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努力(创作谈)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1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论自己的写作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说些有点硌人的内容,便很容易滑向带点傲慢意味的自我申辩(其实,没有谁在攻击你的写作),但如果所谈温润如玉,又实在没有动笔的必要(除了能满足所谓还在写作现场的虚荣)。也许那些诚恳的大牛人,可以在谈论中做得好一些,不过,那也许只是将“冒犯”做得不露声色吧。对于我等于写作而言还在途中甚至困惑丛生的的人而言,难道可以假借习得的点滴技艺,将自己伪装成已洞悉了写作的根本秘密的人?
  我时刻警惕自己哪天突然冒出这样的信心。这不是说当代汉语新诗场域中没有激动人心的部分,相反,在我看来,一些杰出的诗篇和诗人,已经将汉语新诗的成色和可能,提升到了足以对抗时间的高度。只不过这一面,总是不能较为清晰地被人认识,看上去,它仿佛愿意与诗坛热闹的“喇叭型”(比音量高低)绩效考核相隔膜,甚至远离。极有可能,大多数时代都是这样,所以,多年来,我几乎养成了近于本能的一个习惯:多多打量同行者的努力,真心琢磨下别人为什么这样做。回头看过去一年,我欣喜地发现:这个“本能”,依然在身上良好运转。
  接下来,回想过去一年,便是丛生的困惑了。一整年都过得不爽。为什么不爽呢?大约是感觉我们这儿太冷了。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觉得这与写作有莫大的关系,不管你是否觉察到,也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想想吧,天如此冷,颇有调调地坚持手写,或用指头鸟儿般弹跳着敲击键盘,无论采用哪种姿势,都会冷得僵手。
  有人说:天冷就戴上手套,或者,移步空调房写作嘛。好吧,戴上手套的手指,暖暖的空调房,祝福你们厚厚的棉麻或皮革下捕捉到心电图的微妙与顿挫。某些事,打乱了自己原来对写作的想法和安排(主要是想在诗的表层和深层互文性方面做点小事。它部分保存在某些短诗的组织中,虽然已不可避免地被局部改变了),而为了交待內心的篱笆,交代种种莫名围住的更深的莫名,一年来,我也写了些“臃肿”的诗。
  在涉及声音和语用要素的挖掘方面,新诗最前沿的技艺已经深入到针对现代汉语的“细胞生物学”这一层次。依循这条线索,新诗的写作,会发展出怎样的前景?可是,当你意欲让自己的写作能与当代汉语的急迫伦理相称时,困惑又是如此之多。那些具体而恼人的困惑,降临于写作中词语对作者的反向诘问里,一个声音,慢慢浮现出来:如有可能,请尽量强健自己的心智!
  诗的努力,一个说法是要为语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贡献新质。汉语新诗在这方面做得如何?我们个人的写作,是否与之产生了文明意义上的新的联系和警醒?从一般意义上说,经历过二十世纪民族和人类精神跌宕淬炼的现代汉语,似乎应该为我们在感受力和想象力的综合、生发上提供更多的依持,并从中孕育出劲健而富有弹性的的现代心智。唯有如此,诗,才可以说为人性的希望与文明担当起了一份责任。
  过去的一年,自己还在写。如此,只在途中。
其他文献
这里很安静,坐久了,  能听见蚂蚁走路的声音。  风向一边猛吹,我看到草  伏在地上,很久很久  才直起腰。  这里太狭窄,远不是一个国家。  这里只长草,确切地说,是茅,一种  长得很高、割手的草。这种草,  能把夕阳藏一个晚上不被人找到。  我忍不住嘲笑那些狡黠的萤火虫。  我静静地坐在草上面,露水  清凉又体贴,像是亲人的告诫。  推荐语  《告诫》,前两节清透、宁静,“这里很安静/坐久了/
期刊
今天好像时至大雪,可李草草窃喜一隅  依然不老,不嫩。雪飞不到的地方  被地图标成了自贡。而李草草根之所及  早把那方泥土,滋味得终身不悔  有些雪景是专为洗白一切的。有些如雪的盐粒  恰好顺经顺络走肺腑。你来找我高谈四季理论  我却浑然不觉阴阳于我有何相干,草科之人  就这点装傻,染遍地同类  推荐语  清袁牧有诗曰:幽绝无人见,青苔作小花。这既是一种视觉美,又是一种耐性美。至少,诗人此时已万般
期刊
通知提前到达  一群有身孕的人,像吃了兴奋剂  刚坐在会议室,争先恐后掏出心扉  交流、汇报、总结,声如洪钟  大胡子、大眼镜、长头发、长烟枪  像吵架一样,方言夹带普通话  长流的口水,贴着袅娜的烟雾  爬上天空,捅了个窟窿  烟蒂在地上打滚,热气腾腾  茶杯里的茶味,仿佛奄奄一息  整个下午,多汁的笔  躺在笔记本上,酣睡不醒  推荐语  《短会》是一首有担当、有情怀、有责任的诗。  阅读《短
