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一提教研就吐口水,有抵触情绪,觉得费时费力却没什么用,是作秀。教育界对此也颇有争议:教学研究是教研员、专家的事,还是一线教师也应必备的能力和承担的工作?其实,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很好途径,一线教师是最熟悉学生的教育者,每个班的受教育者情况不一样,教师自身素质不同,有待提高的方面也不相同,所以教师自身参与教研,有丰富的研究机会,独特的研究情景,鲜活的研究问题,最佳的研究位置,进行教研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利的。
但,做教研必须做有效的教研。有效的教研第一要保证“有效果”,教师在为教研付出时间和精力后,应该能获得教育水平的提升。不管是教学技能技巧提高,还是教育理念的转变等。第二研究要“有效率”,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大,压力大,如果投入教研的时间和精力与所获比值太小,“事倍功半”,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降低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应努力追求“事半功倍”。
有效的教研要从树立教师正确的教研观开始。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勤干”“苦干”的思想。现在要变“勤干”“苦干”为“巧干”,这个“变”就是要靠科学的方法,要靠教育科研。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中国也有俗话“四两拨千斤”。为什么呢?靠的就是科研。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分析试卷,有的教师只能看到哪些题扣分多,哪些题扣分少,不能透过这些数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去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果采用教育科研的定性分析,就会给教师很多有益的建议。让教师认识到教研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才能激发教师进行教研的积极性。
有效的教研还需从培训教师的教研能力做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部电影,普通观众的评价可能只会停留在“好看”“不好看”上,而影评人却能从剧本创作、导演手法、灯光、摄影、制景、剪辑、表演等多个方面找出影片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同理,评一堂课,有的教师只会评“上得好”或“上得不好”,或至多说说“学生发言都很积极”“没有卡壳”等简单性评价,而优秀的教师能从授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课堂生成的巧妙运用等方面来反思这堂课的优劣,从而从这堂课中获益。教师缺乏必备的教研基本知识,不能在教研中有积极的思考,也就享受不到教研带来的好处与乐趣。因此,要做“有效的教研”,要从培训教师基本的教研能力开始。包括对所任教学科课标的深度解读,对整套教材编辑意图的理解,掌握教育简史、教育流派、心理学知识、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评、教育写作等等。有了基本的教研能力,投身教研中,才能行动,才能见效。
有效的教研要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教研的内容要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不能“假”“大”“空”,要“细”“小”“实”。这些“细”“小”“实”的教研点从哪里来?这就要树立教师“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教研活动课题,再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研究,最易达到同步推进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例如“如何做好班主任”这样的课题比较“空”,比较“大”。如果把班主任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将它转化成“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布置”“如何培养得心应手的班干部”等等一个个小而实的课题进行教研,就能更直接地对教师工作有实效。
有效的教研要讲究形式。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形式多数是听一节课,三言两语说几句好话,指出一两处不足就完事。学校在进行教研活动时,要精心安排。听课前,公布研讨课所授教材、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听课教师先对教材有个了解。听课时,安排好听课任务。或是大家对要研讨的专题集中关注,或是进行分工:你注意教师的体态语言;你注意收集学生发言的次数,分布情况数据;他注意观察教师对课堂突发状况的应对;他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形式等。评课前有要求,评课内容要形成书面材料。事先准备书面材料,就避免了思维的惰性。评课时有要求:第一轮,施教者首先进行教学设计说明,让评课者更了解授课教师教学活动意图;第二轮,每人针对课例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轮,每人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意见,或支持或反对;第四轮,授课教师再说授课、交流后的反思。这样通过几次思想的交锋,收获就能颇大。除集中评课形式外,学校还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弥补集中评课时间短、有的意见当时考虑不成熟,后期有新想法,想表达的不足,从而延伸教研的空间和时间。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教师喜欢的一种教研方式。
要让教研有实效,还涉及教研组织者的培养,学校对教研工作的重视与督查等等各个方面。但只要教师有心做教研,必能达到有效教研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但,做教研必须做有效的教研。有效的教研第一要保证“有效果”,教师在为教研付出时间和精力后,应该能获得教育水平的提升。不管是教学技能技巧提高,还是教育理念的转变等。第二研究要“有效率”,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大,压力大,如果投入教研的时间和精力与所获比值太小,“事倍功半”,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降低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应努力追求“事半功倍”。
有效的教研要从树立教师正确的教研观开始。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勤干”“苦干”的思想。现在要变“勤干”“苦干”为“巧干”,这个“变”就是要靠科学的方法,要靠教育科研。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中国也有俗话“四两拨千斤”。为什么呢?靠的就是科研。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分析试卷,有的教师只能看到哪些题扣分多,哪些题扣分少,不能透过这些数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去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果采用教育科研的定性分析,就会给教师很多有益的建议。让教师认识到教研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才能激发教师进行教研的积极性。
有效的教研还需从培训教师的教研能力做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部电影,普通观众的评价可能只会停留在“好看”“不好看”上,而影评人却能从剧本创作、导演手法、灯光、摄影、制景、剪辑、表演等多个方面找出影片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同理,评一堂课,有的教师只会评“上得好”或“上得不好”,或至多说说“学生发言都很积极”“没有卡壳”等简单性评价,而优秀的教师能从授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课堂生成的巧妙运用等方面来反思这堂课的优劣,从而从这堂课中获益。教师缺乏必备的教研基本知识,不能在教研中有积极的思考,也就享受不到教研带来的好处与乐趣。因此,要做“有效的教研”,要从培训教师基本的教研能力开始。包括对所任教学科课标的深度解读,对整套教材编辑意图的理解,掌握教育简史、教育流派、心理学知识、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评、教育写作等等。有了基本的教研能力,投身教研中,才能行动,才能见效。
有效的教研要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教研的内容要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不能“假”“大”“空”,要“细”“小”“实”。这些“细”“小”“实”的教研点从哪里来?这就要树立教师“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教研活动课题,再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研究,最易达到同步推进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例如“如何做好班主任”这样的课题比较“空”,比较“大”。如果把班主任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将它转化成“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布置”“如何培养得心应手的班干部”等等一个个小而实的课题进行教研,就能更直接地对教师工作有实效。
有效的教研要讲究形式。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形式多数是听一节课,三言两语说几句好话,指出一两处不足就完事。学校在进行教研活动时,要精心安排。听课前,公布研讨课所授教材、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听课教师先对教材有个了解。听课时,安排好听课任务。或是大家对要研讨的专题集中关注,或是进行分工:你注意教师的体态语言;你注意收集学生发言的次数,分布情况数据;他注意观察教师对课堂突发状况的应对;他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形式等。评课前有要求,评课内容要形成书面材料。事先准备书面材料,就避免了思维的惰性。评课时有要求:第一轮,施教者首先进行教学设计说明,让评课者更了解授课教师教学活动意图;第二轮,每人针对课例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轮,每人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意见,或支持或反对;第四轮,授课教师再说授课、交流后的反思。这样通过几次思想的交锋,收获就能颇大。除集中评课形式外,学校还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弥补集中评课时间短、有的意见当时考虑不成熟,后期有新想法,想表达的不足,从而延伸教研的空间和时间。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教师喜欢的一种教研方式。
要让教研有实效,还涉及教研组织者的培养,学校对教研工作的重视与督查等等各个方面。但只要教师有心做教研,必能达到有效教研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