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批的历史人物,这当中有推动社会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为后世高度赞扬并永远牢记的;当然,也有拉历史倒车,严重阻碍历史进程被后世所深恶痛绝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赞扬还是批判,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那么,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本文就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简要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看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241-03
一、什么是历史人物及历史人物研究的目的
要弄清如何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何为历史人物。历史上的人都能称得上是历史人物吗?很显然不是。历史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和人格化,他比一般人更能集中体现“人是各种社会关系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论断的正确性,他们影响着社会进步及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比一般人更易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冲击。因此,历史人物的活动内容,比一般人更丰富,活动的性质和作用也往往具有多重性、多向性、多面性。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要进行历史人物研究即历史人物研究的目的。正是由于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客观而公正的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是为了通过他们的活动,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前的生产和社会建设。
二、在特定的时空中把握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都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①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儿,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着。时代造就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社会需要的产物。离开特定的社会需要,没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就不会产生代表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同样,历史人物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因此,将历史人物的研究放在广阔而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中,研究才能正确的辨别历史人物的活动领域,才能深入把握其社会作用。否则,研究角度也就势必单一。
在特定的时空中把握历史人物就是要首先分析他所处的时代的各种社会条件,并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社会向人们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然后再考察历史人物如何解决了他面临的重大课题,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人物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例,无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何在,但他确实解决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也正是由于这样,我们可以毫无异议地称其为民族英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满清政权的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一现代人的观点去苛求甚至批判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是拉历史倒车。因为他是带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的,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中去把握他,就很容易理解,也才能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
客观世界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那么,历史人物也概莫能外。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时间条件。历史人物从事历史活动虽然要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但是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的变化,呈现出时间上的承递性。
例如杨度,早年留学日本,参与创办《游学译编》,曾担任东京中国留学生会会长,一度主编《中国新报》,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要求清政府召开国会。辛亥革命后,他出任袁世凯政府内阁学部大臣,组织国事共进会。袁世凯解散国会后,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同严复、刘师培等人一起组成筹安会,被推为会长,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袁世凯死后,思想发生转变,1922年投向孙中山,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同李大钊建立了联系,李大钊被捕后,他曾多方设法营救。后来移居上海,参加中国互济会等进步团体。1929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秘密身份参加革命的地下工作。随后他加入自由大同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杨度一生可谓变化复杂,功过掺合,瑕瑜互见。
由此看来,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用发展的观点,根据其历史活动的特殊性质,分为不同阶段。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进行全面剖析,逐段评价功过是非。
另外,即使是在同一段时间内,历史人物的活动也不是单一的。他们从事历史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而可能在多个领域或多个方面。这样历史人物呈现出空间上的多重性。历史人物常常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从事历史活动,但其贡献的大小不一,有的在多个领域作出了贡献;有的在不同的领域贡献相距悬殊。
如南唐后主李煜,政治上昏庸无能,终日沉缅于酒色之中,但他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佳句,是五代词人之中的姣姣者。历史人物活动的多重性,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把历史人物各个方面分解开,作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谈主要方面,也谈次要方面;既谈政治态度,也谈学术成就。二者亦不能有轻重之分,不能只重政治而轻视文化。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列宁对于科学与文化的历史作用也有精辟的言论。他说,对文化工作者,“在这个过渡时期内,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使他们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这将是顶好的政策,这将是最经济的办法,不然的话我们节省了几亿,却可能丧失甚至用几十亿也不能补偿的东西。”②可见杰出的文化工作者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的作用是无法以具体的数字估价的。
四、评价历史人物不应带有感情色彩
长期以来,特别是建国初期,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冠以阶级的帽子,一旦某个人被定性为某个阶级,他就如同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一般,永世不得翻身。众所周知,封建史学家有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思想。对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上辈亲人只能讲好、不能揭短,甚至利用不可靠的传说予以美化。这是被大家公认的应遭到到批判的。可就是这些明知的错误,我们有时也不自觉的在犯。我们在评价正面人物时总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即把缺点错误隐瞒起来。对反面人物的评价也有一种倾向,即反面人物一生下来是坏蛋。对他们使用一些漫骂、讽刺、挖苦的词句。这些都是应当避免的。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只有尊重历史事实,才能正真探讨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我们都痛恨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他几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但我们不能仅就复辟一事来将袁世凯全盘否定。他的一生也是做过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事情的。如他编练新军,兴办洋务,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是起到过相当积极的作用的。还有,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正是由于他的巨大作用,才使得国家由封建的晚清政权较平稳的过渡到资产阶级共和政权。这些功绩都是不可能磨灭的。
