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看,疫情仍是最大的影响变量,超低基数、“抗疫”红利、“就地过年”等均对一季度经济产生显著影响,经济结构性复苏特征鲜明。在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的前提下,预计全年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分化、存货冲击、就业压力、债务风险和通胀趋升等问题和风险不容忽视,需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确保经济修复全面、平稳、可持续。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位”和“势”
源于一季度经济数据基数效应的影响极为显著,分析时采用近两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几何平均增速来衡量经济运行的“位”,即经济修复的水平,用更为敏感的环比数据来衡量经济运行的“势”,即边际变化趋势,并辅以实物量指标作为判断一季度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参考。
(一)工业:高“位”高“势”,后续保持强劲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两年平均增长6.8%,超过市场普遍预期,已高于疫情前水平,达到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从环比来看,1、2、3月份环比增速分别为0.66%、0.69%和0.60%,其中前2个月增速明显高于2013—2019年同期均值的0.53%和0.54%,也略高于2020年11月和12月的0.60%和0.65%,显示工业经济高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一季度工业高速增长主要受“就地过年”和强势出口链条驱动。
(二)消费:低“位”低“势”,约束有待打开
与工业增长相比,消费增长势头有所偏弱,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速为4.2%,与疫情前相比依然偏低,仅为2019年同期的5成。从环比来看,1、2、3月份社零总额季调后环比增速分别为-0.92%、1.45%和1.75%,其中3月份源于国际油价涨幅显著、前期竣工明显提速等因素,石油及制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实现较快上行,对短期消费形成明显提振。然而,1、2月份社零总额环比仅分别增长-1.40%和0.56%,远低于2013—2019年同期均值的0.66%和0.74%,也低于上年11月和12月1.36%和1.26%的环比增速,显示近期消费复苏动力仍然不足。从环比数据的消费类型来看,餐饮消费的环比降幅远高于商品零售的降幅,这一方面受到“就地过年”影响,另一方面显示疫情对场景消费和聚集性消费的约束仍然显著。
(三)固定资产投资:低“位”高“势”,近期逆势回升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速为2.9%,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值,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但从环比数据来看,1、2、3月份环比增速分别为1.15%、1.50%和1.51%,显著高于2013—2019年同期均值的0.89%、0.80%和0.84%,且较上年四季度1.4%左右的环比增速继续回升,打破了201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速不断下行的趋势,固定资产投资有望持续修复。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经济分化加剧
一是供需差距进一步扩大。将2019年作为衡量基准,今年一季度工业增长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114%,固定资产投资为105%,消费为108%,餐飲消费仅为98%,考虑价格因素,投资和消费的实际比例将会更低,供需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二是不同规模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此次疫情对于中小企业的冲击更为严重,规模以上工业显著快于全部工业增速,限额以上消费快于限额以下消费,一季度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6.2%,高于全部消费2.0个百分点。三是不同行业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领域中,上游行业相对平稳,如原材料行业和冶炼行业;中游行业增长更快,如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行业等;下游行业增长缓慢,如纺织服装业、食品行业等两年复合增速较低或负增长。服务业中信息传输业、金融行业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持续低迷。四是区域分化问题更趋凸显。从上年经济复苏的进度来看,沿海省份明显好于内陆省份,“就地过年”使返乡人数比例明显减少,更利好沿海地区和一二线城市。
(二)“抗疫经济”红利仍然存在
一是从消费看,医药物资、“宅经济”等消费增势良好。一季度,中西药品类在上年较高基数下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两年平均增长8.7%,快于总体消费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快递业务量基本翻一番,网络办公、在线教育等发展迅猛。二是从生产看,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行业高速增长。一季度,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2.0%、12.5%和12.4%。三是从出口看,全球疫情蔓延下出口增速创新高。一季度,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0.4%,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以上,医药制造业出口增长83.2%,设备类增长超过50%,地产后周期产品如家具、电器、灯具等出口增速均接近100%。
(三)部分政策效应有所减弱
一是经济持续复苏背景下,财政资金投放节奏有所放缓。今年一季度末财政存款余额达4.3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5441亿元,较2019年同期多增948亿元。加之受到年初散发疫情及提前批专项债下达较晚影响,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两年平均增长2.3%。二是促消费政策实施力度不足。根据商务部数据,统一数据口径且扣除2020年超低基数影响后的估算结果显示,2021年春节消费为负增长,上述结果受到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和“就地过年”政策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促消费政策实施力度不足有关。
(四)“就地过年”影响显现
一是提高工业增长速度。据对全国近5000家工业企业开展的开工情况快速调查显示,调查企业春节平均放假天数为7.5天,明显少于正常年份。同时员工到岗情况较好,近一半企业有超过九成员工就地过年。高炉开工率、用电量数据等均反映今年春节期间生产好于正常年份。二是影响社会消费增长。首先,旅客周转量大幅下降,1—2月石油制品类消费为限额以上商品中唯一负增长的品类,两年平均增速为-5.2%,一季度餐饮消费两年平均增速仅为-1.0%。其次,农村消费增速降幅明显,增速从快于城镇转为慢于城镇。一季度,城镇消费两年平均增长4.3%,乡村消费两年平均增长3.2%,与上年12月两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了1.8个和4.3个百分点。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存货冲击或将加大季度经济波动
