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合作、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合理分组 有效合作 勇于探究 科学评价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使合作、探索性学习成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呢?
一、认真学习课改理论,大胆实践、总结、反思
从上数学课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是因为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最根本的还是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探究性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看到学生的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探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是学生发展、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新课改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想要尽快人状态,就要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并且发扬光大。
二、科学、合理的创建合作小组
新课标认为:合作学习必须是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同伴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师生的合作学习,从而形成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因此科学,合理的创建合作小组是进行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如以48人的班级规模构建8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6个合作小组。
1、首先从全班挑选出6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6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个号是教师知道的,不必告诉学生)。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特差生、“调皮王”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且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3、编制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
如果按学生的学习程度依次编号为:1,2,3,4,5,6,7,8号,座次可以按条块安排,对于超过60人的班级,可以在传统秧田式座位采取前后桌分组,每八人为一组,分组时仍然坚持异质分组,并保持小组的相对稳定,避免学科教师随时动议小组。
三、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
学生往往缺乏经验的技能方法,不能有效合作、探究。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常用的方法有:协商法:先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自由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的时间。辨论法: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由一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以他的观点为中心,展开辩论,或者由一个小组陈述他们的观点,其他各组以这一组的观点为中心,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使个性的发展。提问法:让学生面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自主发现有价值的头号题,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分析重点,修改,补充自己的观点,敢想敢说,条理清楚,言简意明,突出重点等。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正所谓以兴趣为驱动,以环境为背景的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何为最佳时机?
(一)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三)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五、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对合作、探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探究性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目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探究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保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合作、探究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的实施,才能使真正的合作、探究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探
[2]让课堂“活”起来——浅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3]“自主合作探究”关键还是教师的主导
[4]新课程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历史教学实践
[关键词]合理分组 有效合作 勇于探究 科学评价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使合作、探索性学习成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呢?
一、认真学习课改理论,大胆实践、总结、反思
从上数学课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是因为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最根本的还是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探究性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看到学生的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探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是学生发展、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新课改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想要尽快人状态,就要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并且发扬光大。
二、科学、合理的创建合作小组
新课标认为:合作学习必须是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同伴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师生的合作学习,从而形成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因此科学,合理的创建合作小组是进行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如以48人的班级规模构建8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6个合作小组。
1、首先从全班挑选出6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6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个号是教师知道的,不必告诉学生)。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特差生、“调皮王”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且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3、编制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
如果按学生的学习程度依次编号为:1,2,3,4,5,6,7,8号,座次可以按条块安排,对于超过60人的班级,可以在传统秧田式座位采取前后桌分组,每八人为一组,分组时仍然坚持异质分组,并保持小组的相对稳定,避免学科教师随时动议小组。
三、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
学生往往缺乏经验的技能方法,不能有效合作、探究。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常用的方法有:协商法:先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自由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的时间。辨论法: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由一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以他的观点为中心,展开辩论,或者由一个小组陈述他们的观点,其他各组以这一组的观点为中心,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使个性的发展。提问法:让学生面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自主发现有价值的头号题,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分析重点,修改,补充自己的观点,敢想敢说,条理清楚,言简意明,突出重点等。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正所谓以兴趣为驱动,以环境为背景的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何为最佳时机?
(一)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三)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五、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对合作、探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探究性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目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探究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保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合作、探究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的实施,才能使真正的合作、探究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探
[2]让课堂“活”起来——浅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3]“自主合作探究”关键还是教师的主导
[4]新课程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历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