五、以生产力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正是由于历史人物评价的目的,决定了我们应该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即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其评价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要重视实际效果,而不应过分看重主观动机。
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这是由当时社会背景决定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着重的看历史人物的行为效果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要重视历史功绩,不苛求其道德品行。
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不能与他们的道德品性的表现混同起来。历史人物的客观社会活动与个人品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宜混为一谈。由于过去的历史,大都属于私有制社会,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也打上了那个社会的烙印,恶往往比善具有更大的社会支配作用。如同恩格斯所说:“自从各种社会的阶级对立发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③如地主阶级的代表秦始皇残暴的开疆拓土的活动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为兴盛的汉朝大帝国创造了条件。他的历史贡献应该肯定,但是他是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再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招收男宠,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
六、小结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建国后史学界曾有过几次讨论。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史学工作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结合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五十年代末期,剪伯赞、郭沫若等老一辈史学家,围绕着对曹操的评价问题,又一次掀起了新的热潮。这次讨论基本上纠正了前段时期史学界存在的只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否认统洽阶级中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甚至将帝王将相一概否弃的极左偏见,标志着史学工作者认识上的进步。第三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深入开展对极“左”思潮的批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史学界开始用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索历史人物的活动,澄清了许多历史事实,纠正了在评价历史人物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做法,使历史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看似是个小问题,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可以说是史学理论的重要理论问题,是每个研究历史的人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从人物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入手简单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01.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86.
③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27.
参考文献:
[1]翦伯赞.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江海学刊,1962 ,(5):1-11.
[2]翦伯赞.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J].新建设,1952,(9):6-9.
[3]吴晗.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J].新建设,1961,(1):17-21. 第2卷第3期Vol.2,No.3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看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241-03
一、什么是历史人物及历史人物研究的目的
要弄清如何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何为历史人物。历史上的人都能称得上是历史人物吗?很显然不是。历史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和人格化,他比一般人更能集中体现“人是各种社会关系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论断的正确性,他们影响着社会进步及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比一般人更易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冲击。因此,历史人物的活动内容,比一般人更丰富,活动的性质和作用也往往具有多重性、多向性、多面性。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要进行历史人物研究即历史人物研究的目的。正是由于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客观而公正的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是为了通过他们的活动,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前的生产和社会建设。
二、在特定的时空中把握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都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①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儿,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着。时代造就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社会需要的产物。离开特定的社会需要,没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就不会产生代表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同样,历史人物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因此,将历史人物的研究放在广阔而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中,研究才能正确的辨别历史人物的活动领域,才能深入把握其社会作用。否则,研究角度也就势必单一。
在特定的时空中把握历史人物就是要首先分析他所处的时代的各种社会条件,并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社会向人们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然后再考察历史人物如何解决了他面临的重大课题,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人物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例,无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何在,但他确实解决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也正是由于这样,我们可以毫无异议地称其为民族英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满清政权的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一现代人的观点去苛求甚至批判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是拉历史倒车。因为他是带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的,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中去把握他,就很容易理解,也才能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
客观世界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那么,历史人物也概莫能外。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时间条件。历史人物从事历史活动虽然要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但是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的变化,呈现出时间上的承递性。
