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内篇》中的教育思想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庄子》这部先秦时期重要的的哲学与文学著作,内容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也包含了庄子及其学派对于当时教育的的看法;另一方面,《庄子》里的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十分丰富,能带给我们当今的教育更多的启示。《庄子·内篇》的七篇文章,被公认是庄子本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教育宗旨是“行不言之教”。
  关键词 庄子 教育 不言之教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庄子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书里,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庄子的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因此,《庄子》这部先秦时期重要的的哲学与文学著作,内容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也包含了庄子及其学派对于当时教育的的看法;另一方面,《庄子》里的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十分丰富,如一口活泉,能带给我们当今的教育更多的启示。庄子本身弟子众多,其学说在战国时期庞大的影响力也能作为庄子教育思想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佐证。
   《庄子·内篇》的七篇文章,被公认是庄子本人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围绕《内篇》的一些内容对庄子的教育思想做简要的探讨。
  一、教育宗旨:不言之教
   庄子的教育思想并不像儒家教育思想那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一般开门见山、自成一体,而总是隐隐约约散布于庄子讲述的大小寓言故事中,并不彰显,其中有一句“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基本可以看作是庄子教育思想的宗旨。
   “不言之教”的意思是“不用言表的教导”,出自《庄子·内篇·德充符》.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这个故事说,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问孔子道:“王骀是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能够和先生您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们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满载而归。莫非真的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体残缺而默默变化,让内心世界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这篇文章仅仅是庄子虚构出来的寓言故事,并非是孔子的真实事迹,却象征着庄子对于教育的独特看法。区别于儒家的言传身教,行为师范的高大教师形象,故事里的王骀的外在形象确实不值得一提,身体残疾、其貌不扬,不说高大的孔子,甚至连一般人也不如,然而在个人修养层次和教育成果上,却能让身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由衷敬佩,这就是“无形而心成”的境界。放弃繁琐的形式,任由自己本心的“默化”,才能够在内心里学有所得。
   这个成功的教育案例,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王骀这个教师的形象,淡化了教育外在的、人为的形式,包括教师端正整齐的外在形象、有理有序的课堂形式、说教为主的讲课手法,以及迂阔高远的教育内容。这些在现代教育学中看来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庄子看来却是十分不必要的东西。究其根本,还是这些教育形式是出于人的“有意而为之”,出于人固有的价值分别,违背了“道”赋予人的自然本性。倘如此,就不能做到道家所说的“无用之大用”。因此,“道”在被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生们身上的显现,反而是被那些流于外在的繁琐的教育手段所遮蔽而迷失掉。在另一个故事里,申屠嘉也质疑“大夫子产”:明明拜名师、学习了广博精深的学问,却连最基本对残疾人的尊重都做不到,这样虚伪的教育明显与它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
   所以庄子才想要追求不教之教、不言之教,这样才能敞开自己的本性,與自然万物融会一体,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用道家的话来讲是“体道”,让自我与自然通达。也就是在《齐物论》一篇中庄子想要达到的境界:“照之于天”。
  二、师德:才全而德不形
   这里所说的师德,不是所谓的“教师职业道德“,即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行为检点,也不是在教育活动之外的生活中也要保持的自我行为约束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庄子或者老子那里的德,不是仁义礼知四德,而是与道联系在一起的德。
   庄子心中的“师德”,是“德充符”的“德”。这种德是“道”的完整性显现并充实在人身上的显现。因此德在“人内”而不在“人外”
   通观《德充符》全篇的意旨,符合之前庄子在《齐物论》篇提出的大主题:“道通于一、不用而大用”,本篇的主题是“德充于内,自有形外之符验也。”就是说,符合道的“德”,是一种完整和强大的生命力的体现,充实于人的内心,有超越形体局限之外的验证。换言之,就是要做到顺应自己的天赋,让“真我”在精神生命里体现出来,不为外表形体的缺陷所阻碍。这也可以说是“无待无己”的“逍遥游”之乐的体现。因此,本篇章的寓言故事主要都是描写外表丑陋,身体有残缺的人,却高于那些道貌岸然之辈。比如王骀、申徒嘉这些受刑之人,反而具备与他们的残缺不相衬的,“内德”上的完整与充实。
   第一篇寓言中的“孔子”在向弟子解释王骀的与众不同时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
   这种境界就是身为一个教育者应当具有的“德”,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做到“德有所长”,才能启发被教育者。这个过程就是“忘形”,忘形的好处,文中的孔子也有解释:“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像这样的人,将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而让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外物看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却看不到它因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因而看到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了土块一样。”
   因为王骀能够做到“不随物迁”、能够“忘形”,他懂得了“万物齐一”的道理,就不再受形体的限制,成为最自由,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贴近自然,离道更近的人。这样的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真我”,做到了“万物皆备于我”。这样的老师,在庄子看来,完全不需要再刻意让别人跟随自己学习,也不需要一厢情愿的说教,无数的学生自动就会来追随他。在《德充符》篇中,还有鲁哀公与孔子的另一个故事里,孔子说:“均平是水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为取而效法的准绳,内心里充满蕴含而外表毫无所动。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物得以顺的最高修养。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他了。”
   这样的老师形象,推究到尽头就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目标:真人、大宗师。
  三、教育对象:各尽其用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见。庄子始终肯定事物乃至人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如何看待教育对象的才能,也就可想而知,那就是消除虚妄的价值分别,做到尊重差别,人各尽其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中体现的一种教育观念,就是“自然主义”,这种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他提倡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对孩童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尤其是要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来学习。卢梭这里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并不完全相同,这里“自然”代表“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教育的理念在东西方是“相通而不相同”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訓练的简单过程,对于教育对象(学生)来说,是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启发他们树立合适的人生观。庄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淡化一切人为的、一厢情愿的是非观念和道德标准,让每一个生命、非生命乃至每一个人都能顺应自己独一无二的自然本性。从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来往下思索,好的教育并不是“不要教育”,变成野人,而是顺应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各自的天性而因任其发展。假设一个儿童天生是足球天才,却不适合背书考试,自幼被应试教育束缚在试卷题海当中,却被定义为“差生”,接受着千人一面的灌输,和其他人的歧视,那么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就会被扼杀,人生的完整就无法体现,这就是人为对自然的一种贼害。不同的才能可以从事不同的事业,《外篇·至乐》中的“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就是这样一种道理。