在“就地过年”和外贸链条强势增长的拉动下,一季度工业实现超预期增长,但需求增长景气度相对不佳,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产成品存货必然显著冲高。二季度,除非需求出现超预期爆发,否则部分生产行业将进入存货去化过程,生产扩张将受到影响,当季经济增长较基准情景出现回落,季度经济增速的波动性将进一步放大。
(二)“芯片荒”可能引发工业生产收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受汽车芯片供应不足影响,2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分别下滑37.1%和41.9%,3月份产销数据有所好转,但预计到6月全球汽车厂商减产规模将达到150万辆。汽车产业链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链条,其可提振钢铁、冶金、设备制造等多行业的生产和投资,且随着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其对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贡献度日益提升。
(三)全球通胀压力加大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快速上涨,截至4月下旬布伦特原油、LME铜等期货价格较年初涨幅分别达到27.8%和23.2%,带动我国上游冶金、煤炭及炼焦等行业价格上涨,且未来或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传导。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飙升,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显著调高PCE和核心PCE预测值。3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6%,创2018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涨幅高达3.5%;欧元区调和CPI同比上涨1.3%,较上年末增加1.6个百分点;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物价均保持较快增长。
(四)债务领域风险可能进一步显现
为对冲疫情冲击,我国采取了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导致宏观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2020年四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升至270.1%,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23.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政府部门杠杆率增幅靠前。市场机构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信用债到期规模将达到68712亿元,较去年增加约1.5万亿元,同比增幅达27.6%,且债务到期压力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一、二季度到期增速高达61%和45%,短期债务领域风险有所上升。
(五)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今年一季度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97万人,仍低于2019年同期27万人。今年以来能源、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融资成本上涨,疫情期间优惠政策陆续退出,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为困难,而其作为吸纳就业的重点领域,将增加就业的不确定性。且今年由于疫情留在当地的部分农村劳动力将重新返城,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突破900万人,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四、2021年经济增速有望超过8%,全年呈现“C型”走势
(一)消费呈现逐步走高态势
一是服务消费有望持续回暖。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持续推进和疫情管控措施的逐步放松,接触型、聚集型等消费有望持续回暖。二是居民消费倾向边际改善。受预防性储蓄、消费场景受限等因素影响,2020年居民消费倾向明显回落,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生产生活秩序将恢复至疫情前状态,居民消费倾向将逐步改善。三是限额以下消费或将不断修复。疫情对限下消费的冲击强于限上消费,部分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逐步退出市场,限下消费复苏更为缓慢,随着疫情缓解,有望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投资增长保持稳中回升
一是房地产投资仍具韧性。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3.8%,两年平均增长9.9%,销售额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9.1%,销售回款占开发商资金来源比例过半,部分抵消了融资收紧政策的影响,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两年平均增速为10.4%,处于2015年以来同期高位。后续若没有大范围压降信贷额度,房企可通过销售回款为投资补充现金流,房地产投资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二是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企業利润持续改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改善持续高于投资增速,一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近三年同期高点,企业扩大资本开支的动力较强,特别是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改领域的投资有望较快增长。三是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持续回升。从2020年10月开始,主要受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压力增加、专项债项目推进缓慢和专项债额度没有提前下发等因素影响,基建投资月度增速持续回落。今年广义财政空间较大,加之“十四五”初年大项目集中落地,基建投资增长有望较一季度持续回升。
(三)出口维持较高增长态势
