制,促进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厉辉《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传媒论坛》2021年第4期。
[2] 郭晓红《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对策》,《戏剧之家》2020年第32期。
[3] 黄益彬《新时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探索》,《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20期。
关键词:群众传统文化 精神文明 优化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36
群众传统文化是不同社会公众群体在职业之外,通过不同参与和开发形式所组织的,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基本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传统文化的产生具有悠久历史,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在不同发展时期,由于传统文化活动开展载体不同,精神生活追求不同,开展环境不同,使得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形式的问题。结合发展实际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群众传统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群众传统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物质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更高要求,但是由于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现实影响,使得群众传统文化建设出现多方面问题。对于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来说,其不仅是满足基层群众业余生活的基本要求,更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群众传统文化建设,能够改变社会公众群体在业余生活中存在的落后现象,引导社会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中来,有效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实现不同职业、行业人群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不和谐事件的发生。通过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丰富的形式传递给社会公众群体,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
青岛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也以其鲜明的地方民俗,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民间工艺与民间小吃、近百年来形成的里院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茂腔、柳腔等。为了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占比,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青岛市在2019年专门出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以建设博览区、文化公园、文化廊道、古遗址展示带、博物馆等形式,夯实群众文化开展的基础。同时,还通过多渠道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引进乡村、社区,打造出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
群众是群众传统文化参与的基本主体,是群众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只有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来,才能够促进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但是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受制于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受到经济利益追求的现实影响,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群众传统文化整体建设水平较为滞后。在日常文化活动中,还存在赌博、迷信、邪教、大吃大喝等颓废文化形式。而对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全民阅读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使得群众文化建设覆盖面受限,整体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2.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单一
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是多元化的、积极向上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公众群体的精神生活追求全方位创新。但是目前多数地区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是以广场活动为主,例如广场舞、太极拳、戏曲、民乐等。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活动内容相对较为固定,受到场地和组织方面的限制较为明显,创新性不足,使得群众在长时间参与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参与人数不断减少。长时期负向发展,使得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水平受到明显限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无法体现出来。
3.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新时代背景下,群众传统文化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对软硬件配套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中,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场地面积小、设施类型单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相关方面的设施建设更是一片空白。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水平有所提升,但在管理层面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缺失,多数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损毁而没有及时维修,给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带来影响。
4.专业人才培养断代
新形势背景下,群众传统文化开展的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要求全面提升,对活动组织的专业技能要求全面提升。但是在实际发展中,群众传统文化无序开展现象还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地区,受到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现实因素影响,专业人才明显欠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城市发展,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缺乏有效引导,整体水平难以实现有效提升,给具体工作开展带来影响。
三、群众传统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1.加大群众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在群众传统文化建设重要性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公众群体正确认识群众文化,提升文化活动参与水平,是群众传统文化工作开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借助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期,遵循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整体要求,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契机为基本抓手,构建新型群众文化宣传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群众创新、创造了丰富的基层文化,不断提升业余生活水平。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小视频等媒体类型,具有直观性、传播速度快等特征。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依托农村广播和新媒体平台,搭建多元化的群众文化宣传平台,一方面能够提升宣传工作开展效率,促进宣传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公众群体对文化建设的接受程度,完善群众文化工作机制。
2.创新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内容
创新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内容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应当以当地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发出积极向上的新型文化节目。以此不仅能够满足群众在文化休闲方面的现实需求,还能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同时,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应当结合节日文化特征,组织一些群众参与度高、内涵丰富、意义性强的节目,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提升的同时,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3.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要促进群众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基礎设施建设体系。针对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建设类型单一等方面问题,应当强化投入机制创新,采用多种融资渠道,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首先是要加强与上级政府部门对接,争取国家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国家直补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PPP运行模式,增加社会层面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将群众文化建设同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企业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
4.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群众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是确保活动开展质量的基本前提。针对目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人才培养工作应当从三个基本层面入手:一是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契机,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的内部挖掘。二是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方面的支持,通过新型合作平台建设,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三是加大人才管理创新,改善地方工作环境,提升工作人员薪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融入群众文化工作中来,构建群众文化工作的长期运行机制。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也将不断提升,群众传统文化工作开展也将会面临更多新型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关层面要全面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效创新群众传统文化运行机制,促进群众传统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厉辉《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传媒论坛》2021年第4期。
[2] 郭晓红《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对策》,《戏剧之家》2020年第32期。
[3] 黄益彬《新时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探索》,《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