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质疑”是一种学习态度。这也是制约初中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问是学习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教学中提问?在下文中笔者将给出自己的建议及看法。
初中语文 提问 如何引导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6-0106-01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使得今天的语言教学陷入了尴尬的教学之中。为了彻底改善目前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教学策略。
1.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问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解决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时所创造的氛围。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课堂是遇到一个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会引起好奇心,鼓励活跃的大脑去探索和寻求知识。创建问题情境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問题的引入是把握学生好奇心理。问题必须是原创的,科学的和规范的。教师在课前提问,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初中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从浅层到深层成为语言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怀疑”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起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课堂气氛,掌握语言知识。聪明教师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思想和关注。鼓励学生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为全班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发问。教师必须首先引导学生掌握重新学习的意识和难度,而不是纠缠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容易提问的地方提问。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当学生通读时,他们并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文本或容易出错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故意忽视,让学生无意中发现隐藏的“真金”,达到观云的效果。特别是在教授文学作品时,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兴趣。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当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时,他们应该像魏书生一样放下“教师尊严”的架子,倡导民主教学的氛围。
2.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1)以教师自身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难想象一个迷信和没有纪律的老师会培养那些持怀疑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成为怀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告诉学生在深入学习材料时遇到的问题。例如,文章“理想步骤”中的参数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话。”那么,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多余的吗?又如,教读《故乡》时,教师可这样质疑:为什么作者说杨二嫂是“在绘图工具中用一只精美的指南针”仅仅是因为杨二嫂外貌的消瘦吗?在文中多次出现的“指南针”,修辞是什么隐喻?借代?小说的主题究竟应该是什么?
(2)以名人善疑为榜样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名人问题的例子,这些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在“问题与学习”一书中,戴震在读书时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中的许多人,大哲学家都受到了无可比拟的训练。”。另一个例子是文章“牛顿,瓦特,释迦牟尼等”中的文章“提问的精神”。爱因斯坦是一位拥有多项成就的物理学家。教师应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机会,明确提问是打开所有知识宝库的关键,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效仿名人的怀疑,敢于质疑。
3.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的答案是确定学生是否可以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不鼓励学生提问,如果你不关心学生的问题,如果你问学生问题并表现出不耐烦,那么你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问题不好,不该问。因此,为了让学生提出更多问题,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信心。要做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偏向或与本课程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应鼓励肯定这些行为。其次,当学生正在提问时,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他们语无伦次,言语不尽如人意或口吃。教师不应打断学生的演讲,并鼓励学生继续认真讲话和回答。最后,当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幼稚和被其他学生嘲笑时,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停止和指导,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热情。教师应该放下“教师的权威”,营造民主,平等,放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热情,鼓励学生提问。只有这样不断的强化学生提问的信心,才能够培养学生们提问的热情。
善于提问无疑是在教学生如何自己学习文本,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有意识地运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来尝试理解新事物。当学生学会质疑时,毫无疑问就像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一样,他们将在这个主题中变得更加活跃。对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勇于提出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思考,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敢于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方法》[J].学术周刊,2017.
[2]牛卫东.《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以及更改措施》[J].学术周刊,2018.
[3]毛飞鸿.《语文对于培养社会人才的影响》[J].学术周刊,2016.
初中语文 提问 如何引导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6-0106-01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使得今天的语言教学陷入了尴尬的教学之中。为了彻底改善目前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教学策略。
1.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问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解决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时所创造的氛围。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课堂是遇到一个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会引起好奇心,鼓励活跃的大脑去探索和寻求知识。创建问题情境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問题的引入是把握学生好奇心理。问题必须是原创的,科学的和规范的。教师在课前提问,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初中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从浅层到深层成为语言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怀疑”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起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课堂气氛,掌握语言知识。聪明教师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思想和关注。鼓励学生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为全班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发问。教师必须首先引导学生掌握重新学习的意识和难度,而不是纠缠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容易提问的地方提问。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当学生通读时,他们并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文本或容易出错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故意忽视,让学生无意中发现隐藏的“真金”,达到观云的效果。特别是在教授文学作品时,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兴趣。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当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时,他们应该像魏书生一样放下“教师尊严”的架子,倡导民主教学的氛围。
2.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1)以教师自身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难想象一个迷信和没有纪律的老师会培养那些持怀疑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成为怀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告诉学生在深入学习材料时遇到的问题。例如,文章“理想步骤”中的参数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话。”那么,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多余的吗?又如,教读《故乡》时,教师可这样质疑:为什么作者说杨二嫂是“在绘图工具中用一只精美的指南针”仅仅是因为杨二嫂外貌的消瘦吗?在文中多次出现的“指南针”,修辞是什么隐喻?借代?小说的主题究竟应该是什么?
(2)以名人善疑为榜样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名人问题的例子,这些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在“问题与学习”一书中,戴震在读书时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中的许多人,大哲学家都受到了无可比拟的训练。”。另一个例子是文章“牛顿,瓦特,释迦牟尼等”中的文章“提问的精神”。爱因斯坦是一位拥有多项成就的物理学家。教师应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机会,明确提问是打开所有知识宝库的关键,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效仿名人的怀疑,敢于质疑。
3.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的答案是确定学生是否可以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不鼓励学生提问,如果你不关心学生的问题,如果你问学生问题并表现出不耐烦,那么你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问题不好,不该问。因此,为了让学生提出更多问题,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信心。要做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偏向或与本课程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应鼓励肯定这些行为。其次,当学生正在提问时,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他们语无伦次,言语不尽如人意或口吃。教师不应打断学生的演讲,并鼓励学生继续认真讲话和回答。最后,当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幼稚和被其他学生嘲笑时,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停止和指导,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热情。教师应该放下“教师的权威”,营造民主,平等,放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热情,鼓励学生提问。只有这样不断的强化学生提问的信心,才能够培养学生们提问的热情。
善于提问无疑是在教学生如何自己学习文本,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有意识地运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来尝试理解新事物。当学生学会质疑时,毫无疑问就像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一样,他们将在这个主题中变得更加活跃。对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勇于提出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思考,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敢于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方法》[J].学术周刊,2017.
[2]牛卫东.《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以及更改措施》[J].学术周刊,2018.
[3]毛飞鸿.《语文对于培养社会人才的影响》[J].学术周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