一是全球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随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的有序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出现明显好转,除印度、日本等个别国家外,日新增确诊病例人数相较前期高点降幅达50%以上。二是外部市场需求持续回暖。为对冲疫情对经济运行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采取大规模宽松政策,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复苏,加之境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对于中间品及终端消费品的需求持续回暖,利好我国出口增长。三是新兴经济体竞争压力有所加大。随着印度尼西亚、越南等新兴经济体逐步走出疫情阴霾,其生产能力将不断修复,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和替代效应也将逐步显现。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预计2021年我国出口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全年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四)价格走势持续分化
一是CPI保持合意涨幅。从翘尾因素来看,2021年CPI翘尾均值为-0.04%,较上年大幅回落2.28个百分点。从新涨价因素来看,年初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已获得有效控制,全国疫苗接种人数稳步增加,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居民消费潜力有望逐步释放。全年来看,CPI涨幅或将位于1.5%—2.0%区间之内。二是PPI延续上行态势。从翘尾因素来看,2021年PPI月度同比翘尾增速的均值达1.37%,高于上年1.45个百分点。从新涨价因素来看,源于世界主要国家持续大幅宽松的货币环境,“三黑一色”等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导致我国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小觑。全年PPI涨幅或将位于2.5%—3.0%区间内。
综合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5%左右,但疫情防控形势、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均存较大变数,导致经济走势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五、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应提高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精准度,把握好政策退出的时点和节奏,尽量保障二季度经济实现平稳增长,避免季度间经济出现过大波动。
一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系列要求,在保增长、控通胀和防风险目标之间有效平衡。随着产能利用率、经济增长逐步恢复正常,一些非常规宏观政策措施应逐步退出,防止风险累积,同时着力避免政策急转弯,保持政策适度灵活性,以对新形势、新变化等进行及时反应调整。
二是进一步实施结构性调控政策。当前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特征明显,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工业强、服务业弱的特征仍将持续,财税、货币金融政策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差别化措施,促进经济的均衡复苏,实现民生领域的有效保障。
三是加大微观层面防风险力度。企业债务、中小银行资本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楼市高杠杆等是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的主要领域,应加大微观层面的风险防范管控力度,通过加快企业改革、破产重组、充实资本等措施,强化风险“防波堤”。
四是加强长短期政策的衔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一些长期酝酿的重大改革和政策如财税体制改革、延迟退休等应加快出台并推进实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位”和“势”
源于一季度经济数据基数效应的影响极为显著,分析时采用近两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几何平均增速来衡量经济运行的“位”,即经济修复的水平,用更为敏感的环比数据来衡量经济运行的“势”,即边际变化趋势,并辅以实物量指标作为判断一季度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参考。
(一)工业:高“位”高“势”,后续保持强劲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两年平均增长6.8%,超过市场普遍预期,已高于疫情前水平,达到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从环比来看,1、2、3月份环比增速分别为0.66%、0.69%和0.60%,其中前2个月增速明显高于2013—2019年同期均值的0.53%和0.54%,也略高于2020年11月和12月的0.60%和0.65%,显示工业经济高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一季度工业高速增长主要受“就地过年”和强势出口链条驱动。
(二)消费:低“位”低“势”,约束有待打开
与工业增长相比,消费增长势头有所偏弱,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速为4.2%,与疫情前相比依然偏低,仅为2019年同期的5成。从环比来看,1、2、3月份社零总额季调后环比增速分别为-0.92%、1.45%和1.75%,其中3月份源于国际油价涨幅显著、前期竣工明显提速等因素,石油及制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实现较快上行,对短期消费形成明显提振。然而,1、2月份社零总额环比仅分别增长-1.40%和0.56%,远低于2013—2019年同期均值的0.66%和0.74%,也低于上年11月和12月1.36%和1.26%的环比增速,显示近期消费复苏动力仍然不足。从环比数据的消费类型来看,餐饮消费的环比降幅远高于商品零售的降幅,这一方面受到“就地过年”影响,另一方面显示疫情对场景消费和聚集性消费的约束仍然显著。
(三)固定资产投资:低“位”高“势”,近期逆势回升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速为2.9%,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值,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但从环比数据来看,1、2、3月份环比增速分别为1.15%、1.50%和1.51%,显著高于2013—2019年同期均值的0.89%、0.80%和0.84%,且较上年四季度1.4%左右的环比增速继续回升,打破了201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速不断下行的趋势,固定资产投资有望持续修复。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经济分化加剧
