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让人触目惊心,这种暴力倾向已经严重影响了学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更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社会、学校高度的重视。
一、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欺凌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中接受采访的中小学生中,近70%的学生表示存在校园欺凌现象,80%以上的学生对此“心生恐惧”。据了解,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7成以上学生称,学校附近的胡同、小区、公路旁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然而,大部分学生遇到校园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态度,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呀。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
什么是校园欺凌?心理学认为:欺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校园欺凌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是直接身体欺负,也就是欺负者用身体动作对受欺负者实施肉体攻击;2、直接言语攻击,即欺负者以口头言语的形式对受欺负者实施语言攻击;3、是间接欺负,即欺负者五方借用第三方对受欺负者实施攻击,如造谣是非、搞离间、拉帮结派搞排斥等。
小學生欺负行为特点有四个:1、欺负行为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2、是言语欺负出现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行为的发生率最低;3、男生以直接身体欺负为主,女生以直接言语欺负或间接欺负为主。研究表明,现女生以直接身体欺负呈上升趋势;4、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可以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经常受欺负的儿童会导致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逃学、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而经常欺负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等。
三、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或个人因素
在我校的被访学生中,“假如你被同学欺负,你会告诉谁?”, 55%的小学男生选择“告诉老师”,而只有20%左右选择“告诉父母”。研究表明,小学生欺负事件往往受这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影响:①缺少关爱,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这类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②家庭教育不当,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注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偏执性格;③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④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造成部分学生欺负别人,是因为过去有受欺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这种感受和冲动促使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畸形满足感,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发生。
(二)社会因素
1、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缺少玩伴,与电视、游戲为伍,无形之中就会融入成人的世界。2、校园欺凌事件的风险等级偏低,造成对此类事件重视不够,从而忽略管理,这也是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3、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轻视的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用“拳头”“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
(三)生理与心理因素
从心理发展角度上看,现在的学生有青春期提前的趋势,经研究显示,现女性月经初潮年龄约在10-16岁,平均年龄在13岁,性成熟在18岁左右;男性性成熟约晚于女性,首次遗精出现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14岁。性的发育较70年代约提前2年,性的发展使得男生有着在异性前表现的欲望,男生和女生都会表现出“异性相吸”。 性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身体的发育特别是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心理矛盾特点明显。
第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外于半成熟状态,就会出现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第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独立意识强烈,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
第三,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他们将自己内心封锁起来,不向成人袒露,但少年儿童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等矛盾。
种种矛盾或表现欲望促使少年儿童具有冲动、不安,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校园欺凌的对策
(一)从家庭教育入手
以浓厚的亲情和相互信赖的关系作为基础,加强平时在生活中的“做好人”教育。欺凌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联。每个家庭都必须经常对孩子的生活态度予以关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教育,并使其掌握判断善恶和关怀他人的能力,要学会做好人,做好人,就是要做“思想好、习惯好、行为好”。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须成为能使其放松下来的心灵的归宿,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希望父母及监护人能够真正理解并接纳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与包容。
(二)全社会行动,净化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国家下大力气打击凶杀、暴力、色情内容及一些非法出版物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各方面行动努力为少年儿童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和舆论氛围,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拥护。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参与净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浓厚氛围,将大大促进少年儿童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培养。
(三)学校教育应树立“安全、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
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等问题,审视“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概念。要建立建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疏导,让少年儿童从心理上拒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少年儿童自身的性格倾向和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心理辅导,健全少年儿童人格,消除负面的影响。
一、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欺凌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中接受采访的中小学生中,近70%的学生表示存在校园欺凌现象,80%以上的学生对此“心生恐惧”。据了解,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7成以上学生称,学校附近的胡同、小区、公路旁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然而,大部分学生遇到校园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态度,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呀。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
什么是校园欺凌?心理学认为:欺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校园欺凌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是直接身体欺负,也就是欺负者用身体动作对受欺负者实施肉体攻击;2、直接言语攻击,即欺负者以口头言语的形式对受欺负者实施语言攻击;3、是间接欺负,即欺负者五方借用第三方对受欺负者实施攻击,如造谣是非、搞离间、拉帮结派搞排斥等。
小學生欺负行为特点有四个:1、欺负行为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2、是言语欺负出现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行为的发生率最低;3、男生以直接身体欺负为主,女生以直接言语欺负或间接欺负为主。研究表明,现女生以直接身体欺负呈上升趋势;4、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可以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经常受欺负的儿童会导致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逃学、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而经常欺负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等。
三、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或个人因素
在我校的被访学生中,“假如你被同学欺负,你会告诉谁?”, 55%的小学男生选择“告诉老师”,而只有20%左右选择“告诉父母”。研究表明,小学生欺负事件往往受这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影响:①缺少关爱,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这类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②家庭教育不当,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注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偏执性格;③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④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造成部分学生欺负别人,是因为过去有受欺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这种感受和冲动促使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畸形满足感,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发生。
(二)社会因素
1、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缺少玩伴,与电视、游戲为伍,无形之中就会融入成人的世界。2、校园欺凌事件的风险等级偏低,造成对此类事件重视不够,从而忽略管理,这也是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3、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轻视的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用“拳头”“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
(三)生理与心理因素
从心理发展角度上看,现在的学生有青春期提前的趋势,经研究显示,现女性月经初潮年龄约在10-16岁,平均年龄在13岁,性成熟在18岁左右;男性性成熟约晚于女性,首次遗精出现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14岁。性的发育较70年代约提前2年,性的发展使得男生有着在异性前表现的欲望,男生和女生都会表现出“异性相吸”。 性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身体的发育特别是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心理矛盾特点明显。
第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外于半成熟状态,就会出现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第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独立意识强烈,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
第三,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他们将自己内心封锁起来,不向成人袒露,但少年儿童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等矛盾。
种种矛盾或表现欲望促使少年儿童具有冲动、不安,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校园欺凌的对策
(一)从家庭教育入手
以浓厚的亲情和相互信赖的关系作为基础,加强平时在生活中的“做好人”教育。欺凌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联。每个家庭都必须经常对孩子的生活态度予以关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教育,并使其掌握判断善恶和关怀他人的能力,要学会做好人,做好人,就是要做“思想好、习惯好、行为好”。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须成为能使其放松下来的心灵的归宿,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希望父母及监护人能够真正理解并接纳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与包容。
(二)全社会行动,净化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国家下大力气打击凶杀、暴力、色情内容及一些非法出版物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各方面行动努力为少年儿童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和舆论氛围,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拥护。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参与净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浓厚氛围,将大大促进少年儿童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培养。
(三)学校教育应树立“安全、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
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等问题,审视“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概念。要建立建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疏导,让少年儿童从心理上拒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少年儿童自身的性格倾向和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心理辅导,健全少年儿童人格,消除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