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巨人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ao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如火焰般舞动的《小步舞曲》,像河水般流淌的《献给爱丽斯》,若浪涛般轰鸣的《命运交响曲》……一曲曲不朽的旋律,承载着一个孤独而伟大的音乐家沉重而热烈的情感,穿越了时光的鸿沟,跨越了文化的障碍,抵达我们心灵的深处,并与每个人心中无法诉说的情感碰撞,相融,激起深深的感动……
  这些不朽的旋律告诉世界,曾经,有一个坚毅、正直、真诚的灵魂,挣扎过,奋斗过,希望过,创造过……并且,深深地爱过。他就是我们熟知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在初一这个快乐和忧伤合奏的季节,读《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我碰触到一颗在凄然命运中发射光芒的心。文章记录了贝多芬耳聋后的生活状态,作者用平实有力的语言,刻画出一位喜欢孤独和安静,但又渴望被理解的老人形象,展现了音乐家对艺术的追求,与命运的抗争。
  然而,当我的思想在文字间徜徉时,却想到了更多。
  “一个人走到田野里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贝多芬是自然之子,刚毅中带着柔情。他信仰上帝和神明,可他更信任自然。那些花草、云彩,无声地慰藉着他受伤的心灵,他写道:“世界上无人会像我一样地喜爱田野……我对一棵树比对一个人还要喜爱……”自然像贝多芬那逝去的母亲,当贝多芬的灵魂独自哭泣时,她用爱的光芒遮挡了世人对贝多芬不理解的目光。我眼前总浮现着这样一幅画面:贝多芬逃离了世人的非议,他逃到了田野里,拿着陈旧的乐谱,感受着黄昏的宁静,孤独地漫步;他伫足在幼小的树前,片片新萌的绿叶,传达着亲切的安慰。大自然的恩泽无处不在,那些温暖的话语,早已渗进了贝多芬的血液,融进了充满欢乐和感激的《田园交响曲》。
  他孤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许多人认为他恃才傲物、粗俗无礼,贝多芬对这些批评不屑一顾。然而谁又能了解到,他或许是试图用自负的盔甲掩盖内心的空虚和落寞;谁又能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百年以后,因为贝多芬的巨大成就,人们终于有了去了解他的耐心。他的善良,他的辛酸和无奈,从语言的尽头——音乐里,翩然而出。
  “你们可能会想到我——一座倒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里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丧失了作为音乐家最珍贵的官能——听觉。命运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他,他已无力高呼,甚至走到了生死边缘,但缪斯之手挽留了他。在哀伤的深渊,音乐给予了他抗争的力量;无论受到怎样的伤害,他的创作热情始终没有消退。他甚至开始真诚地歌颂欢乐了,他没有得到过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世俗的快乐,却把快乐留给了世人。
  当你怀疑生命时,当你哀叹命运时,听一听贝多芬的乐曲,他会轻轻走进你的心灵,为你抚平创伤,如一位天使。
其他文献
许多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博览群书并嗜书如命。其中不少名人还有一些读书的雅号呢。    1.“通天晓”——孙中山    孙中山10岁进私塾读书,从12岁起,又接受西式教育14年。由于老师用英语讲课,他就白天专心致志听讲,晚上还请人辅导英语。孙中山读书具有勤学好问的精神,他说:“学问学问,不学不问,怎么能知!”由于他知识极为广博,所以同学们给他取了个“通天晓”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