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情节十分简单,文字间蕴含的“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信念情感,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上也不成问题。仔细地审视全文,似乎很难找到较好的语言训练点。那么,面对这类学生一读就懂的课文,我们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呢?
一、 抓住课文主线,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课上的语言学习是凭借课文进行的,如果没有以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言语内化行为,那么语文教学的有效训练将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简单易懂、平淡无奇的文章产生兴趣呢?我以为紧紧抓住课文主线,并以此为抓手抽丝剥茧,不失为教学此类课文的捷径。
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围绕“弱小”的话题展开叙述的。乍看第1自然段的表达,除了普通还是普通,没什么文学价值。可仔细想想,矛盾出来了。你看,人物出场的顺序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萨沙(即课题中的“我”)是最弱小的吗?可是课题却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在第7自然段:“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一个拟人句,为我们呈现了本文中最弱小者的形象。“什么叫最弱小的?”“如何判断谁是最弱小的?”像这样的阅读细节往往是学生不容易关注到的,而我们如果在教学中围绕“弱小”这一主线,把它们巧妙地抓住,并适当放大的话,学生的阅读期待一定会热切而强烈起来。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津津有味地品读课文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二、 培养阅读眼光,品味深层联系
很多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趣”字上,缺乏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要想通过阅读达成认知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涤荡、智慧的启迪,还需要不断锤炼一种意识。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有了开头的“天气闷热”,才有了下文的“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和让雨衣的感人故事;前文交代了“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后面就出现了野蔷薇的“芳香扑鼻”、森林度假的怡然自得和传递雨衣的温馨场景;文首告诉大家萨沙是最弱小的,所以妈妈把雨衣让给了他是那么理所当然;文末对野蔷薇的娇嫩纤弱进行刻画,又让萨沙将雨衣盖在野蔷薇上是那么顺理成章、贴切自然……情融于景,事交织于情,“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情感信念就在这样虔诚的阅读眼光中由表及里,清晰凸现。
三、 构建有效话题,进行语言实践
到了中高年段,我们的阅读课更多地开始倾向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悟,以达到了解思想、实践语言之目的。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是否构建了有效的话题,对于学生一读就懂的文章来说,有效话题的构建尤为重要。
很多老师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把“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作为话题展开交流,深化主题。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相对于这样说教味很浓的对话,我比较钟情于“你认为萨沙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这样的话题。毫无疑问,萨沙是一个善良、天真、可爱的孩子。当妈妈给他雨衣时,他会追问:“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一般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不会问,可萨沙却问了。当妈妈婉转地告诉萨沙他是最弱小的时候,萨沙用保护野蔷薇的行动强有力地反驳了妈妈的看法,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保护弱小的信念不就在这样的人物解读中自自然然、条理清晰地彰显出来了吗?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会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独特价值的存在和心灵成长的愉悦。左拉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只有文中的人物在孩子心中留下了鲜活的印象,文章宣扬的精神才能得以源远流长。
任何语文课都应有语言的实践活动,都要把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贯穿始终。哪怕面对的是学生一读就懂的文章,这永远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描写雨大和花香的词语;可以给插图配上对话表达自己的心声;可以模仿对雨中野蔷薇的描写,刻画一两个弱小者的形象……总之,你有一颗语文的心,有一双语文的眼,你就能想办法让最“简单”的文章绽开最美丽的语文之花!
(作者单位:吴江市实验小学)
一、 抓住课文主线,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课上的语言学习是凭借课文进行的,如果没有以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言语内化行为,那么语文教学的有效训练将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简单易懂、平淡无奇的文章产生兴趣呢?我以为紧紧抓住课文主线,并以此为抓手抽丝剥茧,不失为教学此类课文的捷径。
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围绕“弱小”的话题展开叙述的。乍看第1自然段的表达,除了普通还是普通,没什么文学价值。可仔细想想,矛盾出来了。你看,人物出场的顺序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萨沙(即课题中的“我”)是最弱小的吗?可是课题却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在第7自然段:“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一个拟人句,为我们呈现了本文中最弱小者的形象。“什么叫最弱小的?”“如何判断谁是最弱小的?”像这样的阅读细节往往是学生不容易关注到的,而我们如果在教学中围绕“弱小”这一主线,把它们巧妙地抓住,并适当放大的话,学生的阅读期待一定会热切而强烈起来。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津津有味地品读课文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二、 培养阅读眼光,品味深层联系
很多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趣”字上,缺乏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要想通过阅读达成认知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涤荡、智慧的启迪,还需要不断锤炼一种意识。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有了开头的“天气闷热”,才有了下文的“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和让雨衣的感人故事;前文交代了“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后面就出现了野蔷薇的“芳香扑鼻”、森林度假的怡然自得和传递雨衣的温馨场景;文首告诉大家萨沙是最弱小的,所以妈妈把雨衣让给了他是那么理所当然;文末对野蔷薇的娇嫩纤弱进行刻画,又让萨沙将雨衣盖在野蔷薇上是那么顺理成章、贴切自然……情融于景,事交织于情,“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情感信念就在这样虔诚的阅读眼光中由表及里,清晰凸现。
三、 构建有效话题,进行语言实践
到了中高年段,我们的阅读课更多地开始倾向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悟,以达到了解思想、实践语言之目的。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是否构建了有效的话题,对于学生一读就懂的文章来说,有效话题的构建尤为重要。
很多老师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把“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作为话题展开交流,深化主题。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相对于这样说教味很浓的对话,我比较钟情于“你认为萨沙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这样的话题。毫无疑问,萨沙是一个善良、天真、可爱的孩子。当妈妈给他雨衣时,他会追问:“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一般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不会问,可萨沙却问了。当妈妈婉转地告诉萨沙他是最弱小的时候,萨沙用保护野蔷薇的行动强有力地反驳了妈妈的看法,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保护弱小的信念不就在这样的人物解读中自自然然、条理清晰地彰显出来了吗?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会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独特价值的存在和心灵成长的愉悦。左拉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只有文中的人物在孩子心中留下了鲜活的印象,文章宣扬的精神才能得以源远流长。
任何语文课都应有语言的实践活动,都要把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贯穿始终。哪怕面对的是学生一读就懂的文章,这永远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描写雨大和花香的词语;可以给插图配上对话表达自己的心声;可以模仿对雨中野蔷薇的描写,刻画一两个弱小者的形象……总之,你有一颗语文的心,有一双语文的眼,你就能想办法让最“简单”的文章绽开最美丽的语文之花!
(作者单位:吴江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