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彭斐(1982-)女,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英语教育。
摘 要:江苏省2012年启动“3+4”试点项目,至今已2年有余,项目数逐步增多,已深入到具体实践层面,故了解其存在的矛盾问题,小结规律和经验,提出思考建议,以期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就相当必要。同时江苏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至心得体会、成败教训,都可以为他省的职业教育所借鉴。
关键词:“: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32-02
2012年,江苏省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程中,率先试验了中职与本科“3+4”衔接贯通分段培养项目,在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根据《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精神,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就商务英语专业进行对接,实施“中职+本科”项目试点。该项目于2014年开始招生,由两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生录取标准。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项目实施过程中,两校不断探索研讨,推进了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但也与同类型学校一样遇到了诸多问题。
一、“3+4”分段培养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一)3+4”分段培养项目中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生源需求存在差异
江苏省对该项目招生条件的规定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但作为新型办学模式,家长对其不了解,有的地区和学校按照计划人数招生,人数达到但录取分数线比预期要求低。我校2014级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在580-650之间,为总分的75%-82%,其中不乏严重偏科的学生。如商英专业强调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口语,但按总分录取导致英语薄弱的学生也被录取,其经过三年学习,依然可能达不到本科院校的要求,不能通过转段考试。
(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生源需求存在定位差异
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教育层次上,更主要体现在教育内涵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一直以来,中职校的生源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因此中职教育强调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能够就业。而本科院校需要文化素质较好,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英语达到四级以上,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这种中职培养目标和本科生源需求方面的错位,难免会导致中职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本科院校的要求。
(三) “3+4”分段培养项目中课程体系设计关注点存在差异
“3+4”分段培养项目主要做法是让试点院校自行结对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课程体系。目前多数试点专业制订课程体系方案是基于原有的三年中专课程体系与四年本科课程体系的结合,这样做的弊端是:1.在制定过程中,中职校更加关注转段要求和学生能否通过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能否顺利毕业和转段成功,因此会安排必考的专业课程。而本科院校注重学生是否具有满足本科教育的文化知识水平,能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所以本科院校希望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偏重于语数外等基础学科,而非专业课程。2.中专和本科阶段有的专业课程雷同,只是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不一。在中本衔接过程中,由于中职阶段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必须完成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专业课程的重复现象,这也是中本衔接课程体系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3+4”分段培养项目中问题对策的探索
(一)把好中职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关
“3+4”本科院校对生源的文化课程与专业理论要求较高,这些课程的基础支撑是语、数、外,尤其是数学与外语。因此,在中职招生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不仅要提高总分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数学与外语的单科分数,否则即使学生进入到本科阶段,完成学业也是困难的。如我校与晓庄学院合作的“3+4”商务英语专业,2015年招生计划60人,为确保生源质量,我校严控录取分数线,导致2015年只招入了39名学生,只招到计划的65%。但也不愿减低标准,从源头上把好生源质量关。
(二)完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3+4”分段培养最大特点在于学生通过选拔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某一试点专业,其未来转段后的专业也随之确定,且不需要参加全省的统一考试就可以实现升学。因此,可以从更长时间周期的角度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需要合作学校与牵头学校共同谋划设计,要遵循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
(三)完善中职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中已明确指出:“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试点主要任务,密切联合行业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细化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由此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的核心。
要保障课程衔接体系的顺利建立,首先需要牵头高校和合作学校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比如校级层面”3+4“分段培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定期会商机制;专业院系层面的定期沟通机制;课程负责人层面的定期交流机制。其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不论是牵头高校还是合作的职校均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衔接课程体系。
为了制订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力图构建“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初步确定了基础课程前移,专业理论后置的框架,明确分段培养项目的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要求。并召开多次协商沟通会议,明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要求确定、考核评价方式等。 1.文化基础课
“3+4”分段培养中职阶段的文化课,其功能定位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其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文化课教育行政部门并未下达统一要求,各校在教材选用方面也存在分歧。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多次研讨,对方院校对“3+4”分段培养的学生要求是:语文、数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英语方面要略高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而我校普遍采用的中职教材在培养目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编写结构方面,远不能达到此要求。故双方经商讨决定数学英语课程,选用普通高中教材。另外,为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改善语音语调,更好的适应本科阶段的“英语听力”与“英语会话”等课程,我校还选用了《新概念英语》作为英语听说课的教材。
