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OHU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课文不仅讲了,而且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知识没有掌握。常听到学生这样埋怨: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我都按时完成,上课也已经很注意思考与阅读,可阅读和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反思。
  前天我上了《孤独之旅》一课,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我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课前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然后导入:“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提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下来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考虑并概括,再利用课件展示放鸭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情形,让学生了解放鸭前的杜小康,接着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这些问题很浅显,都来源于课文,学生容易找到“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四句话。然后让学生赏析第一句话,提示联系相关课文内容。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注意体会说话人当时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等赏析。共设五个问题,具有梯度性,既有对情节的把握,又有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体悟,即:(1)生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2)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他家由富变穷了,第1段。)(3)这段中哪一个词语鲜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4)他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5)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与杜小康比一比,看是否相似。)
  按照这个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自主分析,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得很到位,并且让学生对人物的性格进行评价,很受学生欢迎,便于课堂的演绎。这样的课堂才能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攻破了重点与难点,然后以分析杜小康的第一句话作为环节示范,后面的三个环节留给学生自己解决,请学生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摇?摇 ?摇?摇?摇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赏析结果,记住结论一定要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信息的依据。这是“授之以渔”,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水到渠成,这是教师进行设计时的第二次选点突破。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部分,我设置了讨论题,重在对文章进行深层研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素养进行考查与训练,让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学习。在辩论“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时,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回答出:“独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赖别人。”“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担家庭的困难。”“能承担责任,有勇气,坚强。”“那么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呢?”……至此,学生对课文都有了独特的体验。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总结了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孤独,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说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此时,再回首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结课时,我说:“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小说中写道: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的,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摊,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最后,以曹文轩《青铜葵花》中的一句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送给大家。”伴随着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响起结束这一堂公开课。
  这堂课,没有以往枯燥的字词读音检测,而是将之放在文段中辨析记忆(如:在读“嬉闹”之时,有人读xǐ,我引导学生订正为xī),非常有效,并注重语文基础知识;重视文本阅读,学生的见解来源文本具体语句文段,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我一再强调学生读文章要有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中我谈了自己的孤独:“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让学生理解“孤独”的含义,这对学生读文章是很好的借鉴与指引,因此,学生在发言中的见解是独特的。我鼓励大家,给予正确引导,使情感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很好实现,我认为这算是堂成功的公开课。
  实践出真知,我感悟到:(1)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作为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及时供给自己新鲜的“血液”与“能源”,并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碰撞,引发自身进行换位思考,萌发出一些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想法、新的措施、新的技巧、新的点子等,可以促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2)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备好一堂课必须认真精心对文本加以研讨,学生思维的迸发来源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而且在集体备好课后,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第二次精心备课,根据实际作出调整,要对教学实践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采取最好的适合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方案。(3)善于反思,不断总结。著名老师王金战曾说:“优秀不是时间的累积,而是不断反思产生的创造力。”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在思考、酝酿、探求中寻找最佳通道、最佳切入点的过程。“实践出真知”,最好的教案,最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是最好的课堂,当然,最好是实行一课多案的教学。
其他文献
提 要: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与学的重难点,特别是含有重要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更让学生感到棘手。一些教师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急功近利,要么忽视手中最重要的课本资源,要么只重视练习不注重方法归纳。本文就高考复习阶段文言文翻译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课本资源 方法指导  高考文言文铁定都考课外选文,为了提高考试中文言翻译题分数,一些同学抛开课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中忙得昏天黑地
期刊
摘 要: 语文教学具备多元性的教学特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丰富的美学因素使其产生重要的美学教育功能。传统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多采用灌输方式,强调基础知识及基本运用技巧,而忽视学生审美能力,让这门具有美学教育功能的学科失去了原有色彩。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使其具备审美品位,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个性化研究,将借助理论研究,通过实例论
期刊
我多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根据教学中的观察发现,一般语文成绩好的同学总是常常进行课外阅读并且获益。吕叔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少数语文好的学生,提起学习经验,往往会说得益于课外书。”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注重课外阅读,导致一些学生分数高,但是能力低,这也是一些学生讨厌语文的原因之一。韩寒在一本书里说过,他上语文课基本不听老师讲,大多时间是用来看课外书的。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发展的重要
期刊
摘 要: 情景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阐述了情景化教学的重要性,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有效应用情景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 情景化教学 中学语文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提高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取向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中学语文
期刊
摘 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个性发展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重视朗读等教学策略方面做出相关论述,以期各位同仁商榷,探寻出一条有利于初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康庄之路。  关键词: 个性阅读 初中语文 教学辉煌  新课改步伐逐渐加大,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欣然而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备受关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
期刊
中职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不认真,因此最怕背诵。如何背诵古诗文呢?首先需要学生跨过“认识古诗词”、“熟读古诗文”、“理解古诗文”这三道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配置以下几把钥匙,就能比较容易地打开背诵古诗文的大门。  第一把钥匙——歌唱背诵法  检查学生背李煜《虞美人》,一位女同学问她可不可以唱这首词,我说可以。后来她就唱起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