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全面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如此教法,学生创新能力更得不到培养和发挥,因此教法应该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构建
一、培养语感——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前提
实践表明,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阅读片断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一)多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三学段的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到400万字。”如何进行多读呢?具体要求:一是读的遍数要多。即对于学习的课文,学生应多读几遍,直至熟读成诵;二是读的数量种类多。即在学生所读的书中,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古典名著;不管是教材中的,还是课外的。我们都应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读的方式上,教者应告诉学生要想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应尽量采用朗读的方式。
(二)多写。多读与多写是相伴相成的,“写”的过程可以牢记“读”的理解,更好地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如可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写日记。
二、创新教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一)创设趣味情境。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实践表明,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率地运转。
(二)游戏创境。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呢?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往往可采用游戏的方式,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故事讲给学生听,或教学生自编儿歌进行识字。如,学习“碧”字,可让学生猜谜:王姑娘、白姑娘、一起坐在石头上。(打一字);学习“法、丢”两字时,可在复习“去”字的基础之上,以旧字带新字,教会学生自编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这样的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非常便于学生记忆。
(三)媒体创境。
例:教学《葡萄沟》一文时,教者运用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一幅五光十色的葡萄美景图和一群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此情些景激发了学生的内心冲动,他们非常想去一趟葡萄沟,见一见维吾尔族老乡,尝一尝他们的葡萄,看一看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此时教者顺势搜索中国地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性的学习研讨:1.通过地图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2.设想去葡萄沟的路线;3.讨论最佳旅游时间。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媒体创设趣味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同时,在教者的顺势引导下,课堂之中也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语文课本上要学的知识,还要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如思想品德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等学科的教育相联系,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充分地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人性的真善美,也了解社会的自然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熱爱,这样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
(四)精心流程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必须着力于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力争凸现创新教学思想。由此,笔者不由深有感触:没有课前的精心设计,难有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且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精彩构想:教者将整篇教材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进行处理,采用“板块教学思想”,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两大部分:
1.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2.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
其中对于“好好儿活”这一板块教学的构建,又采用层层深入,逐层推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层次一: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二: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独具匠心。
三、科学分配师生角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保证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课堂的教学格局发现了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在前、“学”在后 “教师一言堂”的场面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等生动局面所代替。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性质。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为本,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彰显出学生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美。正如《语文标准课程》所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通过“导演”式的作用,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宏武.实施开放教学,促进个性放飞[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09期.
[2]李芙蓉.情感,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3]王青.“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构建
一、培养语感——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前提
实践表明,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阅读片断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一)多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三学段的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到400万字。”如何进行多读呢?具体要求:一是读的遍数要多。即对于学习的课文,学生应多读几遍,直至熟读成诵;二是读的数量种类多。即在学生所读的书中,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古典名著;不管是教材中的,还是课外的。我们都应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读的方式上,教者应告诉学生要想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应尽量采用朗读的方式。
(二)多写。多读与多写是相伴相成的,“写”的过程可以牢记“读”的理解,更好地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如可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写日记。
二、创新教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一)创设趣味情境。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实践表明,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率地运转。
(二)游戏创境。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呢?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往往可采用游戏的方式,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故事讲给学生听,或教学生自编儿歌进行识字。如,学习“碧”字,可让学生猜谜:王姑娘、白姑娘、一起坐在石头上。(打一字);学习“法、丢”两字时,可在复习“去”字的基础之上,以旧字带新字,教会学生自编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这样的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非常便于学生记忆。
(三)媒体创境。
例:教学《葡萄沟》一文时,教者运用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一幅五光十色的葡萄美景图和一群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此情些景激发了学生的内心冲动,他们非常想去一趟葡萄沟,见一见维吾尔族老乡,尝一尝他们的葡萄,看一看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此时教者顺势搜索中国地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性的学习研讨:1.通过地图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2.设想去葡萄沟的路线;3.讨论最佳旅游时间。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媒体创设趣味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同时,在教者的顺势引导下,课堂之中也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语文课本上要学的知识,还要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如思想品德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等学科的教育相联系,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充分地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人性的真善美,也了解社会的自然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熱爱,这样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
(四)精心流程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必须着力于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力争凸现创新教学思想。由此,笔者不由深有感触:没有课前的精心设计,难有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且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精彩构想:教者将整篇教材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进行处理,采用“板块教学思想”,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两大部分:
1.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2.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
其中对于“好好儿活”这一板块教学的构建,又采用层层深入,逐层推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层次一: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二: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独具匠心。
三、科学分配师生角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保证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课堂的教学格局发现了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在前、“学”在后 “教师一言堂”的场面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等生动局面所代替。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性质。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为本,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彰显出学生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美。正如《语文标准课程》所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通过“导演”式的作用,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宏武.实施开放教学,促进个性放飞[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09期.
[2]李芙蓉.情感,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3]王青.“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