2. 专业理论课
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高中生源专业零起点的基础之上,难免与中职段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如我校商英专业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国际贸易基础”、“单证实务”等课程与南京晓庄学院的“国际贸易理论”、“单证与结算”就存在一定重复,只不过是深浅程度不一。因此,在“3+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两校多次磋商,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对重复部分进行合并或删减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3+4”课程体系,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同时以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把一部分中职能够承担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下移,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
3. 考核评价方式
“3+4”分段培养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不需要参全国全省统一的升学考试,只需要满足合作学校的毕业条件和牵头高校所制定的转段条件就可以实现升学。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没有统一考试的压力,合作双方即使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衔接体系和课程标准,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在职校学习阶段的质量呢?故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就变得十分重要。
(1)坚持教考分离原则。
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由所在地市教育部门进行统一测试,按照日常、期中、期末成绩进行总评价。专业课程采取高校参与、第三方考核的方式进行。如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商定,每学年的主要核心课程都由牵头院校出卷、批卷,实行教考分离。
(2)坚持过程考核原则
过程考核机制就是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合作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试点项目学生从入学、培养到毕业、转段各个环节应满足的具体要求。并设立了基于过程而非一次性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比如《南京晓庄学院“3+4”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实施方案(试行)》中就明确提出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的学年审核制度,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上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在试点班继续学习,否则就需要转出试点班并按普通班的要求进行培养和毕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振海,胡修江.“3+4”中职与本科分段贯通培养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
[2]李国庆. “3+4”中本衔接内涵差异化融合的分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3).
[3]曹晓娟,董夙慧. “3+4”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3).
[4]刘炜杰. 特色与问题——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之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3(10).
摘 要:江苏省2012年启动“3+4”试点项目,至今已2年有余,项目数逐步增多,已深入到具体实践层面,故了解其存在的矛盾问题,小结规律和经验,提出思考建议,以期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就相当必要。同时江苏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至心得体会、成败教训,都可以为他省的职业教育所借鉴。
关键词:“: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32-02
2012年,江苏省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程中,率先试验了中职与本科“3+4”衔接贯通分段培养项目,在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根据《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精神,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就商务英语专业进行对接,实施“中职+本科”项目试点。该项目于2014年开始招生,由两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生录取标准。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项目实施过程中,两校不断探索研讨,推进了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但也与同类型学校一样遇到了诸多问题。
一、“3+4”分段培养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一)3+4”分段培养项目中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生源需求存在差异
江苏省对该项目招生条件的规定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但作为新型办学模式,家长对其不了解,有的地区和学校按照计划人数招生,人数达到但录取分数线比预期要求低。我校2014级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在580-650之间,为总分的75%-82%,其中不乏严重偏科的学生。如商英专业强调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口语,但按总分录取导致英语薄弱的学生也被录取,其经过三年学习,依然可能达不到本科院校的要求,不能通过转段考试。
(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生源需求存在定位差异
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教育层次上,更主要体现在教育内涵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一直以来,中职校的生源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因此中职教育强调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能够就业。而本科院校需要文化素质较好,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英语达到四级以上,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这种中职培养目标和本科生源需求方面的错位,难免会导致中职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本科院校的要求。
(三) “3+4”分段培养项目中课程体系设计关注点存在差异
“3+4”分段培养项目主要做法是让试点院校自行结对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课程体系。目前多数试点专业制订课程体系方案是基于原有的三年中专课程体系与四年本科课程体系的结合,这样做的弊端是:1.在制定过程中,中职校更加关注转段要求和学生能否通过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能否顺利毕业和转段成功,因此会安排必考的专业课程。而本科院校注重学生是否具有满足本科教育的文化知识水平,能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所以本科院校希望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偏重于语数外等基础学科,而非专业课程。2.中专和本科阶段有的专业课程雷同,只是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不一。在中本衔接过程中,由于中职阶段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必须完成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专业课程的重复现象,这也是中本衔接课程体系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3+4”分段培养项目中问题对策的探索
