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新课程下的观念转变不仅是教育目的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及评价观等新观念概念式的转变,在大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语文教师更要把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作为转变观念的关键和突破口。语文教师传统思维模式的弊端如下:
一、单一化的思维轨迹。许多语文教师唯书本、教参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依葫芦画瓢,甘做“传声筒”。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二、绝对化的思维逻辑。思维逻辑的绝对化是以思维活动的简单化为认识基础的,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只看到一个个的事物,而忘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只看到他们的存在,而忘了他们的产生和消失;只看到他们的静止,而忘了他们的运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逻辑突出的表现在教师的学生观和评价观上。在教师眼里,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看法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极易扼杀学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三、凝固化的思维渠道。这种思维模式,使人们思想刻板,简单化,割断时间和空间的联系,眼光只局限于狭小的领域内,封闭保守。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限定在课堂上,限定在教材上,把语文教育和课堂教育及书本教育等同起来,从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以及综合性、实践性,并从根本上否定了语文教育的“魂”。
四、“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旧的思维模式的单一化、凝固化。绝对化,使语文教师在解读作为课程内容的教材文本时,像解剖鱼一样把教材“剖析”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不仅如此,更是将文学作品中的“人”异化作简单的“物”,没有赋予人以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与人做情感的换位引发心灵的震颤,而是去认识死的、没有生命的“物”,学生与课程文本中的人物的关系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利用与被利用,批判与被批判,为我所用与不为我所用的关系。
语文教师思维模式转变的出发点应该以人为本,彻底抛弃“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不论是面对自己的学生,还是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应该有一种基本的同情和尊重。这样,他就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考虑到“人”的需求,而不是武断地用自己的思想来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感情来代替学生的感情;这样在解读文本中的人物时,他才会把“他或她”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来看待,把他们当作自己来分析,让我们的学生和他们进行平等的感情交流。“以人为本”也会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精神上的保证。(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附中)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单一化的思维轨迹。许多语文教师唯书本、教参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依葫芦画瓢,甘做“传声筒”。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二、绝对化的思维逻辑。思维逻辑的绝对化是以思维活动的简单化为认识基础的,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只看到一个个的事物,而忘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只看到他们的存在,而忘了他们的产生和消失;只看到他们的静止,而忘了他们的运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逻辑突出的表现在教师的学生观和评价观上。在教师眼里,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看法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极易扼杀学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三、凝固化的思维渠道。这种思维模式,使人们思想刻板,简单化,割断时间和空间的联系,眼光只局限于狭小的领域内,封闭保守。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限定在课堂上,限定在教材上,把语文教育和课堂教育及书本教育等同起来,从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以及综合性、实践性,并从根本上否定了语文教育的“魂”。
四、“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旧的思维模式的单一化、凝固化。绝对化,使语文教师在解读作为课程内容的教材文本时,像解剖鱼一样把教材“剖析”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不仅如此,更是将文学作品中的“人”异化作简单的“物”,没有赋予人以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与人做情感的换位引发心灵的震颤,而是去认识死的、没有生命的“物”,学生与课程文本中的人物的关系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利用与被利用,批判与被批判,为我所用与不为我所用的关系。
语文教师思维模式转变的出发点应该以人为本,彻底抛弃“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不论是面对自己的学生,还是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应该有一种基本的同情和尊重。这样,他就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考虑到“人”的需求,而不是武断地用自己的思想来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感情来代替学生的感情;这样在解读文本中的人物时,他才会把“他或她”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来看待,把他们当作自己来分析,让我们的学生和他们进行平等的感情交流。“以人为本”也会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精神上的保证。(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附中)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