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分段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初探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彭斐(1982-)女,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英语教育。
  摘 要:江苏省2012年启动“3+4”试点项目,至今已2年有余,项目数逐步增多,已深入到具体实践层面,故了解其存在的矛盾问题,小结规律和经验,提出思考建议,以期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就相当必要。同时江苏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至心得体会、成败教训,都可以为他省的职业教育所借鉴。
  关键词:“: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32-02
  2012年,江苏省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程中,率先试验了中职与本科“3+4”衔接贯通分段培养项目,在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根据《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精神,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就商务英语专业进行对接,实施“中职+本科”项目试点。该项目于2014年开始招生,由两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生录取标准。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项目实施过程中,两校不断探索研讨,推进了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但也与同类型学校一样遇到了诸多问题。
  一、“3+4”分段培养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一)3+4”分段培养项目中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生源需求存在差异
  江苏省对该项目招生条件的规定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但作为新型办学模式,家长对其不了解,有的地区和学校按照计划人数招生,人数达到但录取分数线比预期要求低。我校2014级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在580-650之间,为总分的75%-82%,其中不乏严重偏科的学生。如商英专业强调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口语,但按总分录取导致英语薄弱的学生也被录取,其经过三年学习,依然可能达不到本科院校的要求,不能通过转段考试。
  (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生源需求存在定位差异
  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教育层次上,更主要体现在教育内涵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一直以来,中职校的生源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因此中职教育强调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能够就业。而本科院校需要文化素质较好,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英语达到四级以上,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这种中职培养目标和本科生源需求方面的错位,难免会导致中职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本科院校的要求。
  (三) “3+4”分段培养项目中课程体系设计关注点存在差异
  “3+4”分段培养项目主要做法是让试点院校自行结对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课程体系。目前多数试点专业制订课程体系方案是基于原有的三年中专课程体系与四年本科课程体系的结合,这样做的弊端是:1.在制定过程中,中职校更加关注转段要求和学生能否通过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能否顺利毕业和转段成功,因此会安排必考的专业课程。而本科院校注重学生是否具有满足本科教育的文化知识水平,能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所以本科院校希望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偏重于语数外等基础学科,而非专业课程。2.中专和本科阶段有的专业课程雷同,只是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不一。在中本衔接过程中,由于中职阶段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必须完成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专业课程的重复现象,这也是中本衔接课程体系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3+4”分段培养项目中问题对策的探索
  (一)把好中职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关
  “3+4”本科院校对生源的文化课程与专业理论要求较高,这些课程的基础支撑是语、数、外,尤其是数学与外语。因此,在中职招生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不仅要提高总分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数学与外语的单科分数,否则即使学生进入到本科阶段,完成学业也是困难的。如我校与晓庄学院合作的“3+4”商务英语专业,2015年招生计划60人,为确保生源质量,我校严控录取分数线,导致2015年只招入了39名学生,只招到计划的65%。但也不愿减低标准,从源头上把好生源质量关。
  (二)完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3+4”分段培养最大特点在于学生通过选拔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某一试点专业,其未来转段后的专业也随之确定,且不需要参加全省的统一考试就可以实现升学。因此,可以从更长时间周期的角度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需要合作学校与牵头学校共同谋划设计,要遵循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
  (三)完善中职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中已明确指出:“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试点主要任务,密切联合行业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细化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由此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的核心。
  要保障课程衔接体系的顺利建立,首先需要牵头高校和合作学校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比如校级层面”3+4“分段培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定期会商机制;专业院系层面的定期沟通机制;课程负责人层面的定期交流机制。其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不论是牵头高校还是合作的职校均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衔接课程体系。
  为了制订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力图构建“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初步确定了基础课程前移,专业理论后置的框架,明确分段培养项目的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要求。并召开多次协商沟通会议,明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要求确定、考核评价方式等。   1.文化基础课
  “3+4”分段培养中职阶段的文化课,其功能定位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其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文化课教育行政部门并未下达统一要求,各校在教材选用方面也存在分歧。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多次研讨,对方院校对“3+4”分段培养的学生要求是:语文、数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英语方面要略高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而我校普遍采用的中职教材在培养目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编写结构方面,远不能达到此要求。故双方经商讨决定数学英语课程,选用普通高中教材。另外,为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改善语音语调,更好的适应本科阶段的“英语听力”与“英语会话”等课程,我校还选用了《新概念英语》作为英语听说课的教材。
  2. 专业理论课