(一)把好中职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关
“3+4”本科院校对生源的文化课程与专业理论要求较高,这些课程的基础支撑是语、数、外,尤其是数学与外语。因此,在中职招生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不仅要提高总分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数学与外语的单科分数,否则即使学生进入到本科阶段,完成学业也是困难的。如我校与晓庄学院合作的“3+4”商务英语专业,2015年招生计划60人,为确保生源质量,我校严控录取分数线,导致2015年只招入了39名学生,只招到计划的65%。但也不愿减低标准,从源头上把好生源质量关。
(二)完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3+4”分段培养最大特点在于学生通过选拔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某一试点专业,其未来转段后的专业也随之确定,且不需要参加全省的统一考试就可以实现升学。因此,可以从更长时间周期的角度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需要合作学校与牵头学校共同谋划设计,要遵循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
(三)完善中职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中已明确指出:“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试点主要任务,密切联合行业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细化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由此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的核心。
要保障课程衔接体系的顺利建立,首先需要牵头高校和合作学校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比如校级层面”3+4“分段培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定期会商机制;专业院系层面的定期沟通机制;课程负责人层面的定期交流机制。其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不论是牵头高校还是合作的职校均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衔接课程体系。
为了制订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力图构建“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初步确定了基础课程前移,专业理论后置的框架,明确分段培养项目的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要求。并召开多次协商沟通会议,明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要求确定、考核评价方式等。 1.文化基础课
“3+4”分段培养中职阶段的文化课,其功能定位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其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文化课教育行政部门并未下达统一要求,各校在教材选用方面也存在分歧。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多次研讨,对方院校对“3+4”分段培养的学生要求是:语文、数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英语方面要略高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而我校普遍采用的中职教材在培养目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编写结构方面,远不能达到此要求。故双方经商讨决定数学英语课程,选用普通高中教材。另外,为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改善语音语调,更好的适应本科阶段的“英语听力”与“英语会话”等课程,我校还选用了《新概念英语》作为英语听说课的教材。
2. 专业理论课
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高中生源专业零起点的基础之上,难免与中职段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如我校商英专业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国际贸易基础”、“单证实务”等课程与南京晓庄学院的“国际贸易理论”、“单证与结算”就存在一定重复,只不过是深浅程度不一。因此,在“3+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两校多次磋商,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对重复部分进行合并或删减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3+4”课程体系,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同时以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把一部分中职能够承担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下移,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
3. 考核评价方式
“3+4”分段培养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不需要参全国全省统一的升学考试,只需要满足合作学校的毕业条件和牵头高校所制定的转段条件就可以实现升学。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没有统一考试的压力,合作双方即使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衔接体系和课程标准,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在职校学习阶段的质量呢?故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就变得十分重要。
(1)坚持教考分离原则。
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由所在地市教育部门进行统一测试,按照日常、期中、期末成绩进行总评价。专业课程采取高校参与、第三方考核的方式进行。如我校与南京晓庄学院商定,每学年的主要核心课程都由牵头院校出卷、批卷,实行教考分离。
(2)坚持过程考核原则
过程考核机制就是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合作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试点项目学生从入学、培养到毕业、转段各个环节应满足的具体要求。并设立了基于过程而非一次性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比如《南京晓庄学院“3+4”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实施方案(试行)》中就明确提出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的学年审核制度,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上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在试点班继续学习,否则就需要转出试点班并按普通班的要求进行培养和毕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振海,胡修江.“3+4”中职与本科分段贯通培养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
[2]李国庆. “3+4”中本衔接内涵差异化融合的分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3).
[3]曹晓娟,董夙慧. “3+4”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3).
[4]刘炜杰. 特色与问题——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之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