期刊
我的影子  不是拖著父亲、母亲  也不是拖着村庄、城市  命运让我站在这里  像一条具有来源和流向的河流  但我,没有河流的宽广。  你在岸边掷石子  水涡在眼里形成幻视  我无法用语言来回答  那些超越了语言甚至生活本身的事  就像地面上变窄变长的影子  它在模仿星星的高度  模仿你曾经的样子  在光的切面下  我甘愿是一具清晰的影子  芭茅旁的路,夜里的祠堂  当风灌进屋子  上帝的手指正好停
期刊
建议你去读读桃花  就在隔年的春天  就在二月  它干净。漂亮。年轻  可以用毁灭  来证明它对生命的负责  如果你这辈子都没有交上好運  那么你对桃花的误会  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推荐语  娄格的“建议”其实深入到了责任和生命。所谓的好运,不是机缘巧合,而是源于内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怎么会有深入的人生辨识度呢?我欢喜这种轻盈而厚重的叙事方式,它成就了诗歌的内在美,却又具有惹人深思的优良
期刊
我拿起这本书,放下另一本书  在两个世界的岔路口,选择了苟且  正如盼望下一场皎洁的大雪  而上天,却下起了不明不白的小雨  “是不是这样总比漫天雾霾要好呢”  推荐语  读千野这首《此刻》,我看到了诗歌中言及的“取舍”,看到了希冀和现实的交织,看到了不甘和接受。实际上我看到的“此刻”的無奈和隐忍。而什么是“此刻”?“此刻”并不是仅仅指向眼下的“这一刻”,对于诗人来说,“此刻”其实是生命中的每一个
期刊
当下散文诗创作,作品不少而精品不多,其原因何在?根本问题还是一些散文诗人心里没“底”、笔下没“度”。所谓“底”,即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底蕴、文化底色、历史底气、现实底温、艺术底功、美学底线。所谓“度”,即散文诗要具备灵魂的高度、文化的深度、从容的气度、情感的温度、写作的难度、文体的法度。  一是攀登灵魂的高度,要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决定一个散文诗人能站多高、走多远的,是他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一个有思想的人
期刊
周鹏程来自川东北的大巴山,是我的老乡。对于很多人来说,巴中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但在我看来,它也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巴中并不富裕,山高路远,好多地方还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但巴中人无论是离开了的还是坚守着的,都对那片土地充满深情。  鹏程的家乡是大巴山中的通江县。通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关于通江的“红色”历史,很多诗人、作家都写过,在诗歌方面,梁上泉先生的作品可能影响最大。梁上泉的长诗《
期刊
无论是在诗歌的创作中,还是诗歌的阅读与欣赏中,诗歌的概括力似乎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诗歌的概括力首先源自于敏锐的洞悉与认知的自觉,而有了这样的洞悉与自觉,我们才能从细微中透视辽阔,从海底发现火焰,从一杯葡萄酒中窥见风暴。  没有个体经验就没有艺术,没有个体经验就没有诗歌。个体经验是艺术成为艺术的根本特征,是诗歌成为诗歌的前提。这些对于诗者来说都是常识,但个体经验仅仅是情绪与思考的最初的触点
期刊
基于陈小平放逐身心的诗性诉求和与之相匹配的在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且具有重要指征意义的词语,我认为围绕“意象”这个重要但并不过气的诗歌主体表征来分析他在创作中的演进不失为一种明智和有效的方式。本篇仅就诗人陈小平诗歌中那些反复出现的代表意象, “死亡”“飞鸟”“雪花”“神祗”进行解构,并以此作为研究陈小平诗歌文本的重要路径,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介入到他的诗歌“森林”中去。  死亡意象  古今中外众多诗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