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一般是介绍说明性的文字,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曲折的情节或感人的情景,能够很快地吸引学生入情入境,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改变现有的这种教学状况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我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三招攻略,以此改变了学生怕上说明文的现状,提高了他们对说明文的兴趣。
攻略之一:“好花堪折直须折”
说明文尽管不像记叙文那样能以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打动人,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能以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但它也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科学的知识性,最能让人获取知识。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有关物候学的生动知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介绍了神秘沙漠中因光线作怪引起的“魔鬼的海”和因声音作怪引起的“鸣沙”这两种奇怪的沙漠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介绍了植物学中百花颜色形成的知识,《宇宙里有些什么》带领我们走进了广袤的天文世界……真可谓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当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容易获得某种新知,这时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绝对的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激发学生急于获得新知的强烈愿望,借助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提高。例如我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分别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察。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当时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同学们个个快速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整堂课的教学步骤也顺利地完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可见注重说明文本身内容蕴含的科学趣味,这是至关重要的。
攻略之二:“蓝田日暖玉生烟”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有吸引力的文章,它的语言必定是富有特色的,或优美精炼,或犀利尖锐,让人难以忘怀。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它的语言又有什么特色呢?说明文是介绍知识的文体,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之美缺乏情感体验,往往熟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总结一下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1. 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要注意分寸。比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是篇很典型的说明文,介绍了沙漠中两种奇怪的现象,竺可桢的语言也是极为准确的。我们不妨以第四小节为例。“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这个短语就不能省略,它起限制性作用,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了解沙漠中的这种现象。称它是“魔鬼的海”和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当时人们不能理解这种现象。“这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时常见”中“常见”这个词语又准确体现了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极为经常。“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中“贴近”一词也较准确地写出了这种现象发生的位置应该靠近地面。把握这些词语对理解这种沙漠现象有一定的帮助。2. 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词语表意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例如《向沙漠进军》中:“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 “雨量”和“风沙”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 “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上述方法的分析,同学们就能有所发现,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他们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有了新的认识。
攻略之三:“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明文教学常规方法就是三点一线——理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教师如果总是抓着教材本身,老调重弹,学生肯定会生厌。中学生毕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仅仅抓着教材本身的知识点来讲解肯定是不够的,教师有必要把眼光从课内转向课外,适当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扩大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以此为点,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两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三种攻略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真心希望说明文教学中的“低气压”现象不再出现,每个学生都能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真正爱上说明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语文教师。
攻略之一:“好花堪折直须折”
说明文尽管不像记叙文那样能以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打动人,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能以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但它也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科学的知识性,最能让人获取知识。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有关物候学的生动知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介绍了神秘沙漠中因光线作怪引起的“魔鬼的海”和因声音作怪引起的“鸣沙”这两种奇怪的沙漠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介绍了植物学中百花颜色形成的知识,《宇宙里有些什么》带领我们走进了广袤的天文世界……真可谓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当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容易获得某种新知,这时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绝对的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激发学生急于获得新知的强烈愿望,借助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提高。例如我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分别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察。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当时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同学们个个快速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整堂课的教学步骤也顺利地完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可见注重说明文本身内容蕴含的科学趣味,这是至关重要的。
攻略之二:“蓝田日暖玉生烟”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有吸引力的文章,它的语言必定是富有特色的,或优美精炼,或犀利尖锐,让人难以忘怀。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它的语言又有什么特色呢?说明文是介绍知识的文体,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之美缺乏情感体验,往往熟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总结一下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1. 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要注意分寸。比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是篇很典型的说明文,介绍了沙漠中两种奇怪的现象,竺可桢的语言也是极为准确的。我们不妨以第四小节为例。“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这个短语就不能省略,它起限制性作用,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了解沙漠中的这种现象。称它是“魔鬼的海”和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当时人们不能理解这种现象。“这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时常见”中“常见”这个词语又准确体现了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极为经常。“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中“贴近”一词也较准确地写出了这种现象发生的位置应该靠近地面。把握这些词语对理解这种沙漠现象有一定的帮助。2. 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词语表意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例如《向沙漠进军》中:“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 “雨量”和“风沙”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 “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上述方法的分析,同学们就能有所发现,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他们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有了新的认识。
攻略之三:“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明文教学常规方法就是三点一线——理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教师如果总是抓着教材本身,老调重弹,学生肯定会生厌。中学生毕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仅仅抓着教材本身的知识点来讲解肯定是不够的,教师有必要把眼光从课内转向课外,适当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扩大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以此为点,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两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三种攻略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真心希望说明文教学中的“低气压”现象不再出现,每个学生都能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真正爱上说明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