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可敌国“的背后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ool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公众认知中,“富可敌国”的广东似乎已远离“贫困”,但辉煌的表象遮蔽了外界包括广东人的眼睛。日前“穷广东”系列报道频频爆出,激起波澜无数,广东富庶印象为之一变,读者无不慨叹一一原来广东很多地方这么穷:教育落后、因病返贫、交通制约、资源开发艰难、生存条件恶劣、老无所依、金融服务滞后……。
  贫困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忽视的世界性难题。而广东的贫困之痛痛在哪里?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痛在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较大。这个痛点越来越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制约着广东科学发展。
  此前,《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2008年广东省经济总量就已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在G20各国中可排第16位。如果说,过去“富可敌国”常被用来形容微软、通用汽车这样的跨国企业,那么现在这一无比荣耀的称号终于被冠以国内一些沿海省份身上,这多少让国人为之一振。对于专家计算出的统计数据我们不必给予过多质疑,毕竟经30年的改革开放,整整一代人的辛勤耕耘,也到了该收获改革成果的季节。只是令人担忧的是,“富可敌国”的背后有无民生欠帐?这一膨胀心态会不会让百姓感觉不自然。
  中国的经济大省“富可敌国”,一个省的经济总量已可和一个国家来“扳手腕”了。但退一步说,即使是很多省份都能与沙特这样的富国媲美,可这样的类比又有什么意义?一个国家、一个省份的经济数字,终究要转化成百姓的生活数字,即便是人均GDp能称高,百姓的社会福利和幸福指数并一定也高。不论是广东、江苏还是浙江、上海,这些地方的GDP总量或人均GDP虽已达到或超过了G20部分国家的水平,成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市),但这些省份无一例外的都是人才和资源输入省份,数以亿计的外来人口和无法计量的各种资源为这些省份所“无偿”占用。一方面,这些省份通过户籍制度绝对“占有”了外来人口的经济贡献,却让他们被迫成为“无名英雄”;另一方面,借助能源外调的方式实现既享受充足的能源供应却不用支付直接或间接的环境成本。
  建立在“GDP主义”上的炫耀心态是危险的,“富可敌国”背后有民生“欠帐”的隐忧。前段媒体炒作内蒙古鄂尔多斯超越香港,一时群情振奋,可仔细对比发现,除煤炭、房地产和人均GDP与香港可有一拼外,其他地方根本不具可比性。现在,广东号称已超过沙特,或许正由于“GDP情结”发作所致“GDP最大一宗罪,是没有考虑社会和人的发展,保增长先要保幸福增长。分配公平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包括GDP在内的经济指标也应做到区域间的相对均衡,也只有区域间的GDp相对均衡,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才会相应缩小,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才会越来越高,人们才能更加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如果伴随GDP高增长带来环境污染、资产泡沫、工作压力、犯罪增多、失业威胁、社会失衡、人际疏离……,那炫财斗富只能是打肿脸充胖子。
  真正的“富可敌国”应蕴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公共财政须宽裕,就是说手中要有钱;二是与自身富裕相对应,百姓须能充分、均等地享受到全民性财富,就是说,国富即民富。
其他文献
商品名称既是消费者借以识别商品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引起他们消费心理的刺激因素,它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感觉器官,引起条件反射,进而使消费者认识商品。商品名称的实质,是选择适当的语言文字来代替特定的商品,因此给商品起名应能准确而迅速地传达它所代表的商品的重要特性、用途和成分。如果商品名字令人难懂、不知所云,便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消费者认识,也就达不到商品名称应达到的目的。许多商品的名称的起法都是遵循便于认识商
《美国企业家成功经验》一书中说到这样一个实验:  美国心理学研究所给一群青年学生做选择题和猜谜语。测试背景是,一个噪杂的街上,两人在说西班牙语,一人在说亚美尼亚语,一台油印机、一台手提式计算机和一台打字机都在运转,还有街上各种噪声相互混杂,交织成不可区分的音响。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就坐在桌前接受测验,另一组桌上多出一只可以随时把这些噪声消除掉的按钮——这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控制技术。结果,桌上有按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网站举办的博客大赛,奖品有笔记本电脑、名牌手机、迷你音响、运动鞋,每件奖品都是我想要的。博客大赛需要参赛者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最后依据网友对博文的点击量排出名次。我于是兴致勃勃地在我的博客上写起了日记,可一星期下来点击量实在太低,明显人气不足。  我把烦恼说给表弟听,表弟打开我的博客一看,很老道地说:“哥,这个时代明星秀绯闻,白领秀汽车,老板秀别墅,美女秀身材,恐龙秀内涵,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