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道德哲学家德沃金认为,对美国宪法的解读方式决定着对美国民主制度的理解。为此,他反对历史主义、消极主义和严格主义对美国宪法的误读,主张对美国宪法进行道德解读,即将美国宪法条款理解为对政府提出的政治道德要求。德沃金进一步指明,根据合宪性民主与共同兼顾式民主概念,对美国宪法进行的道德解读不但不会损害美国民主,反而会促进美国民主所保护的自由、平等与博爱三大目标。
【基金项目】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正义及其实现(09C-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道德哲学家德沃金认为,对美国宪法的解读方式决定着对美国民主制度的理解。为此,他反对历史主义、消极主义和严格主义对美国宪法的误读,主张对美国宪法进行道德解读,即将美国宪法条款理解为对政府提出的政治道德要求。德沃金进一步指明,根据合宪性民主与共同兼顾式民主概念,对美国宪法进行的道德解读不但不会损害美国民主,反而会促进美国民主所保护的自由、平等与博爱三大目标。
其他文献
传统中国思想家很早就对乡村公共品自主供给问题进行了回应和思考。从“藏富于民”到“囊漏贮中”,提高个人财富能力是实现乡村公共品自主供给的基础;亲仁善邻,有利于降低乡村公共品自主供给的组织成本;低流动性的乡村创造了乡村公共品互助供给的组织条件;诱导乡村精英的劝分行为,必须提供乡村精英的选择性激励。这些思想资源为解决当前乡村公共品供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嵌套模型、奥萨卡模型方法研究苏浙沪三省(市)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及各因素的贡献率,可以发现,流动人口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收入差异,其中,人力资本和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流动人口性别收入差异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因素,人力资本中又以教育年限这一变量的贡献最大,教育上的不平等显著影响到男性流动人口和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此外,性别收入差异中不可解释的部分占75%,表明流动人口收入中可能存在着性别歧视。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对公共进行正当化证成的基督宗教与世俗理性两种进路,一向是前者被人看重,而后者被人质疑。上帝之下,众生平等,似乎是公共证成的天然进路。理性是否足以将公共正当化?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否则,现代政治依托于理性建立的公共自证,就成为一个悬疑的结论。从古希腊苏格拉底三代师生对公共进行的首次理性论证开始,西方一直就存在着依靠理性证成公共的持续努力。理性之所以能够将公共正当化,理由自然不在思想家的持续努力,而在于“人为自己立法”的自然正当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17世纪的理性哲学为此做出首次强
组织创新是伴随着社会化生产和分工细化产生的,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组织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影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会导致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组织结构变革。因此,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互为因果,二者的互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成长过程。组织学习以及包含其中的知识创造是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而组织学习涵盖的范围直接影响组织的整合能力,最终影响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影响企业成长。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扁平式组织学习是适应全球化分工和模块化生产的重要组织变革,是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漆琪生认为,土地问题的解决,对于近代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土地问题包括土地分配与土地使用两大方面。但是,近代土地问题的解决,要着眼于土地使用问题,而必须以土地分配问题为主。打破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土地所有关系与土地使用关系之矛盾,进而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土地国有。漆琪生这一构想的提出,是尊重中国国情、维护农民利益、适应经济发展与工业化需要,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土地问题具体相结合的结果,它有着强烈的现实关照,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农地产权的结构内涵来源于诸项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割配置,其作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核心,只有置于一个长期的经济变迁过程中才可以理解。在对农地产权结构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后,得出了对当前农地产权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启示:首先,农地产权本身的结构内涵要求我们在改革农地制度时,不能只关注农户所拥有农地产权权利的种类与程度,如何明确地界定清晰的集体主体及建立其有效的代理、经营和管理组织,并保障该主体所拥有的权利,同时进一步规范国家主体借助用途管制、土地规划而拥有的农地权利同样至关重要;其次,在农地市场的建立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反思与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性"特征,有利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源问题",并能解决实践困境中的"真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加强党的领导和社会建设,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制度化建设,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系统。
利用公共物品理论、农户经济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市场供求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农户储粮行为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粮食及粮食储备的属性,农户储粮决策的"市场理性"和"生存理性",农户储粮意愿与储粮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农户粮食的储存及出售行为,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各粮食储备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合理解释,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户储粮的真正目的和动机,深刻揭示农户储粮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以期为政府制定促进农户科学储粮的政策措施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云栖袜宏是“明末四高僧”之首,他以个人魅力汇聚了大批文人居士在其周围,并将自己的佛学主张诉诸笔端,通过一系列文学作品表达了独特的佛理和人生感悟。“真心观”是其佛教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双重体现。在此观照下,其创作体现出独特的面貌。这一观念也是当时学界和思想界的主要趋向,成为晚明文学界在“复”与“变”之间斡旋斗争、推动整个文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真心观”、心学崛起及明中后期文学革新思潮等现象,是“反者道之动”的循环往复规律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体现,只是在具体运作的内核机制上却是佛教的“真心”论在起根本的作用。由
俄国的等级制度存在了200多年。等级是在传统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超越氏族和村社关系长期过程和封建关系演变的产物。帝俄时期国家努力将等级制度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等级制度决定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专制制度的支柱。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等级制度趋于瓦解、新的阶级结构逐渐形成。社会的等级结构不仅出现在阶级形成之前,而且为阶级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实际上研究等级制度为理解俄帝国历史发展的许多根本性问题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