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科社与国际共运、党史党建、政治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唐鸣教授和俞良早教授主编的《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以下简称《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一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工人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和执掌政权的基本观点作为研究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历史经验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梳理了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和执掌政权的历史事实,深入分析了造成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最后党亡政息的多方面原因,全面总结了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作为该书的审读人员,笔者研读了整篇书稿,收获和感受很多。
笔者认为本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学术创新和突破、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方面。
第一,视角独特。苏东剧变后,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执政党党亡政息的原因和教训的书稿出了不少。其中,有些是从历史的角度,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阐述;有些是从逻辑的角度,主要根据理论的逻辑或因果的关系进行分析。本书作者努力追求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且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即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和阐述,试图在两者的结合上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第二,内容全面。全书从原苏东共产党探索执政方式的历史、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军队建设、原苏东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等七个大的方面(28个具体问题)研究和阐述了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内容全面、系统。而且这种系统性是建立在对每个具体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使得该书既具有宏观上的系统性,又具有微观上的深刻性。
第三,逻辑严密。本书由俄共(布)探索共产党执政方式以及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开始,进而到苏东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再到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经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建设重大问题的认识,再到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对党自身建设重大问题的认识,环环相连,循序展开,深入阐述。就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论述,也是先有执政党对有关问题的思想认识及思想认识的演进,再有俄共(布)和联共(布)的实践,然后是东欧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实践,先有正面的经验,而后有反面的经验。这种逻辑性符合事物存在与发展本身的逻辑性,反映了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四,论域宽广。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苏东问题研究的领域。例如,关于党的理论建设,即党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要不要理论创新的问题,以及党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如何进行理论创新的问题,对于发展党的事业和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意义极为重大。以往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缺乏力度,成果不多而且许多认识不深刻。本书阐述了苏俄时期列宁和俄共(布)关于党的理论建设的实践及经验,阐述了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理论建设的内容,特别是总结和指出了它们理论脱离实践的深刻教训。又如,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以往学术界也研究不够,认识不深刻。本书研究了列宁关于党代表人民利益的重要思想与实践,研究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执政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阐述了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此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五,现实感强。立足于我国人民当前的生活而总结原苏东共产党执政的经验,体现出本书的时代感、现实性和科学性。全书深入阐述了列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监督的思想与实践,特别是研究和阐述了列宁逝世前夕在有关文章中提出的加强党内监督的思想。对于列宁时期以后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监督制度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书中也有深入的反映。正确处理大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的实践力求解决的问题。本书深入研究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在这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它对于苏联剧变的影响。本书还深入阐述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科学技术和发展电气化的思想与实践,阐述并高度评价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经验,还总结了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此外,全书认真研究并阐述了列宁关于什么是先进文化以及怎样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阐述和介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践内容,肯定了有益的经验,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及教训。
第六,观点新颖。例如,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党的“建设党”地位的准确定位,是列宁和俄共(布)探索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前提。在当时的实践中,列宁作出了许多理论贡献——提出俄共(布)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俄共(布)是执政党又是建设党,经济建设是党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等等。再如,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书提出,斯大林时期苏联文化领域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不容否认的是,由于错误的文化理论、文化政策的指导,加之频繁的文化批判运动,使苏联文化建设存在严重失误——1929年末以斯大林发表《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为肇端,在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界掀起的批判运动;1930年开始的在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由于1930年《无产阶级革命》杂志发表苏联历史学家斯卢茨基的论文而引发的史学科学领域的批判,等等。斯大林时期文化建设的深刻教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文化创新过程,领袖对理论或真理“发明权”的垄断,必然导致一个民族、社会群体创新意识的泯灭,思想理论的僵化和文化的贫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划清学术与政治、理论探讨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决不能搞文化大批判、大斗争,更不能以“大清洗”的方法来实现思想与文化的统一;必须建立学术民主、自由的环境,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生态,反对用行政的方式干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传统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又如,关于社会主义军队建设,本书指出,苏共丧失军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放弃党的领导、军内“大清洗”、盲目发展军备、军队法纪不严、官兵待遇低下等。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为此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实富国强军的发展战略,坚持从严治军的根本方针,加强军队的执政理念教育,提高军人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如,关于执政党代表人民的利益,本书提出,在斯大林逝世以后时期,苏共重视人民的利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留下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发扬党内民主,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保证;党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关键;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这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重要基础;实行以法治国、依法治党,使各项政策制度化,不因领导人主观意志的转变而转变,这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法律保障。
