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现场
笔者近期执教了一节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公开课——《声控机器人》。教学设计从设计之初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改,其中包括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方式,教学难点的呈现形式等的修改。例如,第一轮的设计中,安排了“我说你搭”的环节,让学生现场搭建声控主题的机器人,通过同屏设备进行直播,让全体学生分析搭建过程。在试教中,通过Apple TV结合iPad进行直播,虽然起到了现场广播搭建过程的效果,却出现了该环节耗用时间过长,影响到第二阶段编程、实验等活动的进行的情况,导致综合性任务的达成率不高。
问题分析
在第一轮的试教结束后,笔者进行了教学反思:该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课时的分配不尽合理,展示构建机器人的环节耗费的时间过多,占用了大量的学时。而且在分小组直播的时候,其他没有被展示的小组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过程被中断,所以对部分学生而言,这段时间显得无效。这是典型的过度设计的情况,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并利用扁平式教学设计来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
● 扁平式教学设计的来源及特征分析
扁平式概念来源于扁平化设计理念,其核心意义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具体表现在去掉了多余的透视、纹理、渐变以及能做出3D效果的元素,让“信息”本身重新作为核心被凸显出来。同时在设计元素上,强调了抽象、极简和符号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扁平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方式,它与“过度设计”是相对的。其核心内容是指由教师提供适宜的学习形式和结构化的学习材料,采用便捷、高效的形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通过符合学情和教学硬件环境的实践操作,让学习效能最大化。扁平式教学设计突出思维的开放性和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强调通过具有高性价比的手段进行学科教学,摒弃为了体现设计“亮点”,而刻意采用的具有较高教学成本或占用较长时间的设计过程。
扁平式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习工具的运用两个部分。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指对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选择富有建设性的、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策略。学习工具的运用是适宜的技术手段和媒体的应用,以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提升学习力为原则,选择高产出低要求的学习工具和媒体。
● 扁平式教学设计方式的实施途径
笔者从信息技术课题教学常见的三组教学设计入手,研究扁平式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途径。
1.化繁为简——突出信息获取的有效性
信息获取的有效性是评价学习效能的重点维度之一。部分教师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设计误区,导致部分学习过程流于形式。扁平式教学设计可以借助必要的设计方式,将繁琐的过程进行精简,将其中过于复杂的部分进行结构化的处理,突出重点。
(1)原设计
在Scratch单元《用声音控制小猫》一课中,教师希望突出“微视频”助学的特点,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多个微视频来表现重点的教学过程,涵盖了从导入、新授、巩固到拓展的多个教学环节(如表1)。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反复观看学有困惑的微视频片段。
(2)问题核心
此设计原意是将细节放大化,微视频能够多次观看,帮助部分学困生反复观看学有困惑的内容。但是它所带来的明显缺憾是,教师集体播放的全部微视频总时间近10分钟,占到了全部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导致课时不足。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忙于看视频,忽略了师生互动的过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3)改进型设计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合微视频展现的部分仍然借助原有的形式进行,其他的教学部分,根据其适用的情况,选取更为适合的形式进行表述(如表2)。
教学评析: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声音数值变化”的过程,改为通过程序的流程图进行展现;将“夜深了,小猫停止工作”改为生成性的教师演示与学生展示。这样不但能缩短教学时间,还能将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突出其对学习难点的理解程度,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2.化零为整——突出信息加工的作品性
“数字化作品”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在情境的设置和作品的呈现中进退两难。选择能够涵盖全部知识点的作品形式,整合零碎的情境过程,可以更为鲜明地突出学习主题。
(1)原设计
在Scratch单元《用声音控制小猫》一课中,教师整节课的设计共使用了三个作品呈现形式:①智能路灯→引出声音控制的概念。②声控楼道灯→引出触发器的使用。③点击游戏→实践声控的过程。这三个作品对应本课的三个知识点——声音传感器、触发器、声控模块,学生完成的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2)问题核心
教学中,三个主题看似涵盖了全部的知识点,但缺乏统一的命题。三者沒有共同的情境主题,各个作品间在制作目标上是割裂的、没有前后关联的。这样的设计形式会导致学生在完成三个作品后,缺乏整体的认知概念,不明白本课的知识主链,因而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3)改进型设计
本课采用“我家的聪明灯”为主题,通过为什么是聪明灯引出声音控制的概念,通过怎样才是聪明灯引出触发器的使用,通过还能怎样聪明实践声控的过程。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上一个程序是下一个活动的原发性资料,最终呈现聪明灯的作品。
教学评析:扁平式教学设计强调作品的集成性,通过这三个具体的小主题,让知识点按需分配。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层次的串联,既能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又能够强化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梯度,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最终实现“我家的聪明灯”的大主题。
3.化仿为创——突出工具使用的针对性 学习评价过程对学生检测学习效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课堂会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来支撑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选择一个有效又简单的工具,可以降低学习的成本,减轻工具性的使用负担,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技巧,并能灵活地进行操作。