一是供需差距进一步扩大。将2019年作为衡量基准,今年一季度工业增长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114%,固定资产投资为105%,消费为108%,餐飲消费仅为98%,考虑价格因素,投资和消费的实际比例将会更低,供需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二是不同规模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此次疫情对于中小企业的冲击更为严重,规模以上工业显著快于全部工业增速,限额以上消费快于限额以下消费,一季度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6.2%,高于全部消费2.0个百分点。三是不同行业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领域中,上游行业相对平稳,如原材料行业和冶炼行业;中游行业增长更快,如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行业等;下游行业增长缓慢,如纺织服装业、食品行业等两年复合增速较低或负增长。服务业中信息传输业、金融行业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持续低迷。四是区域分化问题更趋凸显。从上年经济复苏的进度来看,沿海省份明显好于内陆省份,“就地过年”使返乡人数比例明显减少,更利好沿海地区和一二线城市。
(二)“抗疫经济”红利仍然存在
一是从消费看,医药物资、“宅经济”等消费增势良好。一季度,中西药品类在上年较高基数下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两年平均增长8.7%,快于总体消费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快递业务量基本翻一番,网络办公、在线教育等发展迅猛。二是从生产看,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行业高速增长。一季度,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2.0%、12.5%和12.4%。三是从出口看,全球疫情蔓延下出口增速创新高。一季度,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0.4%,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以上,医药制造业出口增长83.2%,设备类增长超过50%,地产后周期产品如家具、电器、灯具等出口增速均接近100%。
(三)部分政策效应有所减弱
一是经济持续复苏背景下,财政资金投放节奏有所放缓。今年一季度末财政存款余额达4.3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5441亿元,较2019年同期多增948亿元。加之受到年初散发疫情及提前批专项债下达较晚影响,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两年平均增长2.3%。二是促消费政策实施力度不足。根据商务部数据,统一数据口径且扣除2020年超低基数影响后的估算结果显示,2021年春节消费为负增长,上述结果受到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和“就地过年”政策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促消费政策实施力度不足有关。
(四)“就地过年”影响显现
一是提高工业增长速度。据对全国近5000家工业企业开展的开工情况快速调查显示,调查企业春节平均放假天数为7.5天,明显少于正常年份。同时员工到岗情况较好,近一半企业有超过九成员工就地过年。高炉开工率、用电量数据等均反映今年春节期间生产好于正常年份。二是影响社会消费增长。首先,旅客周转量大幅下降,1—2月石油制品类消费为限额以上商品中唯一负增长的品类,两年平均增速为-5.2%,一季度餐饮消费两年平均增速仅为-1.0%。其次,农村消费增速降幅明显,增速从快于城镇转为慢于城镇。一季度,城镇消费两年平均增长4.3%,乡村消费两年平均增长3.2%,与上年12月两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了1.8个和4.3个百分点。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存货冲击或将加大季度经济波动
在“就地过年”和外贸链条强势增长的拉动下,一季度工业实现超预期增长,但需求增长景气度相对不佳,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产成品存货必然显著冲高。二季度,除非需求出现超预期爆发,否则部分生产行业将进入存货去化过程,生产扩张将受到影响,当季经济增长较基准情景出现回落,季度经济增速的波动性将进一步放大。
(二)“芯片荒”可能引发工业生产收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受汽车芯片供应不足影响,2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分别下滑37.1%和41.9%,3月份产销数据有所好转,但预计到6月全球汽车厂商减产规模将达到150万辆。汽车产业链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链条,其可提振钢铁、冶金、设备制造等多行业的生产和投资,且随着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其对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贡献度日益提升。
(三)全球通胀压力加大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快速上涨,截至4月下旬布伦特原油、LME铜等期货价格较年初涨幅分别达到27.8%和23.2%,带动我国上游冶金、煤炭及炼焦等行业价格上涨,且未来或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传导。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飙升,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显著调高PCE和核心PCE预测值。3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6%,创2018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涨幅高达3.5%;欧元区调和CPI同比上涨1.3%,较上年末增加1.6个百分点;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物价均保持较快增长。
(四)债务领域风险可能进一步显现
为对冲疫情冲击,我国采取了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导致宏观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2020年四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升至270.1%,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23.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政府部门杠杆率增幅靠前。市场机构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信用债到期规模将达到68712亿元,较去年增加约1.5万亿元,同比增幅达27.6%,且债务到期压力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一、二季度到期增速高达61%和45%,短期债务领域风险有所上升。
(五)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今年一季度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97万人,仍低于2019年同期27万人。今年以来能源、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融资成本上涨,疫情期间优惠政策陆续退出,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为困难,而其作为吸纳就业的重点领域,将增加就业的不确定性。且今年由于疫情留在当地的部分农村劳动力将重新返城,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突破900万人,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四、2021年经济增速有望超过8%,全年呈现“C型”走势