例如杨度,早年留学日本,参与创办《游学译编》,曾担任东京中国留学生会会长,一度主编《中国新报》,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要求清政府召开国会。辛亥革命后,他出任袁世凯政府内阁学部大臣,组织国事共进会。袁世凯解散国会后,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同严复、刘师培等人一起组成筹安会,被推为会长,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袁世凯死后,思想发生转变,1922年投向孙中山,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同李大钊建立了联系,李大钊被捕后,他曾多方设法营救。后来移居上海,参加中国互济会等进步团体。1929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秘密身份参加革命的地下工作。随后他加入自由大同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杨度一生可谓变化复杂,功过掺合,瑕瑜互见。
由此看来,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用发展的观点,根据其历史活动的特殊性质,分为不同阶段。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进行全面剖析,逐段评价功过是非。
另外,即使是在同一段时间内,历史人物的活动也不是单一的。他们从事历史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而可能在多个领域或多个方面。这样历史人物呈现出空间上的多重性。历史人物常常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从事历史活动,但其贡献的大小不一,有的在多个领域作出了贡献;有的在不同的领域贡献相距悬殊。
如南唐后主李煜,政治上昏庸无能,终日沉缅于酒色之中,但他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佳句,是五代词人之中的姣姣者。历史人物活动的多重性,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把历史人物各个方面分解开,作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谈主要方面,也谈次要方面;既谈政治态度,也谈学术成就。二者亦不能有轻重之分,不能只重政治而轻视文化。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列宁对于科学与文化的历史作用也有精辟的言论。他说,对文化工作者,“在这个过渡时期内,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使他们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这将是顶好的政策,这将是最经济的办法,不然的话我们节省了几亿,却可能丧失甚至用几十亿也不能补偿的东西。”②可见杰出的文化工作者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的作用是无法以具体的数字估价的。
四、评价历史人物不应带有感情色彩
长期以来,特别是建国初期,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冠以阶级的帽子,一旦某个人被定性为某个阶级,他就如同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一般,永世不得翻身。众所周知,封建史学家有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思想。对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上辈亲人只能讲好、不能揭短,甚至利用不可靠的传说予以美化。这是被大家公认的应遭到到批判的。可就是这些明知的错误,我们有时也不自觉的在犯。我们在评价正面人物时总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即把缺点错误隐瞒起来。对反面人物的评价也有一种倾向,即反面人物一生下来是坏蛋。对他们使用一些漫骂、讽刺、挖苦的词句。这些都是应当避免的。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只有尊重历史事实,才能正真探讨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我们都痛恨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他几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但我们不能仅就复辟一事来将袁世凯全盘否定。他的一生也是做过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事情的。如他编练新军,兴办洋务,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是起到过相当积极的作用的。还有,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正是由于他的巨大作用,才使得国家由封建的晚清政权较平稳的过渡到资产阶级共和政权。这些功绩都是不可能磨灭的。
五、以生产力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正是由于历史人物评价的目的,决定了我们应该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即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其评价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要重视实际效果,而不应过分看重主观动机。
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这是由当时社会背景决定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着重的看历史人物的行为效果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要重视历史功绩,不苛求其道德品行。
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不能与他们的道德品性的表现混同起来。历史人物的客观社会活动与个人品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宜混为一谈。由于过去的历史,大都属于私有制社会,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也打上了那个社会的烙印,恶往往比善具有更大的社会支配作用。如同恩格斯所说:“自从各种社会的阶级对立发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③如地主阶级的代表秦始皇残暴的开疆拓土的活动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为兴盛的汉朝大帝国创造了条件。他的历史贡献应该肯定,但是他是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再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招收男宠,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
六、小结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建国后史学界曾有过几次讨论。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史学工作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结合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五十年代末期,剪伯赞、郭沫若等老一辈史学家,围绕着对曹操的评价问题,又一次掀起了新的热潮。这次讨论基本上纠正了前段时期史学界存在的只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否认统洽阶级中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甚至将帝王将相一概否弃的极左偏见,标志着史学工作者认识上的进步。第三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深入开展对极“左”思潮的批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史学界开始用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索历史人物的活动,澄清了许多历史事实,纠正了在评价历史人物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做法,使历史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看似是个小问题,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可以说是史学理论的重要理论问题,是每个研究历史的人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从人物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入手简单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01.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86.
③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27.
参考文献:
[1]翦伯赞.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江海学刊,1962 ,(5):1-11.
[2]翦伯赞.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J].新建设,1952,(9):6-9.
[3]吴晗.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J].新建设,1961,(1):17-21. 第2卷第3期Vol.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