(1)原设计
笔者执教的《声控机器人》一课出现的问题:通过同屏设备(该课采用的是Apple TV盒子),将每个小组的搭建情况进行全体性的直播,将局部的微观操作放大,凸显搭建过程中出现的学习细节。本设计的初衷是注重生成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究,促发同伴间的互助学习。但是在直播机器人的搭建过程中,由于小组较多,一一展示后,整体耗用时间较长,结果不但让后续的学习任务受到了课时影响,而且其他未被直播的小组处于学习过程的空白期,成了该时间段的旁观者。
(2)问题核心
这是典型的技术控制教学的情况,虽然同屏技术能将细节放大,但是各组分别直播搭建过程是机械性的重复。各小组尽管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但将细节过分地放大后,导致以偏概全,让局部控制了整体,进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3)改进型设计
教师在任务进行中巡查各小组的搭建情况,找出其中有问题的小组,将其练习的作品通过同屏设备直播,由该小组说出自己的疑问:“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教师现场将此问题进行征集:“哪个小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间的讨论,进而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寻问题的答案。紧接着,进一步给出另外三个典型的例子,请学习小组进行解决,帮助其再次巩固技能。
教学评析:通过扁平式的教学设计,將必要的相似过程进行合并,突出其一致性,节约相应的授课时间。增加拓展性的环节,将“程序的改进和反思”作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将设计的流程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程序设计”。
● 扁平式教学设计的前瞻性思考
扁平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去繁为简”的教学设计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扁平式的教学设计方式还有很多,如以减轻认知负担为重点的“认知之塔”、以拓展应用途径为目的的“实时讲坛”、以鼓励群体性合作为宗旨的“学习方阵”等,这些都能成为教学设计中的脚手架,为师生搭建适宜的教学过程。
扁平式教学设计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规玉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才能达到必要的教学需要。
首先,合理选择适宜的技术平台。扁平式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成本,在当前技术手段较为丰富的情况下,教师不妨多接触一些新鲜的实物,同时也吸取传统方式的优势,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对多种手段进行整合,以达到最佳途径的目的。例如,在线问卷系统,有基于PC终端的,有基于移动终端的,具体的方式和软件要根据教学要求来选择。
其次,尝试多样的呈现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探寻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对于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尝试。例如,同样是编程任务,可以采用纸质的学习单为资料,可以采用流程图部分呈现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已有程序进行改编的方式。
最后,适应多层次生源的需求。教师要根据生源的情况,选择适应当地需求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不能给学生带来过重的技术使用负担,应选择易于掌握、直观即时的途径或平台,助力学生学习。
笔者近期执教了一节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公开课——《声控机器人》。教学设计从设计之初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改,其中包括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方式,教学难点的呈现形式等的修改。例如,第一轮的设计中,安排了“我说你搭”的环节,让学生现场搭建声控主题的机器人,通过同屏设备进行直播,让全体学生分析搭建过程。在试教中,通过Apple TV结合iPad进行直播,虽然起到了现场广播搭建过程的效果,却出现了该环节耗用时间过长,影响到第二阶段编程、实验等活动的进行的情况,导致综合性任务的达成率不高。
问题分析
在第一轮的试教结束后,笔者进行了教学反思:该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课时的分配不尽合理,展示构建机器人的环节耗费的时间过多,占用了大量的学时。而且在分小组直播的时候,其他没有被展示的小组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过程被中断,所以对部分学生而言,这段时间显得无效。这是典型的过度设计的情况,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并利用扁平式教学设计来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
● 扁平式教学设计的来源及特征分析
扁平式概念来源于扁平化设计理念,其核心意义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具体表现在去掉了多余的透视、纹理、渐变以及能做出3D效果的元素,让“信息”本身重新作为核心被凸显出来。同时在设计元素上,强调了抽象、极简和符号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扁平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方式,它与“过度设计”是相对的。其核心内容是指由教师提供适宜的学习形式和结构化的学习材料,采用便捷、高效的形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通过符合学情和教学硬件环境的实践操作,让学习效能最大化。扁平式教学设计突出思维的开放性和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强调通过具有高性价比的手段进行学科教学,摒弃为了体现设计“亮点”,而刻意采用的具有较高教学成本或占用较长时间的设计过程。
扁平式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习工具的运用两个部分。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指对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选择富有建设性的、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策略。学习工具的运用是适宜的技术手段和媒体的应用,以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提升学习力为原则,选择高产出低要求的学习工具和媒体。
● 扁平式教学设计方式的实施途径
笔者从信息技术课题教学常见的三组教学设计入手,研究扁平式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途径。
1.化繁为简——突出信息获取的有效性
信息获取的有效性是评价学习效能的重点维度之一。部分教师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设计误区,导致部分学习过程流于形式。扁平式教学设计可以借助必要的设计方式,将繁琐的过程进行精简,将其中过于复杂的部分进行结构化的处理,突出重点。
(1)原设计
在Scratch单元《用声音控制小猫》一课中,教师希望突出“微视频”助学的特点,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多个微视频来表现重点的教学过程,涵盖了从导入、新授、巩固到拓展的多个教学环节(如表1)。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反复观看学有困惑的微视频片段。
