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风景园林是寻求解决人与建筑、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无论哪个时代,中国风景园林都有着每个时代的烙印。同时,风景园林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时代的特征,体现出艺术审美的差异,科学技术的改变,人文思想的改变。本文就是着力于从“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到当下“城市双修”思想下的风景园林的特征,看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和改变。
关键词:古典园林;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风景园林由服务于皇权贵族,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人们,如今美丽中国关乎到每一个人。自从清代末期,西方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风景园林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的景观逐渐受到西方的影响。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迷失了自己。但是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修”的建设。中国风景园林虽不在见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但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了中国乡土景观的特色。“城市双修”的理念正在引领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受到道家和儒家的影响,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造园思想。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追求浑然天成的美。这种通过精心创设而达到的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原则, 即所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 但决非简单地再现或模仿自然, 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和概括, 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中地形地貌的有利因素, 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立意,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虽仍是一种人工创造, 但这种创造不违背自然的天性, 而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地表现着自然。
(二)诗情画意的意境
受到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中国古人在造园时,更加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寄情于物,追求“境”与“意”的融合,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 最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例如苏州的拙政园,以水见长,用繁茂花木作为穿插设计,亦露亦藏,尽显江南之美。梁章钜在编辑《沧浪亭志》中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说明作者触景生情,从而赋予山水以情感。由此可窥见拙政园的意境之美。
二、“城市双修”理念下的风景园林特征
城市双修指的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即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功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
(一)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针对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需求,合理制定景观规划。在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中,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满足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切实保障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三亚的市民果园,原有被破坏的山体,修复成种满当地果树的丰产的城市果园,让市民参与其中。
(二)因地制宜,传承历史文化
根据城市发展阶段、经济条件、建设阶段、资源禀赋、生态状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生态手段合理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严控城市开发边界。通过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城市历史文化和乡土人文风貌的挖掘和整理,延续城市肌理,展现城市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三)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生态严重破坏,“城市病”到处蔓延,物的不带其用的当今,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应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在景观设计中,地尽其用,让地恢复其本来“面目”,也显得尤为突出。例如三亚的红树林公园,在恢复土地和生态的基础上,打通了生态与视觉的廊道,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中国风景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风景园林的继承
众观中国古今的风景园林,虽然风格多有不同,但是设计思维大相径庭,而且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景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1.道法自然的景观设计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中国园林的发展一直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还是扬州的个园,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的向往,亦曲亦直,移步异景,利用筑山理水效仿自然。
在当今“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景观设计,更加提倡利用技术生态的的修复,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管是三亚的湿地生态的修复,还是浙江金华燕尾洲的设计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模仿,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调节的功能,向自然学习,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还需要从自然中寻找答案。
2.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技巧
中国有数千年的造园历史。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都有许多杰出作品。同时也给留下了许多创作设计手法。比如: 因地制宜、庭园理水、借景、框景、对景、以小见大、植物配置等等。现在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也越来越注重场地现状特点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将借景、对景以小见大的手法融入到现在的景观设计中。
(二)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与改变
中国古典园林在当时既有的材料和造景技术下,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更加注重人的情感变化,注入人文思想,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境”表达。
然而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思想,却再也难见中国“意境”。中国写意的表达逐渐淡化。但是中国的风景园林不可能一直处于复制过去当中。在“城市双修”的理念下,更应该看到中国景观积极的发展一面。中国景觀的发展不仅注重生态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而且正在融入中国颜色,中国乡土风貌,中国典故。代表中国的现代景观正在逐渐形成。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生态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突破。但始终是一个“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古代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破的当下,“城市双修”的理念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本文就这从这两种理念下的中国古典园林和城市景观作比较,来看中国风景园林的变化,有助于认识到当代风景园林的继承和丢失,同时在时代的变化下,中国景观的改变。
【参考文献】
[1]任朝旺,段艳丽.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2005(03):127-130.
[2]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中国园林,2005(11):01-07.
[3]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J].规划师论坛,2017(03):31-36.
[4]俞孔坚,王欣,林双盈.城市设计需要一场“大脚革命”——三亚的城市“双修”实践[J].城乡建设,2016(09):56-59.