《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一书应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参编人员有30余位。通观全书,笔者认为,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当前中央要求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审读本书,更是觉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经验中开拓执政理念”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文 义]
笔者认为本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学术创新和突破、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方面。
第一,视角独特。苏东剧变后,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执政党党亡政息的原因和教训的书稿出了不少。其中,有些是从历史的角度,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阐述;有些是从逻辑的角度,主要根据理论的逻辑或因果的关系进行分析。本书作者努力追求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且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即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和阐述,试图在两者的结合上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第二,内容全面。全书从原苏东共产党探索执政方式的历史、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军队建设、原苏东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等七个大的方面(28个具体问题)研究和阐述了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内容全面、系统。而且这种系统性是建立在对每个具体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使得该书既具有宏观上的系统性,又具有微观上的深刻性。
第三,逻辑严密。本书由俄共(布)探索共产党执政方式以及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开始,进而到苏东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再到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经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建设重大问题的认识,再到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对党自身建设重大问题的认识,环环相连,循序展开,深入阐述。就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论述,也是先有执政党对有关问题的思想认识及思想认识的演进,再有俄共(布)和联共(布)的实践,然后是东欧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实践,先有正面的经验,而后有反面的经验。这种逻辑性符合事物存在与发展本身的逻辑性,反映了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四,论域宽广。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苏东问题研究的领域。例如,关于党的理论建设,即党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要不要理论创新的问题,以及党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如何进行理论创新的问题,对于发展党的事业和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意义极为重大。以往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缺乏力度,成果不多而且许多认识不深刻。本书阐述了苏俄时期列宁和俄共(布)关于党的理论建设的实践及经验,阐述了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理论建设的内容,特别是总结和指出了它们理论脱离实践的深刻教训。又如,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以往学术界也研究不够,认识不深刻。本书研究了列宁关于党代表人民利益的重要思想与实践,研究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执政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阐述了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此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五,现实感强。立足于我国人民当前的生活而总结原苏东共产党执政的经验,体现出本书的时代感、现实性和科学性。全书深入阐述了列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监督的思想与实践,特别是研究和阐述了列宁逝世前夕在有关文章中提出的加强党内监督的思想。对于列宁时期以后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监督制度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书中也有深入的反映。正确处理大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的实践力求解决的问题。本书深入研究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在这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它对于苏联剧变的影响。本书还深入阐述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科学技术和发展电气化的思想与实践,阐述并高度评价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经验,还总结了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此外,全书认真研究并阐述了列宁关于什么是先进文化以及怎样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阐述和介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践内容,肯定了有益的经验,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及教训。
第六,观点新颖。例如,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党的“建设党”地位的准确定位,是列宁和俄共(布)探索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前提。在当时的实践中,列宁作出了许多理论贡献——提出俄共(布)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俄共(布)是执政党又是建设党,经济建设是党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等等。再如,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书提出,斯大林时期苏联文化领域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不容否认的是,由于错误的文化理论、文化政策的指导,加之频繁的文化批判运动,使苏联文化建设存在严重失误——1929年末以斯大林发表《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为肇端,在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界掀起的批判运动;1930年开始的在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由于1930年《无产阶级革命》杂志发表苏联历史学家斯卢茨基的论文而引发的史学科学领域的批判,等等。斯大林时期文化建设的深刻教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文化创新过程,领袖对理论或真理“发明权”的垄断,必然导致一个民族、社会群体创新意识的泯灭,思想理论的僵化和文化的贫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划清学术与政治、理论探讨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决不能搞文化大批判、大斗争,更不能以“大清洗”的方法来实现思想与文化的统一;必须建立学术民主、自由的环境,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生态,反对用行政的方式干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传统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又如,关于社会主义军队建设,本书指出,苏共丧失军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放弃党的领导、军内“大清洗”、盲目发展军备、军队法纪不严、官兵待遇低下等。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为此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实富国强军的发展战略,坚持从严治军的根本方针,加强军队的执政理念教育,提高军人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如,关于执政党代表人民的利益,本书提出,在斯大林逝世以后时期,苏共重视人民的利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留下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发扬党内民主,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保证;党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关键;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这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重要基础;实行以法治国、依法治党,使各项政策制度化,不因领导人主观意志的转变而转变,这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法律保障。
《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一书应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参编人员有30余位。通观全书,笔者认为,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当前中央要求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审读本书,更是觉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经验中开拓执政理念”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文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