  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高中生源专业零起点的基础之上,难免与中职段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如我校商英专业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国际贸易基础”、“单证实务”等课程与南京晓庄学院的“国际贸易理论”、“单证与结算”就存在一定重复,只不过是深浅程度不一。因此,在“3+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两校多次磋商,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对重复部分进行合并或删减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3+4”课程体系,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同时以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把一部分中职能够承担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下移,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
  3. 考核评价方式
  “3+4”分段培养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不需要参全国全省统一的升学考试,只需要满足合作学校的毕业条件和牵头高校所制定的转段条件就可以实现升学。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没有统一考试的压力,合作双方即使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衔接体系和课程标准,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在职校学习阶段的质量呢?故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就变得十分重要。
  (1)坚持教考分离原则。
  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由所在地市教育部门进行统一测试,按照日常、期中、期末成绩进行总评价。专业课程采取高校参与、第三方考核的方式进行。如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商定,每学年的主要核心课程都由牵头院校出卷、批卷,实行教考分离。
  (2)坚持过程考核原则
  过程考核机制就是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合作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试点项目学生从入学、培养到毕业、转段各个环节应满足的具体要求。并设立了基于过程而非一次性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比如《南京晓庄学院“3+4”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实施方案(试行)》中就明确提出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的学年审核制度,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上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在试点班继续学习,否则就需要转出试点班并按普通班的要求进行培养和毕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振海,胡修江.“3+4”中职与本科分段贯通培养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
  [2]李国庆. “3+4”中本衔接内涵差异化融合的分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3).
  [3]曹晓娟,董夙慧. “3+4”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3).
  [4]刘炜杰. 特色与问题——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之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3(10).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2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的、鲜活的、有个性的创新作文来呢?  所
期刊
作者简介:刘海兴(1964.07-),男,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中心小学。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教中学”、“学中用”的连续性知识,包括感性认识、实际体验、演绎归纳、理解运用四部分。引导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数学基础知识,还能获得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并且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对现实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演
期刊
作者简介:赖晓燕(1987-),女,汉族,大学本科,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  摘 要:调查显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渐进式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就是“缺少课程资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也亟需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实践性强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结合学科要求、以及学校所在行政区域的特点和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
期刊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哪一学科,都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重点,当学生有了相当程度的学习兴趣,学习自然会更有动力,才能学好、学精。物理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仅从实验这一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兴趣;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重、喜欢动手操作等心理特点,来科
期刊
作者简介:沃美珍(1967.12-),女,汉族,余杭,小教一级,杭州二中树兰实验学校,小学高段作文教学。  摘 要:作文教学已有方方面面研究,丰富了作文教学的途径和视野,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仍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我尝试着借助“习作漂流”唤醒学生写作意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关键词:写作意识;习作漂流;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
期刊
摘 要: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运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探索,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实务》课程融税收与会计为一体,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而消费税作为我国流转税系中三大主体税种之一,在我国税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次课消费税税款的计算是消费税纳税申
期刊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在数字化得到极大发展的今天,高中数学学习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分析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高中生对数学学科学习态度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高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的现象,阐释高中生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
期刊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为学校稳固建设,迅速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学生工作为例,着力探析以大学精神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关键词:大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党员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76-01  一、
期刊
作者简介:王彦科(1988-),女,河北邯郸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英语教育学术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刘陈艳(1971-),女,山西灵石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摘 要:本文采用“学生英语能力自评表”[1],分析中北大学机电专业四年级的卓越班、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听力自评分差异,并对随机抽取的学生
期刊
摘 要:微格教学是在校师范生职前培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教师资格“国考”大背景,目前师范院校微格教学课程设置与实施显现出课时量不足、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对于教师资格“国考”中的面试环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加微格课程教学课时量、实行双导师制、重视微格教学评价环节以及调整针对“国考”面试环节微格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地理课程;微格教学;教师资格;国考背景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