[5]李舰,李欣阳.“城市双修”的思考[J].城乡建设,2016(12):16-17.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0.
关键词:古典园林;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风景园林由服务于皇权贵族,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人们,如今美丽中国关乎到每一个人。自从清代末期,西方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风景园林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的景观逐渐受到西方的影响。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迷失了自己。但是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修”的建设。中国风景园林虽不在见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但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了中国乡土景观的特色。“城市双修”的理念正在引领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受到道家和儒家的影响,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造园思想。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追求浑然天成的美。这种通过精心创设而达到的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原则, 即所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 但决非简单地再现或模仿自然, 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和概括, 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中地形地貌的有利因素, 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立意,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虽仍是一种人工创造, 但这种创造不违背自然的天性, 而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地表现着自然。
(二)诗情画意的意境
受到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中国古人在造园时,更加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寄情于物,追求“境”与“意”的融合,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 最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例如苏州的拙政园,以水见长,用繁茂花木作为穿插设计,亦露亦藏,尽显江南之美。梁章钜在编辑《沧浪亭志》中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说明作者触景生情,从而赋予山水以情感。由此可窥见拙政园的意境之美。
二、“城市双修”理念下的风景园林特征
城市双修指的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即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功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
(一)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针对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需求,合理制定景观规划。在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中,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满足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切实保障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三亚的市民果园,原有被破坏的山体,修复成种满当地果树的丰产的城市果园,让市民参与其中。
(二)因地制宜,传承历史文化
根据城市发展阶段、经济条件、建设阶段、资源禀赋、生态状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生态手段合理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严控城市开发边界。通过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城市历史文化和乡土人文风貌的挖掘和整理,延续城市肌理,展现城市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三)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生态严重破坏,“城市病”到处蔓延,物的不带其用的当今,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应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在景观设计中,地尽其用,让地恢复其本来“面目”,也显得尤为突出。例如三亚的红树林公园,在恢复土地和生态的基础上,打通了生态与视觉的廊道,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中国风景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风景园林的继承
众观中国古今的风景园林,虽然风格多有不同,但是设计思维大相径庭,而且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景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1.道法自然的景观设计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中国园林的发展一直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还是扬州的个园,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的向往,亦曲亦直,移步异景,利用筑山理水效仿自然。
在当今“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景观设计,更加提倡利用技术生态的的修复,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管是三亚的湿地生态的修复,还是浙江金华燕尾洲的设计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模仿,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调节的功能,向自然学习,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还需要从自然中寻找答案。
2.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技巧
中国有数千年的造园历史。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都有许多杰出作品。同时也给留下了许多创作设计手法。比如: 因地制宜、庭园理水、借景、框景、对景、以小见大、植物配置等等。现在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也越来越注重场地现状特点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将借景、对景以小见大的手法融入到现在的景观设计中。
(二)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与改变
中国古典园林在当时既有的材料和造景技术下,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更加注重人的情感变化,注入人文思想,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境”表达。
然而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思想,却再也难见中国“意境”。中国写意的表达逐渐淡化。但是中国的风景园林不可能一直处于复制过去当中。在“城市双修”的理念下,更应该看到中国景观积极的发展一面。中国景觀的发展不仅注重生态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而且正在融入中国颜色,中国乡土风貌,中国典故。代表中国的现代景观正在逐渐形成。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生态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突破。但始终是一个“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古代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破的当下,“城市双修”的理念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本文就这从这两种理念下的中国古典园林和城市景观作比较,来看中国风景园林的变化,有助于认识到当代风景园林的继承和丢失,同时在时代的变化下,中国景观的改变。
【参考文献】
[1]任朝旺,段艳丽.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2005(03):127-130.
[2]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中国园林,2005(11):01-07.
[3]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J].规划师论坛,2017(03):31-36.
[4]俞孔坚,王欣,林双盈.城市设计需要一场“大脚革命”——三亚的城市“双修”实践[J].城乡建设,2016(09):56-59.
[5]李舰,李欣阳.“城市双修”的思考[J].城乡建设,2016(12):16-17.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