(2)问题核心
此设计原意是将细节放大化,微视频能够多次观看,帮助部分学困生反复观看学有困惑的内容。但是它所带来的明显缺憾是,教师集体播放的全部微视频总时间近10分钟,占到了全部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导致课时不足。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忙于看视频,忽略了师生互动的过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3)改进型设计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合微视频展现的部分仍然借助原有的形式进行,其他的教学部分,根据其适用的情况,选取更为适合的形式进行表述(如表2)。
教学评析: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声音数值变化”的过程,改为通过程序的流程图进行展现;将“夜深了,小猫停止工作”改为生成性的教师演示与学生展示。这样不但能缩短教学时间,还能将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突出其对学习难点的理解程度,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2.化零为整——突出信息加工的作品性
“数字化作品”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在情境的设置和作品的呈现中进退两难。选择能够涵盖全部知识点的作品形式,整合零碎的情境过程,可以更为鲜明地突出学习主题。
(1)原设计
在Scratch单元《用声音控制小猫》一课中,教师整节课的设计共使用了三个作品呈现形式:①智能路灯→引出声音控制的概念。②声控楼道灯→引出触发器的使用。③点击游戏→实践声控的过程。这三个作品对应本课的三个知识点——声音传感器、触发器、声控模块,学生完成的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2)问题核心
教学中,三个主题看似涵盖了全部的知识点,但缺乏统一的命题。三者沒有共同的情境主题,各个作品间在制作目标上是割裂的、没有前后关联的。这样的设计形式会导致学生在完成三个作品后,缺乏整体的认知概念,不明白本课的知识主链,因而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3)改进型设计
本课采用“我家的聪明灯”为主题,通过为什么是聪明灯引出声音控制的概念,通过怎样才是聪明灯引出触发器的使用,通过还能怎样聪明实践声控的过程。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上一个程序是下一个活动的原发性资料,最终呈现聪明灯的作品。
教学评析:扁平式教学设计强调作品的集成性,通过这三个具体的小主题,让知识点按需分配。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层次的串联,既能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又能够强化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梯度,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最终实现“我家的聪明灯”的大主题。
3.化仿为创——突出工具使用的针对性 学习评价过程对学生检测学习效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课堂会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来支撑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选择一个有效又简单的工具,可以降低学习的成本,减轻工具性的使用负担,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技巧,并能灵活地进行操作。
(1)原设计
笔者执教的《声控机器人》一课出现的问题:通过同屏设备(该课采用的是Apple TV盒子),将每个小组的搭建情况进行全体性的直播,将局部的微观操作放大,凸显搭建过程中出现的学习细节。本设计的初衷是注重生成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究,促发同伴间的互助学习。但是在直播机器人的搭建过程中,由于小组较多,一一展示后,整体耗用时间较长,结果不但让后续的学习任务受到了课时影响,而且其他未被直播的小组处于学习过程的空白期,成了该时间段的旁观者。
(2)问题核心
这是典型的技术控制教学的情况,虽然同屏技术能将细节放大,但是各组分别直播搭建过程是机械性的重复。各小组尽管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但将细节过分地放大后,导致以偏概全,让局部控制了整体,进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3)改进型设计
教师在任务进行中巡查各小组的搭建情况,找出其中有问题的小组,将其练习的作品通过同屏设备直播,由该小组说出自己的疑问:“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教师现场将此问题进行征集:“哪个小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间的讨论,进而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寻问题的答案。紧接着,进一步给出另外三个典型的例子,请学习小组进行解决,帮助其再次巩固技能。
教学评析:通过扁平式的教学设计,將必要的相似过程进行合并,突出其一致性,节约相应的授课时间。增加拓展性的环节,将“程序的改进和反思”作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将设计的流程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程序设计”。
● 扁平式教学设计的前瞻性思考
扁平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去繁为简”的教学设计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扁平式的教学设计方式还有很多,如以减轻认知负担为重点的“认知之塔”、以拓展应用途径为目的的“实时讲坛”、以鼓励群体性合作为宗旨的“学习方阵”等,这些都能成为教学设计中的脚手架,为师生搭建适宜的教学过程。
扁平式教学设计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规玉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才能达到必要的教学需要。
首先,合理选择适宜的技术平台。扁平式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成本,在当前技术手段较为丰富的情况下,教师不妨多接触一些新鲜的实物,同时也吸取传统方式的优势,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对多种手段进行整合,以达到最佳途径的目的。例如,在线问卷系统,有基于PC终端的,有基于移动终端的,具体的方式和软件要根据教学要求来选择。
其次,尝试多样的呈现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探寻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对于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尝试。例如,同样是编程任务,可以采用纸质的学习单为资料,可以采用流程图部分呈现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已有程序进行改编的方式。
最后,适应多层次生源的需求。教师要根据生源的情况,选择适应当地需求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不能给学生带来过重的技术使用负担,应选择易于掌握、直观即时的途径或平台,助力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