   在《齐物论》篇关于天籁、地籁、人籁的那个寓言中,庄子化身南郭子綦,讲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籁不如天籁。天籁之所以变化多端、美妙动听,就在于大自然的风能够因任物体本来的形状,才能吹出千种不同的动静。这种“吹万”之美是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应当重视的一点。所谓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淡化书本知识,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深一步思考,更是要在不同的教育形式中激发学生的天性,让曾经被掩盖的才能被重新发现,再一次得到重视,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乃至以后的人生过程中都能够运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意,假如素质教育仅仅是把钢笔换成了乒乓球拍,把课本换成了笤帚拖把,把考试变成了做课件,那只不过是加强了的应试教育。从尊重个性这一点来说,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倒有几分神似,教育与哲学一样,如果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教育就应该包容不同天赋之人才,兼收不同的意见,启发各异的天性,因为只要是天性,在庄子看来就没有好与坏、高与低。人教不如天教,自然本性才是最好的老师。《中庸》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其谓道,修道之谓教。”道赋予我们不同的天性,只有顺应它才能体会道,沿着这条顺应天性的道路去度过人生,才是真正的“教育”。
   然而,庄子也有消极的一面,他说“人皆知其有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强调人要不显自我,隐于众人,摆脱被网罗利用的社会价值,达到无用与逍遥,这就是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也是一种对于人生选择的启示,但不一定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也有大幅提升。然而,教师合法权益保护不足的状况仍然存在。本文针对技工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现状,结合当前新形势下技工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合法权益内容,论述了技工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保护体系的构建,旨在科学客观地研究技工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诸问题,以此切实提高技工学校教师的地位,推动我国已有教育
期刊
摘 要 2010年2月,我国的剖腹产率达到46%,对此简单归纳为医生“唯利是图”并不科学,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存在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妇及其家庭社会化不足,二是医患关系互动机制不良运行,三是医生在市场经济时期道德失范。如果能够处理好以上三方面的问题,降低剖宫产率指日可待。  关键词 剖宫产率 道德失范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R714. 4 文献标识码:A  一、剖宫产问题的提出  
期刊
混凝土是典型的多相材料,钢筋的加入,提高了混凝土自身的承载能力,弥补了自身受拉性能弱的缺点,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类建筑。在军事战争中,如何有效摧毁目标或抵御精确打击是武器及防护领域的关键问题,而侵彻阻力的解析和表征是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因此弹体侵彻钢筋混凝土的阻力分析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本文以800m/s内的刚性平头弹为研究对象,基于钢筋弯曲剪切失效,分别从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其侵彻阻力:
  (1)理论分析上,建立了弹体与单根及多根钢筋直接碰撞的侵彻阻力动态分析模型,基于侵彻素混凝土理论,推
摘 要 在信息大量膨胀的时代,许多事情都难以脱离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依托这个庞大的网络,以公安部“金盾工程”为基础,构建“跨警种信息一体化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公安系统的战斗力,进一步完成公安与武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 跨警种信息一体化平台 建设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跨警种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是依托“金盾工程”庞大的网络为基础,以市公安
期刊
摘 要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成就了战后较长时期的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国家在利用计划经济集中调配资源的优势建立了基本的现代化物质基础以后,面对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新趋势的挑战,这种以政治为主导过分集中的经济运作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改革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没有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模式,陷入发展危机。我国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自身
期刊
摘 要 本文针对无固定期限合同制度带来的社会影响,对此项制度进行了分析与对比,明确了其在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重要性以及长远意义。  关键词 裁员潮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出现带来的社会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主要形式,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劳动关系长期化、劳动合同短期化”的格局,劳动者的
期刊
摘 要 地名是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被誉为“活化石”。山西地名在等级上可分为县级以上政区地名和乡镇地名,由于两者在命名渊源、历史传承和文献记载上存在较大差别,所以这里将只讨论乡镇地名的命名规律,并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 地名 地理 分类 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山西省现有乡镇地名1196个,其中633个乡,563个镇;乡镇地名往往受
期刊
摘 要 “QS” (Qiyeshipin Shengchanxuke)表示企业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实行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理清“QS”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对“QS”的认知偏差,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QS 生产许可 市场秩序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
期刊
摘 要 在传统儒家学说中,心性之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孟子在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在心性之学方面作了进一步地发扬,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即使在诸如“性无善无不善论”、“性恶论”等众多不同学说的夹击之下,性善论仍然未被掩去光芒,其影响见诸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就性善论的文本意义和思想内涵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性善论 意涵探究  中图分类号: B222.5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关键词 任务驱动 体育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任务驱动” 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