(一)消费呈现逐步走高态势
一是服务消费有望持续回暖。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持续推进和疫情管控措施的逐步放松,接触型、聚集型等消费有望持续回暖。二是居民消费倾向边际改善。受预防性储蓄、消费场景受限等因素影响,2020年居民消费倾向明显回落,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生产生活秩序将恢复至疫情前状态,居民消费倾向将逐步改善。三是限额以下消费或将不断修复。疫情对限下消费的冲击强于限上消费,部分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逐步退出市场,限下消费复苏更为缓慢,随着疫情缓解,有望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投资增长保持稳中回升
一是房地产投资仍具韧性。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3.8%,两年平均增长9.9%,销售额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9.1%,销售回款占开发商资金来源比例过半,部分抵消了融资收紧政策的影响,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两年平均增速为10.4%,处于2015年以来同期高位。后续若没有大范围压降信贷额度,房企可通过销售回款为投资补充现金流,房地产投资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二是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企業利润持续改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改善持续高于投资增速,一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近三年同期高点,企业扩大资本开支的动力较强,特别是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改领域的投资有望较快增长。三是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持续回升。从2020年10月开始,主要受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压力增加、专项债项目推进缓慢和专项债额度没有提前下发等因素影响,基建投资月度增速持续回落。今年广义财政空间较大,加之“十四五”初年大项目集中落地,基建投资增长有望较一季度持续回升。
(三)出口维持较高增长态势
一是全球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随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的有序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出现明显好转,除印度、日本等个别国家外,日新增确诊病例人数相较前期高点降幅达50%以上。二是外部市场需求持续回暖。为对冲疫情对经济运行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采取大规模宽松政策,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复苏,加之境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对于中间品及终端消费品的需求持续回暖,利好我国出口增长。三是新兴经济体竞争压力有所加大。随着印度尼西亚、越南等新兴经济体逐步走出疫情阴霾,其生产能力将不断修复,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和替代效应也将逐步显现。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预计2021年我国出口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全年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四)价格走势持续分化
一是CPI保持合意涨幅。从翘尾因素来看,2021年CPI翘尾均值为-0.04%,较上年大幅回落2.28个百分点。从新涨价因素来看,年初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已获得有效控制,全国疫苗接种人数稳步增加,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居民消费潜力有望逐步释放。全年来看,CPI涨幅或将位于1.5%—2.0%区间之内。二是PPI延续上行态势。从翘尾因素来看,2021年PPI月度同比翘尾增速的均值达1.37%,高于上年1.45个百分点。从新涨价因素来看,源于世界主要国家持续大幅宽松的货币环境,“三黑一色”等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导致我国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小觑。全年PPI涨幅或将位于2.5%—3.0%区间内。
综合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5%左右,但疫情防控形势、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均存较大变数,导致经济走势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五、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应提高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精准度,把握好政策退出的时点和节奏,尽量保障二季度经济实现平稳增长,避免季度间经济出现过大波动。
一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系列要求,在保增长、控通胀和防风险目标之间有效平衡。随着产能利用率、经济增长逐步恢复正常,一些非常规宏观政策措施应逐步退出,防止风险累积,同时着力避免政策急转弯,保持政策适度灵活性,以对新形势、新变化等进行及时反应调整。
二是进一步实施结构性调控政策。当前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特征明显,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工业强、服务业弱的特征仍将持续,财税、货币金融政策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差别化措施,促进经济的均衡复苏,实现民生领域的有效保障。
三是加大微观层面防风险力度。企业债务、中小银行资本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楼市高杠杆等是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的主要领域,应加大微观层面的风险防范管控力度,通过加快企业改革、破产重组、充实资本等措施,强化风险“防波堤”。
四是加强长短期政策的衔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一些长期酝酿的重大改革和政策如财税体制改革、延迟退休等应加快出台并推进实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